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國企高管的管理,現在是國資委、組織部分別管一部分企業,中鋼集團是國資委管理的,中國鐵建是中央組織部管理的。中鋼集團問題比較大,企業沒有主營業務,利用央企壟斷地位搞一些東西,發展太快,造成一些問題。中國鐵建在沙特的41億虧損是政策性虧損或說擔負國際責任的虧損,這種情況下中央組織部不會輕易免掉高管。兩種情況看起來錯誤都很大,但還是不一樣。中鋼領導負有領導責任,直接責任,中國鐵建是集體責任,個人沒有領導、管理責任。
目前,組織部門對黨政干部、事業單位領導、企業高管的評價標準基本沒有差異。組織部選聘、撤換人,標準為是否德才兼備。對國企高管這塊,標準要具體化,否則太簡單太籠統。對企業高管的評價標準應該更重視企業業績、企業管控、出資人監督的效果等,以與對黨政干部、事業單位領導的評價標準區別開來。而在國企高管的解職過程中,組織部應該高度重視經濟責任審計結果的應用。
當然,對國企高管“德才”的評價,在實踐中并不容易具體化——如果對企業高管的考核具體化,那就變成職業經理人體制了。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市國企搞董事會試點,但國企所有的董事、高管人員的任免都是組織部說了算,這事實上嚴重阻礙了企業高級管理人員的渠道——在黨管干部的原則下,分屬國資委、組織部的干部管理權應該區分開來。更進一步,到一定階段后,組織部應該有這種胸懷:企業干部不管了,放給國資委去管。相對而言,上海做得不錯,企業領導人沒有行政級別了,在向職業經理人走。
當然,將國企高管管理的權力放給國資委,國資委也不一定能管好:這種權限給誰都會犯錯誤,這是權力的兩面性——最好的辦法是市場化。干部應該能上能下,國企高管當如此,但一直以來國企高管基本上都是能上不能下,市場化之后就肯定要能上能下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國企高管的選聘看似市場化,但定了很多條條框框,比如需在國企干多少年,擔任正處長幾年,這導致招來的基本都是國企內部人。
(作者供職于江蘇省國資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