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管也需要創新,尤其是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者而言。經濟全球化已經深刻改變了傳統的貿易方式和生產方式,資本的全球化配置和流動也由于資訊技術的發達而變得越來越難以捉摸,全球各大證券市場的聯動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頻繁,即使是在中國目前資本項目還未開放的時候,紐約交易所的風吹草動也能經由多種途徑影響A股市場。可以想見,當世界各大企業進駐中國資本市場,投資者的分析報告一定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復雜,而作為監督者和管理者,不但需要制定出適應這種變化的市場規則和治理規范,還要與中國本土的企業文化和市場環境相生相容,實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非有足夠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水平不能應對。
中國人強調中庸,缺少對創新文化的社會心理支撐。企業不到生存不下去的地步,很難想到主動創新。作為資本市場的監管者,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和經濟利益集中的官僚機構,哪里會有自我革命和創新的動力?唯有依靠外部倒逼機制。資本市場的開放就是一種倒逼機制。有人說,中國是通過開放來倒逼改革的,既得利益集團在國家內部形成了盤根錯節的龐大力量,任何一次內部產生的改革都被這些力量消滅了,唯有來自外部世界的沖擊才真正促動了中國崛起的神經。雖然資本市場的開放比起商品和服務市場的開放晚了很多年,但可以預見,以國際板的推出為重要標志的開放,將會構成一股新的沖擊力量,促進上市企業提高內部和外部治理水平,推進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和專業化水平。
2008年金融危機的教訓提醒我們,對資本市場的監管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在市場原教旨主義盛行的時代,監管的力量被自由放縱的呼聲所淹沒,以致人們忘記了金融市場的邏輯——虛擬經濟容易在瞬間被放大,因此需要強有力的監管。可悲的是,美國人過去恰恰認為是放松管制導致了市場的繁榮。在監督乏力的情況下,任何人都有犯罪或撒謊的可能,即使是手按圣經、向全國人民宣誓的總統也不例外。一部分析美國金融危機根源和真相的記錄片《監守自盜》贏得了2011年奧斯卡紀錄片大獎,其中大量采訪鏡頭令人觸目驚心,揭露那些擁有顯赫頭銜和學歷背景的華爾街精英、政府官員和經濟學家,在面對巨大利益和監管松弛的情況下,作出了損害投資者的選擇,而那些與金融機構有著密切聯系的大公司,也都在危機面前選擇了撒謊,以躲避投資者的指責。
兩年多過去了,金融危機的余波并未消失,那些驚心動魄的瞬間還在人們的記憶中閃現,全球資本市場仍處在一個疲弱不振的狀態中起伏。重建對金融機構的信心,重塑商業社會的道德倫理,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對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者而言,面臨的挑戰也許更為嚴峻。在開放經濟條件下,中國不但要創新性地設計制度,讓不斷涌入新興市場的參與者在法律和治理框架下“有序經營”,還要對政府權力和壟斷勢力進行監督和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