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擴容之后的新三板視作一塊肥肉,未來仍是“僧多肉少”。前幾年國家設立高新科技園時,很多企業蜂擁而入,其手段讓人瞠目結舌。新三板擴容后,這樣的勢頭想必會繼續
中國證券業協會2011年5月3日披露了代辦系統股份報價公司年報,2010年81家新三板掛牌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8%,凈利潤達9.09億元,同比增長41%;另一方面,新三板公司收入和盈利規模差距明顯,業績波動幅度較大,高成長與高風險并存。證監會主席尚福林稱,擴大“新三板”試點范圍,建設統一監管的全國性場外市場,將是今年證監會主導工作之首。新三板的擴容已進入倒計時,然而,其中存在諸多疑問。
定位之困
目前業內的爭論看上去似乎是兩個極端。有觀點認為新三板市場應致力于為高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成長所需的資金、技術、市場,也有人認為新三板應定位于資本市場的蓄水池,成為立足于高新區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中國證券業協會副會長鄧映翎表示,掛牌企業經過報價系統的孵化、培育,達到相關條件后,主辦券商可以充當保薦機構,推薦其進入中小板、創業板等更高層次的資本市場,更好地發揮報價系統上市資源蓄水池功能。
實際上,融資平臺與資本市場的蓄水池并不存在沖突。融資是最低的考慮,轉板則是更高的價值追求。但是登陸新三板也并非萬事大吉,場外融資其實風險更大。最大的風險莫過于投資者的信任危機,在統一的場外市場交易規范未出臺、掛牌企業的質量無從保證的前提下,有多少投資者會冒險將資金砸向這個市場?在市場絕對自由尚未實現的時候,國家必然采取各種手段進行監管和調控。場外市場一旦成形,現實的情況其實就變成了任何企業都可以進行股份融資,場內、場外還有什么實質性差別呢?無非是加大了監管上的不必要的開支和難度。因此,如果僅僅出于為企業融資的考慮,國家可以考慮以改革的方式掃除現有的體制障礙,而無需設立新三板。
目前我國發行上市制度最頭疼的問題是上市公司跑馬圈地現象嚴重,盡職調查不到位,公司上市后業績變臉現象頻發。因此有必要通過一個事前的考察機制來完善上市流程,提升上市公司的整體水平。新三板擴容后會吸納各地高新技術企業掛牌,這類企業也是創業板、主板青睞的對象。經過在新三板掛牌交易,監管層對企業的考核更加深入、充分,可以從中篩選出業績好的企業進行轉板。將新三板定位于主板市場的蓄水池,一來解決了企業的融資問題,二來保障了我國上市公司的總體質量,一箭雙雕,何樂而不為?
富人游戲?
目前新三板的交易主體準入機制尚未建立。關于能夠進入新三板的企業類型,業內有種種猜測。有分析認為,新三板擴容應該傾向于注冊資本較低的高新技術企業,并將視角定位在地方高新科技園。但實際上高新科技園在準入過程中行政干預色彩濃厚,很多企業渾水摸魚,名不副實。如果新三板不對此加以有效甄別,最后難免魚龍混雜,讓投資者沙里淘金。如果考慮提升新三板的準入門檻,比如按照業界的一些傳聞將標準提升到創業板之上,問題還是無法避免。創業板是資本市場的寵兒,其對中小企業的吸引力是新三板望塵莫及的。如果沒有更加優惠的準入政策和融資便利,在能夠選擇創業板上市的條件下,哪些企業會主動選擇新三板?
對于投資者,此前坊間有猜測將定位于擁有“兩年股齡,50萬資金”的自然人投資者。深交所理事長陳東征曾說:“并不是不讓個人投資者進入新三板市場,而是需要設定準入門檻以規避風險。新三板的轉讓應該是讓有實力承擔風險的人進去,當然,他們也有機會獲得更大的收益?!彪[含之意就是風險很大,沒錢你就別參與。這樣的模式設計乍一看似乎是出于對中小投資者利益的保護,但這實際上嚴重阻礙了市場的自由化進程,違反了民事主體平等的原則。證券投資本身就是“一個愿打,一個愿挨”的游戲,在可能的巨大的利益面前,早已在主板市場久經考驗的投資者們即便身家略薄,也是蠢蠢欲動的。而且從A板市場的運作來看,個人投資者的持股市值已經占到了股份流通總量的60%。如果將中小投資者的資金集合起來,融資額也是巨大的。政府的擔憂未免顯得杞人憂天。
退出機制尷尬
投資者利益保護是公司法、證券法領域的核心問題,也是國家對資本市場進行監管、調控的重中之重。投資者在三板市場進行投資,目的無非兩個:期待轉板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獲得股份二級流轉的增值。對于對轉板寄予厚望的投資者來說,企業能否成功上市將成為投資的重大風險之一。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新三板市場上強烈的轉板預期與嚴峻的現實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2009年8月,有4家新三板公司的創業板IPO申請獲受理,暫停報價轉讓,但截至2011年1月僅北陸藥業如愿上市——規模偏小、經營不穩定、歷史股權瑕疵等問題,仍可能成為新三板公司轉板的絆腳石。
相比較“上不去”的風險,“下不來”的問題更加令人堪憂。轉板不成功,股份還可以在三板市場流通。但是假如企業面臨嚴重虧損,投資者的股份被套牢,問題該如何解決?企業低于上市條件的,可以退到三板市場上來重整。新三板企業達不到掛牌條件了,誰來收留?退出機制不建立,新三板的發展終究會搖搖欲墜。
但是退一步講,這種“進退兩難”的尷尬在任何投資領域實際上都無法避免。國家作為監管者,在新三板發展初期,應當盡可能加大監管和調控的力度,完善企業信息披露機制,打破投資者與融資方信息不對稱的格局。同時,應盡快制定新三板市場的退出機制,最大限度地將利益向中小投資者傾斜。
監管之惑
新三板還處于檢測階段,關于它的地位、功能、運營模式等還略顯模糊。有觀點認為新三板可以成為市場自由發展的試點。資本市場成長的最高點確實應當是政府零干預。但依我國目前的信用狀況,多方監控之下違法亂紀現象仍頻現,政府怎能袖手旁觀?
2010年新三板企業凈利潤同比增長41%,業績勝過眾多上市公司。在目前的準入機制下,新三板掛牌企業千里挑一,其在發展前景、經營管理等方面有優勢,初期表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也在情理之中。擴容之后這樣的局面還能保持嗎?如果把擴容之后的新三板視作一塊肥肉,未來仍是“僧多肉少”。前幾年國家設立高新科技園時,很多企業蜂擁而入,其手段讓人瞠目結舌。新三板擴容后,這樣的勢頭想必會繼續。企業跑馬圈地的手段無非就是造假賬、違規披露,以此來進行包裝,吸引投資者。同時,為順利轉板,企業在業績上更會煞費苦心?;诖?,在新三板發展的初期,無論是投資者還是政府,在企業的華麗外衣面前都要保持高度的清醒。政府要強化監管,在市場準入、交易流程、信息披露等各個方面制定標準化規則,嚴防掛牌企業耍花招。
?。ǖ谝蛔髡呦抵袊ù髮W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