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名批評希拉里,告誡國內示威者
在俄羅斯,寂靜的嚴冬往往醞釀著驚變。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發,人類進入一個新時代。1991年12月25日,紅旗從克里姆林宮徐徐落下,代之以白、藍、紅三色的俄羅斯聯邦國旗,蘇聯解體。2011年12月5日,也就是俄羅斯第六屆國家杜馬(議會下院)選舉結束次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爆發了大規模的反普京游行示威。隨后幾天,示威游行接連不斷。掌控俄羅斯政壇多年的強人普京,正遭遇政治生涯的空前挑戰。
未來的俄羅斯,是繼續走符合俄國情的強國之路,還是會發生“阿拉伯之春”式的“革命”?人們在深冬的風雨中觀察著蛛絲馬跡。
西方煽動的“舞弊疑云”
蔓延俄羅斯的這場政治風雨,直接的爆發點是所謂的國家杜馬選舉“舞弊”。此次杜馬選舉,是俄歷史上首次允許所有注冊政黨參選的一次。執政的統一俄羅斯黨(以下簡稱“統俄黨”)、俄羅斯共產黨、公正俄羅斯黨等7個政黨角逐450個議席。結果,統俄黨得票49.54%,獲238個席位,共產黨獲92席,公正俄羅斯黨獲64席,自由民主黨56席。這意味著統俄黨只贏得新杜馬簡單多數,失去了憲法多數。很多大事,如修改總統任期等,需要2/3以上議席支持,統俄黨今后就不能獨自操辦了。
由于大選引人注目,共有近700名國際觀察員和50萬俄觀察員對投票進行監督。環球人物雜志特派記者在投票站觀察,也未見異常情況。然而,選舉剛結束,“舞弊”一說就開始傳出。12月5日,某投票站工作人員代填選票的照片和視頻在網上廣泛流傳。當晚,反對派在互聯網上串聯后,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舉行了“經批準的”集會,稱統俄黨為“騙子和小偷的黨”。12月6日,反對派冒雨“非法”集會,喊出“俄羅斯不需要普京”的口號。統俄黨支持者則同時舉行“合法”集會,高喊“支持普京”、“誰仇恨普京,誰就是背叛祖國”。雙方數千人對峙,甚至發生小規模打斗,警察不得不用人墻將其隔開,并抓捕非法集會者。12月7日晚,莫斯科市區的凱旋廣場被警方用金屬護欄完全封鎖。但到10日,莫斯科等80多個城市再次爆發合法示威,有近3萬人參加。很多人通過互聯網聯系,約定在自己的衣服、背包或汽車上懸掛白絲帶,表達對“選舉舞弊”的抗議。
整個過程中,西方挑撥的痕跡清晰可見。12月5日,大選結果一出,西方媒體紛紛以“普京遭遇挫折”、“普京危機”、“普京名望衰落”等標題進行報道。英國《金融時報》在社論中興奮地寫道:“俄羅斯人民已經表態,而且聲音比預想的更加響亮……俄羅斯人民對普京創建的那套政治經濟體制厭倦得有多么快。盡管俄羅斯當局使出了一整套骯臟伎倆,人民的不滿仍然得到了表達。普京在過去11年里給俄羅斯施的魔咒已經失效。”
美國官員也走上了前線。共和黨參議員麥凱恩在社交網站上寫道:“親愛的普京,阿拉伯之春正在你家附近上演。”12月5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公開指責俄杜馬選舉“既不自由,也不公正”,呼吁“俄羅斯選民有權利要求對操縱和欺詐進行全面調查,有權利讓自己的聲音被傾聽和考慮。”
硬漢普京兩手回擊
對西方的算計,普京心知肚明。從年初開始,西方媒體就在炒作“梅普之爭”,目的就是不讓不招人喜歡的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宮。今年9月的統俄黨代表大會上,梅德韋杰夫推薦普京競選下屆總統,引起西方一片哀嘆。在俄羅斯,普京的民意支持度一直高于他所在的統俄黨,當選總統幾乎沒有懸念。于是,西方希望通過杜馬選舉打壓普京。對此,普京明確地說,一些國家支持俄國內親西方勢力,目的是讓俄在裁軍和歐洲反導系統問題上更加順從。
12月6日,俄羅斯外交部發表聲明,斥責希拉里及其他美國政客的言論“不可接受”,“只有俄羅斯民眾才有權決定國家的未來,而不取決于任何人的偏見以及政治上的指手畫腳。”12月8日,普京點名批評希拉里“妄下結論”,稱她的話分明就是在“敲打俄羅斯”。普京強硬地說,希拉里的做法,“是要讓我們不忘記在這個地球上誰是主人,他們有影響我們的手段。”
