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板是一場盛宴,無論是國際投行、本土券商,抑或是境外大型上市公司,都寄希望于從中分得一杯羹。國際板也是一塊競爭籌碼,它的出現將加劇亞太區域金融中心的競逐
監管機構對國際板只爭朝夕地推進節奏,讓境內外投行們嗅到了其中潛在的巨大商機,它們摩拳擦掌急欲分享新蛋糕。外資企業、尤其是熱門的公司對國際板卻神情曖昧,更愿意低調觀望。而作為國際板的直接建設者,上海在朝向“紐倫滬”世界金融中心格局邁進的過程中,也顯然將面臨包括香港在內的區域內其他金融中心的競爭。
國際投行加速布局
隨著對國際板的預熱日漸升溫,國際投行應對國際板的準備動作也是越來越大。摩根士丹利和摩根大通相繼調整了大中華區的人事變動,以應對國際板的業務運作。摩根士丹利的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轉頭中金公司,摩根大通董事總經理龔方雄兼任摩根大通中國投行副主席,都可以從中看出一些端倪。
此外,借著國際板的東風,越來越多的國際投行也開始了與國內新興券商的合作,以期通過本土化運作在快速成長的中國資本市場上分得一杯羹。5月,國聯證券與蘇格蘭皇家銀行宣布成立華英證券,6月,摩根士丹利和華鑫證券宣布成立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其中華鑫證券和摩根士丹利分別持有三分之二和三分之一的股權。而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也將于近日掛牌。
對于國際投行的本土化,摩根士丹利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高聞表示:中國一直是摩根士丹利全球發展中的重要市場。新合資公司的成立對于摩根士丹利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摩根士丹利的核心資本市場的技術和能力帶到中國,帶給我們中國的客戶。顯然,國內券商也得以借此機會可以更好的推動自身的專業化和國際化,并且能夠在人才培養方面走的更遠。可謂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摩根士丹利亞太區聯系首席執行官兼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孫瑋表示,“新的證券合資公司使摩根士丹利進一步完善了在中國市場發展業務的核心能力。摩根士丹利與華鑫證券不僅在專業上優勢互補,雙方在過去五年的合作過程中還建立了長期、誠摯的合作伙伴關系。我們對合資公司的未來充滿信心。”
摩根大通中國投行副主席龔方雄撰文指出,國際板是一把雙刃劍。舞得好可以對資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起到正面的推動作用,反之,則有可能使資本市場面臨進一步的風險和挑戰。而人民幣國際化、資本賬戶開放、監管系統的建立都是國際板推出的前提條件。至于國際投行的本土化運作是否能夠真正應了“資本善舞”,還要看其在資本市場的適應能力,雖然券商合資是近日熱潮,但準備工作及前期的合作也還是為今后更高層次的本土化運作打下了基礎。
倒逼本土券商加快國際化和專業化
國際板一旦登陸,國內券商將直接面臨境外同行的擠壓,國內券商將如何接招?海通證券董秘兼投資銀行副主任金曉斌博士表示,國際投行對國際板的介入,勢必也將對國內券商投行有一些沖擊,但本土券商有自己的獨特優勢,國際板將通過“倒逼”,推動本地券商加快實現國際化和專業化。
金曉斌覺得,國際板對境內券商首先是個機會。一是增加了券商的利潤來源,增加了證券公司的收入,券商投行的承銷業績會大幅提升,發行國際板上市的企業難度和工作量比較大,與承銷同類A股項目,收費肯定是比較高的;二是有利于推進證券公司的國際化,因為現在證券公司主要業務還是本土的,做國際業務的項目承銷以后,即通過投行的業務線倒逼整個公司的風控、合規、研究和銷售等業務的國際化,有利于推動證券公司國際化的步伐;三是國際板的推出將倒逼券商的合規、風控制度更加完善,更加與國際接軌;四是加速推進券商的專業化和市場定位,原來券商投行定位是大中小企業都做,但不一定做得了國際板項目,因為要有國際化的專業人才,所以國際板的推出將加速券商從資本規模、專業能力、研究水平、銷售等方面加速證券公司專業化和市場定位。
