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一向有“接觸”和“遏制”兩手,并注意做到平衡,但奧巴馬政府近期卻表現出明顯的傾向性,對中國搞圍堵。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國軍事科學學會副秘書長羅援少將。
環球人物雜志:奧巴馬為什么不再顧忌平衡?
羅援:美國的政策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重點。大選臨近時,他們會炒熱中國議題,轉移視線。美國政府正在削減預算,軍方為保住軍費盤子,要尋找假想敵。另外,中國正在崛起,美國要維護其全球霸主地位,就得遏制與圍堵中國。
環球人物雜志:奧巴馬政府強調“回歸亞太”戰略,內容是什么?
羅援:既然有“回歸亞太”,就有“撤離亞太”。越戰后美國搞過一次戰略收縮,從菲律賓克拉克基地、蘇密克灣等地撤軍,但它在亞太仍然保持著五大軍事同盟(美日、美澳、美韓、美菲、美泰)。現在,亞太地區迅速崛起,美國開始把重心朝亞太傾斜。僅軍事上,美國核潛艇的一半、核動力航空母艦的1/4,以及100多架F—22戰斗機中的60多架都被部署到亞太地區。
環球人物雜志:美國會跟亞太哪些國家發生沖突?
羅援:在美國看來,目前可作為借口而防范的兩個亞太國家就是朝鮮和中國。但美國實際上是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和一個錯誤的敵人進行較量。“錯誤的時間”是指現在是后冷戰時期,不能再用冷戰思維解決國際爭端。“錯誤的地點”是指亞太地區不是美國的主戰場,其主戰場是反恐戰場。“錯誤的敵人”是指美國不應該選擇中國作為敵人。中國的崛起雖然會影響美國某些人的利益,但也會給美國帶來一些機會,起碼不會危及美國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環球人物雜志:美國在亞太的存在,對中國構成哪些具體威脅?
羅援:美國對中國除了構成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上的威脅,還在中國周邊的南海、東海頻繁地進行戰略偵察,向臺灣出售武器,散布“中國威脅論”等。美國在亞太地區哪里都要管,偏袒和中國有爭議的國家,鼓動他們蓄意挑釁中國。
環球人物雜志:美國圍堵中國會持續多久?中國該如何應對?
羅援:這會是長期的。美國奉行的一個邏輯是,“打不敗的敵人就是朋友”。我們將面對與美國既合作又競爭、甚至某些方面的對抗局面,直到中國強大到美國認為無可戰勝。中國應該做的,一是表明我們的崛起是對世界發展和人類文明的貢獻,不會挑戰現有國際秩序,也不會危害任何國家的利益和安全。二是要表明我們自己的安全和利益邊際,告訴美國我們在家門口有自己的國家利益,美國必須給予尊重。中國在亞太地區是有國家核心利益和安全底線的,因此,既要有和平經營的意愿,也要有誓死捍衛國家安全和利益的堅強意志。除此之外,中美兩國應該加強在經濟上的互補,在太空領域也可以加強合作。中美雙方之間的軍政高層互訪也是必要的,畢竟對話比“對瞄”好,合作比對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