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蘇共宣布解散隨之蘇聯解體,2001年,著名經濟學家、時任紅旗出版社副總編輯的黃葦町根據其7月13日在中央黨校講課的部分內容整理之后發表《蘇共亡黨10年祭》一文,從一個側面,簡要回顧、審視了蘇共覆亡的歷史,證明了“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臺”的真理。隨后在此文基礎上,黃葦町撰寫《蘇共亡黨10年祭》一書,對蘇東劇變的回顧和反思作出更系統、更充分的闡述。
如今又一個10年過去,黃葦町并未停下自己的觀察與思考。事實上,對于蘇共亡黨的關注與反思并未結束,在新形勢下,一個曾經強大的政黨轉瞬之間的覆亡,成為我們完善自身建設提高執政水平的鏡鑒。
權力過度集中、思想僵化保守是蘇聯政治之癌
領導文萃:我們黨內目前對于蘇聯解體根本原因的認識是怎樣的?
黃葦町:現在應該說從我們黨內理解和意見有很多,但主要有兩種,一種意見就是認為蘇聯解體是由于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背叛馬列主義,最后導致意識形態領域出現崩潰,出現了防線的崩潰,最后導致了蘇聯的解體。這種意見認為西方不斷地制造各種問題,攻擊斯大林模式,實際上是攻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是一種觀點,持這種觀點的應該說還有不少思想理論戰線的老同志。
第二種觀點認為,蘇聯主要的問題還是出在“蘇式社會主義”,或稱為斯大林時期形成的社會主義,也叫“斯大林模式”上。權力過度集中、思想僵化保守是其主要弊病,“解體”只是后果。所以根源還是要從體制和機制來尋找,持這種觀點的人中學者居多,特別是專門研究蘇聯的學者。
領導文萃:您對于這兩種觀點有何評價?
黃葦町:客觀地講,我覺得這兩種觀點都有道理。西方一些反共的政治人物和學者,否定斯大林模式,攻擊的其實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政治制度。但是我認為并不能因為西方出于這樣一種目的,我們似乎就對這個問題不能再往下深入探討了。而且,把蘇共的垮臺歸結于“兩個叛徒”,也有些簡單化。恩格斯在總結1848年革命失敗教訓時,說了一段極為精辟的話,他說:“當你問到反革命成功的原因時,你卻到處聽到一種現成的回答:因為這個先生或那個公民‘出賣了’人民。從具體情況來看,這種回答也許正確,也許錯誤,但在任何情況下,它都不能說明任何東西,甚至不能說明,‘人民’怎么會讓別人出賣自己。”顯然,“這些原因不應該從一些領袖的偶然的動機、優點、缺點、錯誤或變節中尋找,而應該從每個經歷了動蕩的國家的總的社會狀況和生活條件中尋找”。“如果一個政黨的全部本錢,只是知道某某公民不可靠這一件事,那么它的前途就太可悲了。”因此,我還是更傾向于后一種意見。
領導文萃:蘇式社會主義制度存在的問題是什么?
黃葦町:斯大林時期社會主義制度最突出的問題首先就是權力過度集中,缺乏制約監督,黨內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缺失,同時還有思想僵化、保守,實際上拒絕改革。
領導文萃: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黃葦町:最根本的原因首先還是要從他的領導體制上探討。那種領導體制導致權力過度集中。這種過度集中一開始還是集中于政治局,后來實際上就是集中在斯大林一個人身上了。
“大清洗”成為蘇共的歷史原罪
領導文萃:斯大林個人專斷導致了哪些嚴重后果?
