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和治理就好比人的任督二脈,公司由管理而治理,就好比打通了任督二脈,使得公司實現“任督通而百脈皆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數據顯示,2010年,新加坡以人均GDP 42 653美元力壓日本,位居世界第15、亞洲第一。新加坡是個彈丸小國,資源匱乏卻國富民強,除去如淡馬錫這樣的大企業的貢獻之外,占據著新加坡企業總數92%的中小企業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統計,這些中小企業不但創造了新加坡GDP的34%,同時吸納了占就業總人數51%的勞動力。
新加坡中小企業欣欣向榮的原動力來自哪里?除了政府的鼓勵、扶持和引導外,更重要的是中小企業對自身內功的修煉,新加坡德華集團(Teckwah Group,以下稱“德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管理專業化
新加坡的中小企業,一如亞洲其他國家的中小企業一樣,很多都是家族企業或脫胎于家族企業。這樣的企業,除了自家人之外,很難將自己一手打拼的企業交給外人管理。即使外聘了職業經理人,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也常常是多處掣肘,關鍵時刻還得老板說了算,更不用說在企業內運營一套老板以其家族成員都需遵循的企業管理制度了。
然而,人治僅僅可以實現企業創業初期的短期生存,實現長遠的發展必然要建立運行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對此,德華董事長蔡其生深有感觸。
1968年,德華創立,是一家居于陋巷、從事簡單紙盒生產的小型私人公司。斯時,德華由蔡其生的父親管理,屬于典型的家長式管理模式。由于企業規模較小,幾個家族成員尚能應付企業的日常運營。然而,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管理的短板隨之顯現,即使在海外學成歸來的蔡其生加入德華之后,依然感到由于缺乏系統的管理機制而帶來的企業增長瓶頸。
蔡其生痛定思痛,先是自己去進修管理課程,又為德華從各處引入了大量的專業管理人才,制定了適合德華運營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到了1980年代末,德華雖還是家族企業,但其管理團隊都是專業的管理人才,已經基本脫離了家族的影響力。
在專業管理團隊運營下的德華,無論是經營業績,還是企業的發展規模都有了質的提升。然而這樣的成績并沒有讓已經晉升為董事長的蔡其生滿足于現狀,他又在籌謀德華的下一步發展。
建強董事會
是與職業經理人競爭公司的經營管理權,還是進一步完善德華的現代企業制度,讓董事會發揮更大的作用?蔡其生選擇了后者。這也為后來德華順利在新加坡主板上市,繼而日漸成長為一家多元化跨國公司集團奠定了制度基礎。
董事會在現代企業制度中,是代表股東、尋求股東利益最大化的代理人,其最重要的職能就是確保公司的運營管理順利正常地進行。如何確保運營團隊不出錯呢?做好董事會和管理團隊的制衡制度安排。制度化董事會和管理團隊彼此間的責任,明確各自的管理目標,該做什么不做什么;考核目標,如何評價董事會和管理團隊的工作成效,從而建立制度化的公司管理架構。即使某個職業經理人離開公司,整個公司的管理架構已然建立,就確保了公司正常運營,將人為因素對公司運營的影響降低至最低點。
很多公司會很自然地用短期盈利水平來考核管理團隊,卻忽略了更重要的長期發展能力。影響公司長期發展能力的關鍵,在于公司做出重大決策的能力,這個決策力在公司的董事會,而非管理團隊。所以,董事會能否盡職,對企業非常重要,通過與執行團隊制衡,以防范重大的決策失誤。
確定了自身主要職能之后,蔡其生充分運用了富于中國智慧的經世哲學:難得糊涂。用蔡自己的話來說,“大事聰明,小事糊涂”。日常運營中,能授權給經營團隊的,他就盡量放權,且用人不疑;但重大事項的決策,仍由董事會來進行。
管理到治理的嬗變
有了運營順暢的管理架構,決策力強的董事會,公司是否就一勞永逸了?德華的選擇是,成立德華工業控股有限公司,去新加坡主板上市。
企業一旦上市,必然要遵守上市公司關于公司治理的各項規定,且這些規定每年都在調整,自然不斷地增加著上市公司的成本。那么為什么德華還要選擇上市呢?蔡其生的答案是,要想實現公司的永續發展,就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監督力更強大的公司治理體系。
如果說管理是為了公司的正常運營,并實現公司的目標,那么公司治理就是為了讓這一運營和目標處在正常的軌道上而制定的一套機制,且這一機制對公司的要求和監督又使得公司的經營架構越來越健全。
德華在上市之前就厘清了家族人員在公司管理層的關系,引進專業人才,架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的組織,把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的各項治理規則內化為公司守則。蔡其生信奉這樣一條信念:將治理的標準變成公司的文化及每個人做事的方式,那么公司就“自然而然”在治理了。
在這樣一個演進過程中,德華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小紙盒生產商成長為一家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上市,產業遍布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中國、韓國、泰國、日本、澳洲和印度的多元化跨國公司集團。
即便如此,蔡其生還是常常以這樣一句話來警醒自己:目前沒有發生問題并不意味著沒有問題,企業的決策者一定要風物長宜放眼量,為了企業的未來,而綢繆當下。如果企業只會經營,而不會管理,其只能實現短期的盈利;如果企業只有管理,而缺少治理的升華,它的未來同樣難見質的飛躍。管理和治理就好比人的任督二脈,公司由管理而治理,就好比打通了任督二脈,使得公司實現“任督通而百脈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