這些都是看得見的好處。然而,當機會到來的時候,是否能夠抓得住并且從中獲利,還需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和高瞻遠矚的眼光。“春江水暖鴨先知”,金曉斌告訴記者,首先,2009年海通證券收購了香港大福證券,并在2010年完成了整合。到現在已經建立了專業化國際化的投行團隊,且儲備了很多的項目。這是海通證券為迎接國際板所做的項目拓展儲備的準備工作。二是專業人才隊伍,包括國際化規則、定價、銷售、研究等的準備。三是技術準備,理論上來說,國際板的保薦承銷在操作原理上和A股沒太大區別,但對券商的資本實力和項目拓展、國際化經驗、專業化團隊、研究銷售和風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現在A股定價PE很高,國際板的上市企業PE較低,涉及到怎樣定價的問題。這是核心的問題,然后就是銷售及如何持續督導監管、信息披露、投資者關系管理等,這方面還有很多的技術準備要做。四是風控合規的準備,原來都是國內的項目,現在是國際大企業,怎樣對企業進行內核,信息披露和投資者關系管理持續督導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于國際板推出加速券商市場定位和專業化可以和券商經紀業務的整合,金曉斌做了一個有趣的類比。1975年美國實行浮動傭金,原來實行固定傭金制,實行浮動傭金以后對經紀業務有重大沖擊,整個券商的經紀業務面臨重新洗牌,經過競爭整合及重新市場定位,形成了三種業務模式:一是美林模式(Meeill Lynch),主要對高凈值客戶通過強大的研究理財等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務,同時收取比較高的傭金;二是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網上網下交易都有,提供的研究咨詢服務水平不如美林高,美林有強大的研究團隊和投資顧問,收取比較高的傭金,提供全方位的理財服務,嘉信理財則沒有那么龐大的研究隊伍,但它也提供一般的咨詢服務,收取的傭金比美林低;三是eTrade通過網上交易,不提供咨詢服務,只收取較低的通道傭金。1975年美國實行浮動傭金以來,券商經紀業務形成了三種盈利模式,推進了券商經紀業務的專業化分工和市場定位。
國際板的推出也是一個倒逼機制,金曉斌認為這樣可以推動證券公司投資銀行業務重新市場定位和更加專業化,從而更加有利于推動證券公司國際化和專業化。隨著國際投行對國際板的介入,勢必也將對國內券商投行有一些沖擊,畢竟國際投行有著更加豐富的國際經驗以及海外客戶資源,同時,其專業團隊及相關機制也可能更靈活一些。金曉斌指出國內投行的客戶資源是國際投行不具備的,并且有著龐大的營業銷售網絡資源。國內外投行各有優劣之處,具體到國內投行來說,就是要朝著更加專業化和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外企謹慎觀望
在高盛此前發布的研報中稱,國際板IPO的企業會包括世界500強跨國企業,恒生成分指數股及紅籌股。關于登陸國際板的準備及應對,熱門的國際板主角們并不像外界宣揚的那么積極熱情高漲,用謹慎觀望形容似乎更為貼切。
可口可樂中國告訴本刊記者,“我們有意探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機會。當然,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相關規章制度以及上市要求。在考慮這一機會的同時,我們還將繼續與中國政府部門展開積極磋商。”此前,該公司亞太地區的發言人沃爾什也表示,他們正在進一步了解監管框架以及上市的要求,并且將與中國政府官員開展積極磋商。聯合利華中國則表示,目前沒有到國際板上市的計劃。而寶潔中國、東亞銀行、恒生銀行等其他外資公司均沒有回應。
紅籌公司方面,中移動董事長王建宙早先明確表示希望盡快回歸A股上市。他說,“上市的目的肯定是為了融資,這是毫無疑問的。但中國移動不缺乏資金,不缺乏現金,我們上市就是為了內地的投資者能夠有投資中國移動的機會。我們的客戶都在內地,而我們的投資者都在境外。上市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至少在內地也會有另外一個聲音,希望公司取得好的效益。”此外,聯想集團表示有這樣的目標,但以具體實施問題屬于商業機密不便透露。中海油則表示目前對登陸內地國際板沒有明確的計劃。而中信泰富通過其公關公司表示對此不發表評論。
據悉,在資本運作的國際化方面,目前內地企業比較實際可行的方式是,有條件的企業先取道在香港上市,再返回內地市場獲取資源。因為在內地發新股融資并不容易,而香港市場的彈性和靈活性較大,上市、業務架構重組省時、方便,又可以享用到國際性資本平臺的便利。所以,一般企業先考慮利用香港上市公司收購那些具潛質的項目,再將部分業務以公平合理的價值注入內地公司,待完成重組及業務發展到成熟,再回歸內地市場吸取資金,發展內地市場,又進一步提供本身發展所需。