黃葦町:最突出的就是大清洗。1996年的俄羅斯大選是久加諾夫和葉利欽對陣。應該說蘇聯解體以后,這個時候群眾生活水平已經掉到底了,非常糟糕了,國家解體,經濟崩潰,葉利欽把國家搞得這么糟,一般情況下人家是不會投他的票的,但最后他居然勝選了。這是什么原因呢?因為葉利欽的顧問班子想出一個辦法,就是讓電視臺整天播大清洗的鏡頭,被逮捕、被處決的鏡頭,用這個來“嚇唬”老百姓,意思是你要選擇俄共就是選擇回到過去。但幾乎每個俄國家庭都有大清洗的受害者,幾十年后仍積怨不消。以此攻擊蘇共,最能激發群眾情緒,所以這是對大清洗造成的嚴重后果的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明。
領導文萃:大清洗似乎已經成了蘇共的一個歷史原罪。
黃葦町:當然過去也是西方夸大,布熱津斯基甚至捕風捉影地稱大清洗受害者為“5000萬冤魂”,對于斯大林逝世時僅有1.9億人口的蘇聯,明顯經不起推敲。這種過分夸大也造成我們過去對這個問題采取回避態度,忌諱談這個問題。究竟有多少人在“大清洗”中被害?其說不一。據解密的蘇聯內務部檔案,1937-1938年就有68萬人被處決。而據各方公認的能比較客觀嚴謹地運用史料的歷史學家麥德維杰夫提供的數據,整個斯大林執政期間被囚禁的人數為1200--1300萬人。此外我們還要計算全盤集體化時被流放的500萬富農家庭。這些富農主要并不是革命前的老富農,而主要是靠新經濟政策致富的農民,還有戰前、戰后以資敵為名被流放的一批少數民族,應該說總的數字是非常驚人的。
領導文萃:對于“大清洗”我們應該如何認識?
黃葦町:過去我們有一個認識,一直把它稱為“肅反擴大化”,認為是因為國際上敵對勢力拼命顛覆它而國內階級斗爭也非常激烈,在這個背景下出現了肅反擴大化。但是目前就大量已經解密的材料來看,并不是這樣。
首先,大清洗不是發生在蘇維埃政權剛剛建立時階級斗爭激烈的時候,而是在建立20多年之后了,1937年達到高峰,就是說實際上已經是連最后的富農暴動都已經結束好久了。其次,清洗對象也不是所宣傳的敵對階級,而是黨的一些領導人和各條戰線的黨員干部。第三,就這些被清洗的人基本上都是因為反對過斯大林。有的即使后來承認過錯誤,但也沒有能夠幸免。最典型就是蘇共的十六大,就是在那次代表選舉的時候,292個代表沒有投斯大林的票, 3個人投了基洛夫反對票。但是沒有投斯大林贊成票的292個,最后請示斯大林,說不能這么公布結果,最后公布說斯大林有3張反對票,其他的票全部銷毀。而由于這是無記名投票,也搞不清是誰沒有投斯大林的票,所以最后導致絕大多數人都成了打擊對象,中央委員里大概有2/3以上被處決。十六大代表中的1100多人,也在大清洗中消失了。
領導文萃:從這一點上能看出,大清洗其實主要是針對反對斯大林的人的。
黃葦町:這一點很明顯,后來查出斯大林有密令,說既然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可以實行體罰,那么對那些不肯投降的、頑固的,我們也可以這樣做,這實際上就是通過逼供來使對方承認自己是外國間諜,資產階級代理人什么的。最后還有一個要求就是速審速判,判完之后不許上訴,立即處決,顯然這不是什么肅反擴大化,而是從肉體上消滅這些持反對意見者。
對部隊的清洗也是非常嚴厲的,特別是高級將領。當時俄羅斯一共有8萬名軍官,遭到清洗的包括被殺被監禁的大概是3萬5千人,而師以上高級領導干部的絕大部分都被清洗。其后果在蘇芬戰爭中已經表現出來了,蘇聯原以為以大打小會打得很順利,但是事實卻相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任指揮官沒有戰斗經驗。德國為什么敢于進犯蘇聯,除了希特勒的野心之外,再有就是他看到有經驗的指揮官大部分都不在了。所以希特勒說:“我只要在蘇聯這個破房子上踹一腳,它就會馬上垮掉。”
領導文萃:這種大清洗的流毒其實并不僅限于蘇聯,甚至擴散到了東歐。
黃葦町:很多東歐國家在戰后也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清洗,有的國家甚至都清洗40%的黨員。其中有的人就是借機會把自己的競爭對手清洗掉,最突出的是匈牙利拉科西,他借著清洗“鐵托分子”名義制造了很多冤案。所以1956年赫魯曉夫做了秘密報告后,他的反應最強烈。而有些不贊成斯大林的人自己對待持不同意見的人也是這樣,典型的比如鐵托,他把反對他的人,包括中央委員和一些高級干部都關在島上,同時還把一些反對不同意跟蘇聯鬧翻的黨員關到監獄里面,這個數字也達到了1萬多人,其實當時南斯拉夫連預備黨員加上才10多萬黨員。再有像阿爾巴尼亞霍查,也以反修防修的名義來進行軍事、經濟、文化領域的清洗,最后說揪出的反黨總頭目是謝胡,謝胡被迫自殺。
