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員工將在監管部門的工作視為進入市場參與主體比如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的跳板。同時,一些被監管對象的高層員工也常常進入監管部門工作。監管部門與被監管對象過于親近的結果是監管者很難獨立、客觀、公正地作為
所謂“帶病上市”,簡單說就是帶著問題上市。這些問題可能是虛假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陳述,也可能是公司治理、經營管理、內部控制、違法違規等方面的缺陷。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股票市場上,對于好公司、壞公司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的投資者各有各的偏好,判斷公司好壞既是投資者的權利,也是投資者的責任。因此,所謂的“帶病上市”,是說公司有著這樣那樣的可能損害投資者利益的缺陷,卻未把這些情況真實、完整地揭示給投資者,或者是公司提供虛假的財務和非財務信息欺騙投資者。
值得追問的是,中國股市“帶病上市”頻繁而普遍的根源何在?
筆者以為,從根本上說,這和中國股市的治理模式以及中國的公司治理環境有關,這種治理模式和公司治理環境大體可以概括為“大政府、小市場、弱法治”。一言以蔽之,中國的股市誕生和成長于中國轉型經濟的大環境之中,自然擺脫不了中國轉型經濟的“大政府、小市場、弱法治”的特征。
首先,從上市公司來看,在中國股市上,大量上市公司最終被各級、各地區政府部門所控制,政府控制和經營企業的種種問題也相應帶到股市和上市公司中。在AWmwfmRXbO65HpxMORYunw==沒有很好的政府和官員治理系統的情況下,這些政府部門控制和經營的公司,代理問題嚴重,缺乏有效的監管和制約。很多公司上市前過度包裝,利用其背靠政府部門的優勢,取得上市資格,而上市后缺乏包裝動力或包裝難以為繼,業績自然滑坡。對于民營公司,各地區也有動機積極促進其上市以競爭和獲取證券市場的資源,一些問題公司也就由此進入市場。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的上市公司不只是“市場中的企業”那么簡單,背后是各級政府、各部門和各地區的利益。
其次,從監管者來看,在中國股票市場上,監管者很大一部分精力是放在代替投資者、代替市場選擇所謂的“好公司”上。以前是審批制,現在是發審制,但依然是監管者直接選拔“好公司”。這種制度至少有三重缺陷,一是很難有效地保證選拔者自身的獨立、客觀和公正,選拔者很容易成為尋租和公關的對象;二是選拔者自身的偏好無法代表成千上萬投資者的偏好,選拔者并沒有能力篩選出投資者眼中的好公司來;三是當監管部門忙于選拔“好公司”時,其用在監管信息披露、懲治虛假陳述等違法違規行為上的精力自然大打折扣。
監管部門內部的治理也存在明顯的問題,其員工參照公務員薪酬制度,與被監管對象從業人員的薪酬落差巨大,不少員工將在監管部門的工作視為進入市場參與主體比如基金公司、證券公司的跳板。同時,一些被監管對象的高層員工也常常進入監管部門工作。監管部門與被監管對象過于親近的結果是,監管者很難獨立、客觀、公正地作為。公司“帶病上市”,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常常成為利益共同體,監管部門因為上述的種種問題,很難有效地事前防范、事后懲罰。
其三,從司法系統來看,在中國股市上,法律機制的作用還非常弱小。在成熟市場上,除了嚴厲的監管,更重要的是依靠投資者法律保護機制來治理股市。大量的學術文獻也證明,投資者法律保護好的國家,其股市通常也發展得比較好。反觀中國股市,法律訴訟和法律機制對上市公司等市場主體的威懾還很弱。公司“帶病上市”、上市后業績滑坡常常涉嫌欺詐、侵害了投資者利益,但鮮有投資者能夠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身的權益。中國股市法治不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股市是全國性的,但司法系統仍是地方化的。投資者起訴上市公司的虛假陳述行為,訴訟管轄采用的是原告就被告,即上市公司所在地的法院來管轄。在法院受當地政府部門影響較大、很多上市公司背靠各級政府的情況下,投資者法律保護往往只是紙面上的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