如果首批批準的國際板企業主要以紅籌股為主,這就給相當部分的內地企業提供了上述運作渠道。既結合到內地的融資平臺特色,又能夠運用到香港資本平臺的彈性,可以說對內地企業是相當不錯的安排。
對于外資或紅籌企業的態度,金曉斌認為,在方案尚未明朗時,企業的謹慎可以理解。他進一步表示,國際板公司能否作為一種倒逼機制對中國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治理狀況有多大程度的促進作用,目前來看還很難講。樂觀地看,跨國企業在國際板上市會幫助國內的投資者建立科學的價值投資理念,使市場更加理性。而從公司治理方面來說,也可以說是一個倒逼機制,當然公司的信息披露、投資者利益的保護難度更大。因為目前國內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機制是單邊約束,除了少數上市公司有股權激勵以外,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沒建立長效激勵機制。
如何面對香港的競爭
有國際板的承載,國際企業可以重新布局亞太區域業務,重新平衡東京、新加坡、中國香港與上海之間的資本布局。而對上海來說,國際板的推出無疑將加強其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影響力,向建設2020年國際金融中心邁出關鍵的一步。那么,上海國際板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與香港匹敵?同為中國兩個重要的金融中心,市場將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關系,這又會對上海國際板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可以預見,國際板的推出,必然增加亞太區內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關系。國際企業在亞太區域的謀劃布局,以及金融中心本身的競爭能力,將成為影響上海國際板發展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愈來愈多的國際企業落戶亞洲區。考慮到香港作為世界級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能力,大量國際企業紛紛選擇在香港上市。由世界級資源大企業如俄國鋁業、巴西的淡水河谷、加拿大南戈壁、全球商品交易所嘉能可,到國際知名金融和消費品牌,如美國友邦保險、法國化妝品牌歐舒丹、美國旅行箱制造商新秀麗以及Prada等,再加上國際賭業如美高梅、金沙、永利等。特別是一些國際奢侈品牌,如Coach、Burberry等亦頗有興趣。上市公司數量日增,所涉業務范圍也日益多元,上市方式也由首次掛牌、分拆業務,到二次上市以及采取HDR,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運作模式。
這些國際企業看重香港背靠祖國、面向國際的獨特優勢,以及作為國際與內地雙向經貿金融交流的重要平臺。它們同時看到,作為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有一整套成熟運作的制度,豐富的金融產品以及嚴密的監管。更為重要的是,對這些國際企業而言,香港市場對英美國家的法律系統相當熟悉,也與主要國際金融中心一樣,都是英語系地區,采用英美法系,在企業制度、會計、法律監管體系上保持一致性。因此,從制度到金融工具,從產品到整體素質,香港都遠遠優于上海國際板。
同時,香港政府部門也相當積極配合,加強對外拓展,吸引更多巨企來港。從財經高官到港交所等前線機構,都先后拜訪世界各地。當局還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包括推進人民幣IPO及雙股雙幣上市,以吸引更多境外企業來港籌集人民幣,以拓展內地市場。
人們不禁想問:上海準備好了嗎,將如何面對如此強勁的競爭?在這方面,可行的路徑或許是借鑒香港金融市場的法律和監管體制,既考慮與國際市場接軌,又融入本土資本市場特點,在創新中求發展。
(本刊記者嚴學鋒、許藝峰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