我們“文化大革命”當中也有些類似的情況,最近出版的黨史二卷披露,“文革”期間有260萬干部被立案審查,當然這與蘇聯的“大清洗”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從延安整風開始,對于清查出的“階級異己分子”,我們黨就實行“一個不殺、大部不抓” 的政策,在撤退過程中保衛部門擅自殺了一個王實味,毛澤東還多次提出批評,他說:“人頭不是韭菜,割錯就長不出來了。”因此,盡管在“文革”期間全國被“立案”審查的干部達230萬人,但多虧這一政策,使97%以上的被審查者都挺了過來,而不像前蘇聯那樣只能平反昭雪。也正是對這場災難的親歷,使得粉碎“四人幫”、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成為我們的黨心所向、人心所向。
領導文萃:我們從中能得出什么教訓?
黃葦町:從表面看,是社會主義民主法治遭到嚴重破壞。各種“群眾暴力”也成為濫用權力的工具,導致各種走火入魔的極端行為大量滋生。
從深層原因看,首先,是權力的高度集中為權力濫用提供了可能。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的斗爭中,除了組織,沒有別的武器。權力高度集中,步調一致,才能戰勝武裝到牙齒的敵人。革命勝利后,共產黨總體繼續沿用了革命前領導武裝斗爭和地下斗爭時形成的模式。領導者行使權力不對授權者負責,也沒有權力邊界概念,高度集中演變成過度集權,并很容易走向濫用權力。
其次,是因為社會主義革命,沒有按照馬克思預言,在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社會形態都充分發達的國家發生,而是與首先發生在經濟文化落后、封建專制傳統濃厚的國家有關。歷史的陰差陽錯,使得執政的共產黨,未能在資本主義民主法治已達到的基礎上,重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反而更多地吸附了前資本主義的東西,使得革命中過度使用暴力、漠視人的生命和尊嚴的現象大量存在,在黨內也出現用“階級斗爭”掩蓋權力之爭,甚至“肉體消滅”反對者的現象。表明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封建皇權思想,已腐蝕了某些執政的共產黨人。
此外,還有“官本位”帶來的惡性競爭。共產黨取得執政地位后,“向上爬”便成為一些抱不純目的入黨者的最大目標。為掃除升遷障礙,他們的利益便和“大清洗”綁在一起。數以十萬、百萬計的人遇害,不能歸罪斯大林一人。他既無這種能力,也無這種需要。沒有別有用心的告密者,沒有乘機剪除競爭對手的領導者,沒有為取悅上級草菅人命的審訊者,大清洗不可能擴展到這種規模。它不僅毀滅了大批忠誠正直黨員的生命,也毀滅了很多受到權欲煎熬的“告密者”和“操刀者”的人格。當法制破壞殆盡,被害的不僅有反對派或被牽連的人,表示懷疑、不愿跟著跑的干部也會遭殃。一人遭殃又禍及親族,被鎮壓者自然越來越多。
領導文萃:所以說,大清洗的根源其實還是體制問題。
黃葦町:大清洗固然有領導者個人的責任,但本質上是共產黨執政之初,權力高度集中于個人、缺乏制約監督的制度缺陷的產物。需要從這個歷史高度,來認識蘇共亡黨的起因。1980年,鄧小平在總結社會主義歷史經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訓時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澤東同志這樣偉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嚴重影響,以致對黨對國家對他個人都造成很大不幸。”他還說:“斯大林嚴重破壞社會主義法制,毛澤東同志就說過,這樣事件在英、法、美這樣的國家不可能發生。他雖然認識到這一點,但是由于沒有在實際上解決領導制度問題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仍然導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這個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改革契機的喪失使得蘇聯走向敗亡
