去年,我提到中國非公有制企業對經濟的貢獻:它們規模占10%,占用資源30%(包括金融、礦產和其他資源),提供社會40%到50%的產品、50%到60%的稅收,解決了70%到80%的社會就業和80%到90%的新增就業。它們為國家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貢獻。所以,國家應該重視它們,肯定它們,支持它們,幫助它們,也希望我們的媒體更多地從正面報道它們。
現在媒體的一些作品和電視劇,談到腐敗官員的時候就一定會有一個不法商人在拉他們下水,給人的印象是商人就是狡猾、不守法的。當然,這些人是有的,但是一定不是主流。更多的企業家們,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們在默默地為國家做著奉獻。我們可以想一想,假設現在要取消這個群體會怎么樣呢?就業怎么辦?社會產品怎么辦?社會不是要大亂嗎?國家非常明確、肯定要繼續大力地支持、鼓勵推動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我為我們這個群體感到自豪。在感到自豪的同時,我也感覺到有一點后怕。1993年的時候,我和一批民營企業家當選為工商聯的成員、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榮毅仁先生當選國家副主席。就在這一年,我在人民大會堂做了一個私營企業有希望的發言,得到了廣泛的好感和認同。這以后我和很多的民營企業家和政協委員、工商聯成員在一塊溝通、交流、討論,但是每一年我都會發現我們這個群體有一些老人不見了。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的可能是身體健康的原因,更多的是企業辦得不好,或者其他原因倒了下去。一年一年走過來,當年我們那批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當年我們工商聯的企業家們,還能夠繼續活躍在企業第一線的已經非常少了。
于是,有人說,劉先生,你真是基業長青,你30年還沒倒。還沒倒!這句話聽上去有點怪別扭的,我有一種“準烈士”的感覺,什么時候把“準”字去掉變成“烈士”呢?
2006年中央電視臺評選“十大經濟年度人物”,把我評出來了,給的理由是“基業長青”。當我領這個獎的時候,我心里面既高興,也有一點酸酸的。高興的是我還活著可以在這個講臺上領這個獎,酸酸的是我們好多企業家不見了。今年CCTV又做了“十大經濟年度人物”,我再次獲獎,理由是什么呢?在農業領域的堅守。國家提出“三農”問題重中之重,要把“三農”作為最重要的任務來對待。而我們集團是從事“三農”的企業,過去這30年我們在“三農”領域耕耘、發展、辛勤、流汗、流淚、高興、鼓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喜的是我們沒有出現違規違法的現象,去年我們生產了1300萬噸產品,完全沒有檢查出不好的成分。有人說這是我們的社會責任。是的,是我們的社會責任,但是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我們輸不起,我們這樣一個企業一旦檢測出一點點問題,別人不會說某個廠出了什么問題,而是說新希望出了什么問題,你就不是“準先烈”,而是“先烈”了。
明年就是我們集團創業30周年了,30年對一個企業來說不是一個短的歷史。新希望的成就來源于什么?我們要懂得感恩。沒有改革開放的政策不可能有我們的今天,1979年末的時候我們曾經想過找當地的公社黨委書記,我說我們和生產隊聯合搞公司生產音響好不好?他們說你走資本主義道路,我們就沒有搞下去。過了幾年,我們做農業產業得到了縣委、市領導的支持,每次給市長打電話,他總是說:“永好,你過來吧,我幫你解決。”
在這樣的氛圍下孕育出成功的企業,那是應該的。我經常講感恩之心離財富最近,是的,學會感恩更易成功。
編輯:黃瀅 美編:陳思璐 編審: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