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開的一次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提出,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什么樣的人該用,什么樣的人重用,都要把德放在首位,在這個前提下注重選拔那些確有才干、實績突出的干部。習近平還指出,干部德的標準應當包括干部的政治品德標準、職業道德標準、家庭美德標準和社會公德標準。種種跡象顯示,中央高層對國內目前官場的政治生態、道德水平日益關注。
哪些干部可能被重用
習近平的個人經歷,可能對其用人思路產生一定的影響。
官方公布的簡歷顯示,習近平,1953年6月出生,陜西富平人,1974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畢業,在職研究生學歷,法學博士學位。習近平工作的起點是:1969~1975年在陜西省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當知青、黨支部書記。
因此,有分析認為,如果現在年輕的公務員在村一級作為政治生涯的起點,又有法學或經濟學學歷背景(李KwOv8rwGIIPbxKJrdLFzhcaQdCtlC+bBslfZCcPFt+4=克強擁有北京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甚至因表現突出或主動請纓而出任村一級的實職,如村支部書記等,那么他的簡歷中就已經具備了更大的想象空間基因。
30多年前曾在延安農村插隊的習近平說:“農村基層是一個鍛煉人的平臺,這種鍛煉是人生中寶貴的一筆財富。我自己當年也在農村基層干過。農村基層的工作經歷是人生的一個坐標,有了這個經歷,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眾、如何尊重群眾,知道什么叫實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實。”
事實上,自2007年10月習近平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分管組織工作以來,中國鼓勵大學生下基層當“村官”就進入全面發展階段。
斥不良官員為不法之徒豢養的“家奴”
在去年3月召開的全國培養選拔年輕干部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指出,現在的多數年輕干部從家門到校門,再到機關大門,經歷比較單一,道德防線脆弱,他們中有些人最后甚至淪為某些不法之徒豢養的“家奴”。
習近平指出,年輕干部的共同特點是學歷高、眼界寬、干勁足、決心大。但不可否認,一些年輕干部,雖才華橫溢,能力很強,在道德關口上卻往往凸顯軟肋,甚至飽受群眾詬病。
習近平特別列舉年輕干部存在的幾大弊病:一、有的在干部選拔上做不到“五湖四海”,聽不得不同意見,喜任人唯親;二、有的公開場合顯得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背后卻和小兄弟們吃喝玩樂,烏煙瘴氣;三、有的把生活作風當做“小事”,不檢點、不自律、不自重,公然帶著所謂的“情人”雙雙出入公務場合,不以為恥反以為時尚;四、極個別的甚至還鬧出“二奶告狀”之類的荒唐事。
督促官員做回讀書人
在中央黨校的一次專題研討班開學典禮上,習近平在講話中指出,當前領導干部讀書的狀況不容樂觀,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追求享樂、玩物喪志,不好讀書;二是熱衷應酬、忙于事務,不勤讀書;三是淺嘗輒止、不求甚解,不善讀書;四是學而不思、知行不一,學用脫節。
習近平強調,出現這些問題,主要是一些官員對讀書抱有不正確觀念。有的甚至認為社會上潛規則太多,需要的是關系而不是知識,書讀多了反而適應不了社會,照書上的道理做會吃虧。
著名黨務專家、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副主任謝春濤指出,中央要求官員尤其是高級官員不光要有讀書人的知識,更要有讀書人的風骨和正氣。中央力圖以讀書人的格調來刷新官員的精神境界,用知書達理、慎思篤行的書卷氣抵制官場上的浮夸風和庸碌氣。古往今來,讀書人內斂、克己、謙恭之人格特質,窮物理、守靜篤、遠奢華的行事風尚,正是當前官場所亟需發揚的。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干部選拔思想
習近平清晰地界定了“德”的具體內涵。他說,干部德的標準應當包括政治品德標準、職業道德標準、家庭美德標準和社會公德標準,把理想信念是否堅定,是否堅持執政為民,是否求真務實,是否堅持民主集中制,是否清正廉潔等列為評價要點。
分析認為,習近平倡導的“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干部選拔思想抓住了中國吏治的關鍵。
過去,中國的干部選拔制度雖然也重視官員的品德,但道德要求因為缺少具體的衡量標準,往往流于口頭上,停在紙面上。所以,生活作風問題亦不過是小節。如今,習近平從政治品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四個方面提出考核標準,相當于給官員套上四個緊箍,同時也給那些以能力、政績為借口,“一俊遮百丑”為彌補和慰藉的官員一記當頭棒喝。
去年4月1日,在河南調研的習近平專程趕赴焦裕祿紀念園,瞻仰焦裕祿紀念碑,參觀焦裕祿事跡展,向焦裕祿墓敬獻花籃,并看望焦裕祿的親屬,與蘭考縣的官員、民眾進行座談。
對習近平瞻仰焦裕祿墓之舉所釋放的信號,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在老百姓心中,焦裕祿是黨的干部的一面旗幟和道德楷模。中央領導瞻仰焦裕祿墓,所釋放出的積極信號就是,今后中央在用人導向上,還是要重用以德為先者,重用為老百姓所敬重的人。這體現出中央對所選拔官員的認同,是一個很重要的信號。”
(摘自《現代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