領導文萃:但是勃列日涅夫也并未著手解決體制問題。
黃葦町:勃列日涅夫實際上在很多方面向斯大林模式回歸,某種情況下甚至更趨于保守,越來越集中精力于鞏固自己的權力。勃列日涅夫這個人他有一個特別大的特點,就是很重感情,他不會因為自己地位變了就對過去的戰友,過去的那些同志、同事疏遠拉開距離,例如他當總書記后還經常參加自己在衛國戰爭時所在部隊老兵的聚會,得知誰家境困難會當場同情地流下淚來,并努力為他解決困難。對一般領導干部來說這可能還是個優點。但是作為一個蘇聯最高領導人,他把私人感情和他掌握的公共權力混在一塊,就是一個問題了。他不搞震蕩人心的大換班,但他逐步地把自己那些故舊、朋友都弄到中央來,擔任要職,甚至給他開私人飛機的駕駛員,也提成了航空部長,接著又成為蘇聯的空軍主帥,形成了蘇聯歷史上最大的一個幫派 “第聶伯羅幫”。勃列日涅夫還培養自己兒子當了外貿部的第一副部長和中央委員,還把自己的女婿,原來克格勃的一個小尉官,逐步提拔成內務部第一副部長、上將。而蘇共領導人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抓住干部任用的權力不放。盡管他們都知道干部制度有弊病,但對他們來講,要維持權力必須要用自己的人,所以包括斯大林、赫魯曉夫到勃列日涅夫,都是這樣緊抓住任用干部權力的。
領導文萃:蘇聯歷史上應該也存在改革的契機,但是遺憾的是蘇共并沒有抓住機會。
黃葦町:蘇共執政比中共早30多年,建國時的經濟基礎也要好得多。1913年,俄國的工業水平已位居歐洲第四、世界第五。而二戰結束時,中國還是第三世界的窮國。作為列寧的故鄉,蘇聯搞社會主義的時間也比中共長很多年,到1970年,全世界每4名科學工作者中,就有1名在蘇聯。應該說,蘇共既不缺懂馬克思主義的專家,也不缺懂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的專家,為什么中共能開創歷史的新輝煌,人才濟濟的蘇共卻走向敗亡呢?原因很多,但蘇共長期實行權力過度集中的領導體制,領導者又僵化保守、不能與時俱進,無疑是重要原因。縱觀蘇共歷史,就可以發現,蘇共曾面臨多次改革機遇,但都失之交臂。
我們黨是從農村改革開始,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而這以前很久,1921年我們建黨時,當時的俄共就開始了第一次改革嘗試。十月革命后,包括列寧在內的很多領導人,曾企圖從“軍事共產主義”直接過渡到馬克思設想的社會主義。在余糧征集制基礎上直接實行企業國有、消費資料計劃分配、取消商品和市場。由于付給農民的工業品還不到糧食價值的1/4,引發農民強烈不滿,甚至導致曾是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支柱的水兵的叛亂。允許雇工和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交夠國家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新經濟政策,就是在這一背景下誕生的。由于符合俄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新經濟政策取得很大成功。于是,斯大林認為不用再“向資本主義退卻”了。盡管列寧曾強調新經濟政策至少堅持25年,但列寧死后不到5年,斯大林就廢除了新經濟政策,回到全盤集體化、國有化的路上來。衛國戰爭勝利后,從歐洲回來的紅軍戰士親身感受到蘇聯的落后,改革呼聲強烈。有些地區試行“包產到組”,并在烏克蘭得到廣泛推廣,領導層中也有人提出應保留商品和價值規律作用。但斯大林認為,衛國戰爭的勝利已證明蘇式社會主義的優越,結果改革流產,主張改革者被撤職甚至處決。
領導文萃:勃列日涅夫進入僵化保守階段的原因是什么?
黃葦町:勃列日涅夫執政晚期,僵化保守成為主要特征。一個重要原因,是第三次中東戰爭導致油氣價格暴漲。儲量豐富又是主產國的蘇聯,如同“天上掉下個林妹妹”,更助長了不思進取的心態。當時正值世界新技術革命興起,蘇共卻囿于傳統意識形態,不屑于“跟著西方跑”,又一次錯失發展機遇。在巨額石油收入下,經濟體制問題被掩蓋了,和西方的差距也進一步拉開了。
到上個世紀80年代初,領導職務終身制的弊端在蘇聯表現到極致。兩年四個月中,就有三位年老多病的最高領導人先后病逝,不止刺疼了黨員群眾的心,也讓人們對蘇聯的未來喪失信心。有人編政治笑話諷刺說,召開黨代表大會時,會議主持人宣布議程時說:一、大會代表全體起立;二,現在把總書記抬進來;三,由播音員宣讀總書記報告。意思是總書記老得不能動了,也開不了口了,可還是死抓住權力不放。但也就在這時,鄧小平同志首先提出打破領導職務終身制,并帶頭從一線退下來,從此形成了黨內正常的新老交替機制和領導干部任期制,保證了我們黨的事業的生機和活力。因此,蘇共從長期停滯走向衰亡,并非偶然。
意識形態保守僵化造成了民眾對于社會主義的不信任
領導文萃:在意識形態上,蘇聯當時出了什么問題?
黃葦町: 首先是大力地進行個人迷信個人崇拜的宣傳。斯大林搞個人迷信,赫魯曉夫一點不比斯大林差。說斯大林是各族人民的父親,說赫魯曉夫是宇宙之父,那比斯大林還高好幾個等級,他自己居然還最喜歡這個稱呼。而勃列日涅夫出版自己的著作達到上億冊,全蘇聯平均倆人一本,報紙、宣傳說蘇聯人民都在孜孜不倦地學習,那些都是別人替他寫的一些東西,而且還歪曲歷史,夸大他的作用,這一套東西老百姓首先就覺得它假;其次,就是覺得他們言和行高度不一致。原蘇聯高級外交官舍普琴科曾這樣描述這類領導干部:“它想把某些東西攫取到手,但卻企圖把自己描繪成正在向這些東西斗爭;它批判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而自己卻一心一意地追求這種生活方式;它譴責消費主義是庸俗思想的反映,是西方影響毒害的結果,但享有特權者對于西方的消費品和物質享受卻視為珍寶”。所以這就造成一種完全絕對的對立,老百姓看到的和你做的說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第三,就是他講的東西,老百姓感覺和實際差距非常大。勃列日涅夫時期和美國搞軍備競賽,他的國民生產總值才是美國的一半,最后軍費開支基本差不多,很多方面還占了點優勢。蘇聯的衛星、導彈都可以和美國媲美,可是在日常消費品的質量上非常差,包括像電視機經常爆炸,蘇聯人就互相開玩笑,說你要恨誰你就送他一臺電視機。蘇聯的消費品如手紙、牙膏這些最基本的東西都是排隊買。排隊是蘇聯最突出的一個現象,有的時候主婦一天排五六小時的隊,就為了買這些東西。
領導文萃: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大的社會浪費。
黃葦町:對,他們做過計算,因為排隊損失的工作日相當于1500萬人的勞動工時。而在蘇共執政的74年中,排隊現象就沒有消失過。所以我國改革開放后蘇聯人到了中國,發現市場非常豐富、商品琳瑯滿目,都大吃一驚。這本身對蘇式共產主義就是一個沖擊。
領導文萃:僵化保守在意識形態上有何體現?
黃葦町:這里特別要提到一個人,就是蘇斯洛夫。他從1946年調入蘇共中央,介入文化意識形態,1948年接掌主管意識形態工作的中央書記職務,一直當到1982年去世,前后36年,在前蘇聯74年的歷史中占據將近一半時間。是歷經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三朝的罕見的“政壇長青樹”。他是蘇共理論走向僵化、教條,意識形態走向保守的見證者,又是這一過程的推動者。蘇共領導人都知道,蘇斯洛夫有兩個最大特點,一個是善于摘引語錄,是一位引經據典的好手。他不僅善于引用列寧、斯大林的語錄,甚至連莫洛托夫、卡岡諾維奇的語錄也能很快找到。只要有需要,他準能找到恰到好處的語句。另一個是在理論上善于玩平衡游戲。你講社會主義可能和平發展,他就建議要補充上,戰爭危險也是現實存在的;你講要發展社會生產力,他就補充一句,變革生產關系也非常重要;你講要增加消費品生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就補充一句,生產資料生產和國防工業也不能放松。看起來似乎考慮問題很全面,但經過他的補充完善,你會感到不知道該干什么,說了等于沒說。還有,勃列日涅夫提出“發達社會主義”理論,他就論證出個子午卯酉來,也不管真實情況如何,實際上起了粉飾太平、掩蓋矛盾的作用。但蘇斯洛夫這個人生活上從不追求搞特殊,也不喜歡拋頭露面,到哪兒吃飯都要交飯費,到每年年底他還把剩下的工資交黨費。他這種廉潔如果和改革聯系在一起就非常好,但他是和保守僵化聯系在一起,就比較可悲了。
領導文萃:對于戈爾巴喬夫以及他推行的改革我們應該怎么看?
黃葦町:當時蘇式社會主義已對老百姓失去了吸引力。所以,確實已到不改不行的地步。那么如何評價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呢?我認為,如果把蘇聯比喻為一個重病人,戈爾巴喬夫就是個開錯了藥方的醫生,把病人給治死了。
領導文萃:從這個角度上說,蘇共的垮臺是不是歷史的必然?
黃葦町:從一個長的趨勢看是這樣,但短期來看,我覺得不能這么說。有兩種說法,一個是戈爾巴喬夫自己說的,他說如果我不改革,我可能現在還坐在總書記位置上。其實勃列日涅夫就是這樣,只管我的現在,身后洪水滔天我就不管了。按蘇聯的情況,戈爾巴喬夫如果不搞改革,他也還可以再堅持一段時間,所以這個說法有對的成分。另一個是如果蘇聯的改革路線是正確的,并不一定很快發生解體。我國“文革”后期也是國民經濟瀕臨崩潰邊緣,群眾怨聲載道,但我們的改革政策是正確的,所以走出了危機,開辟了新天地。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路線是錯的,結果把共產黨給改掉了,把國家給改垮了。所以你不能簡單說是歷史必然,但是應該說蘇聯的垮臺確實有一種大的背景和條件,內部已經失去了生機和活力。
領導文萃:蘇共對市場經濟一直是排斥的,這是不是從經濟角度來說,蘇聯是沒有活力的。
黃葦町:蘇共對市場經濟始終不敢沾,也是有緣故的。馬克思就是從研究商品和資本開始的,《資本論》實際上重點講的就是商品交換、商品經濟。因此,他們很天然的就認為在社會主義沒有商品,直接是社會勞動,正因為這么一個根深蒂固的概念,蘇聯幾位其他領導人對市場是很畏懼的。在企業中也是什么都按計劃就不講效益。有的蘇聯工人卸磚時,為了按計劃完成任務,不是一塊塊碼好,而是從車上往下摔,有時會摔碎1/3的磚,剩下2/3,他說我們也知道這么做不對,但是不這么做在規定時間內卸不完車,我不僅得不到工資還會挨罰,但我都卸了,摔碎多少不是我的事,我只要按時間完成任務就行了。這種完全不講效益的現象,當時在蘇聯來說很普遍。
領導文萃:現在的俄羅斯與過去的蘇聯時期對比的話,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個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黃葦町:我覺得不能簡單地按倒退和進步來解釋這個問題。從赫魯曉夫起,過去那種大規模剝奪反對者生命的現象就消失了,到了俄羅斯時期,我們還是可以看到進步,確實比過去相對更加尊重人,在這一點是有進步的,包括他對歷史問題的一些認識更加客觀了。現在的俄羅斯總的來說比葉利欽時期好。葉利欽時期是拼命往西靠,但沒有想到人家照樣打壓他,后來俄羅斯反過來強調自立了,這是好的方面。但是我們也不能不看到,俄羅斯現在也存在著非常突出的問題。一個就是它的腐敗問題,現在俄羅斯的腐敗非常嚴重,包括警察的腐敗。還有黑社會活動也比較猖獗。另一個就是寡頭政治。從這些方面來講,我們不能說他比過去進步了多少,我仍然認為俄羅斯還是處于一個過渡狀態。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到底應該走什么樣的道路,他們自己現在其實還在摸索之中。下一步究竟會走什么路,還是有待于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