普京也敏銳地看到了一個危險的跡象:美國在花錢插手俄內部事務。12月6日,美國務院發言人托納承認,俄杜馬選舉期間,某協會成員因發布違法信息而被拘留,這個協會,正是他們所資助的非政府組織之一。美國明年還將撥出900多萬美元資助這類組織,以“確保俄明年3月大選透明公正”。普京說,外國的財政資助,“如果是出于人道主義目的,比如醫療,那么這很正常。但當國外來的錢投入國內的政治活動時,我們應該好好想想。”
在回擊西方干預的同時,普京告誡俄羅斯民眾,不要被西方“忽悠”。“我們都是成年人,大家都明白,一些街頭抗議的組織者想按鄰國的模式鬧事,他們有自己狹隘自私的政治目的。”他說:“在我們國家,人們不想見到吉爾吉斯或不久前烏克蘭那樣的局面,誰也不想要混亂。”他表示,執法機關會在法律框架下處理街頭抗議活動。“如果民眾依法行事,那么應該賦予他們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如果有人違法的話,那么政府和執法部門就應該用各種合法手段要求他們守法。”
底氣來自政治現實
對西方的指責,普京可以橫眉冷對,繼續保持強硬,他的底氣來自俄羅斯的政治現實。
首先,普京無可替代。雖然西方媒體高調唱衰普京,但從俄國內形勢看,普京的實力仍然無人挑戰,這一點西方也不否認。英國《衛報》說:“民調表明,與最高峰時相比,雖然普京的受歡迎程度近來有所下降,但他的支持率仍在50%左右。”英國《每日電訊》報道則稱,盡管俄羅斯社會存在一系列沒有解決的問題,但普京的受歡迎程度仍然相當高。“連批評者們也承認,俄普通民眾仍將贊揚普京。因為在經歷上世紀90年代的無政府主義后,是普京讓他們重拾了自豪感,且提高了生活水平。”
因此,即便統俄黨大選失利,普京地位還是不可動搖。作為統俄黨主席、政府總理,普京12月7日前往俄中央選舉委員會提交了競選下屆總統的所有材料和文件。如果不出意外,10個工作日后,他將接到同意參選的資格證書,成為第一個參加俄總統競選的候選人。這是普京在向西方釋放信號——俄羅斯的政治進程不會受到絲毫的干擾。
其次,俄反對派的構成,也表明俄羅斯受“阿拉伯之春”影響的可能性很小。這一點,普京很放心。“反對派”在俄羅斯有兩個不同的概念,一個是杜馬內的反對黨,是體制內的反對派。如俄共、公正俄羅斯黨等。他們屬于左派和中左黨派,在國家治理方針上與統俄黨有分歧,但他們有時比統俄黨更排斥西方。因此,他們會對執政黨在某些政策上構成壓力,但不會把俄羅斯引向西方。另外一個是體制外的反對黨,即不夠資格進入議會的反對派,比如受到西方支持的亞博盧集團及正義事業黨等,但這些政黨均沒有跨過議會選舉的門檻,亞博盧集團的選民支持率僅為3.5%。該黨領導人指責本次大選“欺詐”,主張“重新舉行”,俄羅斯的專家稱,不管他們怎么說,還是沒有民意基礎。
在危機中調整
但是,普京從杜馬選舉的結果中也解讀出了危機。他說:“當前經濟萎靡,社會問題增多,統俄黨在杜馬選舉中所獲議席少于以往是正常的,也是符合現實的。”
此次杜馬選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羅斯社會的不滿情緒。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需要聯邦資金援助,因此支持統俄黨。在外高加索地區的車臣、印古什等地,統俄黨支持率超過90%。而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及圣彼得堡、莫斯科等大城市,支持率則不足40%,有的州不足30%。分析稱,統俄黨在城市支持率低,在農村的支持率高,說明中產階層對其不滿,而中產階層反腐敗、反對社會不公的訴求最為強烈。
一直以來,腐敗問題困擾著俄羅斯。盡管從2002年以來,普京曾實施過一系列反腐措施,但收效甚微。在2011年的透明國際清廉指數排行榜上,俄排名第143位(共約180個國家和地區),而在企業海外行賄排行榜上,俄企業則“表現突出”。據俄反貪污組織2010年8月發布的材料,俄官員貪污金額總數已占GDP的50%。此外,在俄羅斯,1/4的學歷是偽造的;大部分教育部門80%的流動資金是不走賬的。這個數字既荒謬,又真實得可怕。連總統梅德韋杰夫在國情咨文中也稱,腐敗是俄羅斯社會的“頭號公敵”。這次大選,民眾用選票表達了對執政黨反腐不力的批評。普京也坦誠回應這種呼聲:“明年3月我一旦當選,將會與腐敗作戰,對中央政府重新洗牌,改革地方政府的人事制度。”
除了顯示打擊腐敗的決心,普京也開始著手眼前的總統大選。這次杜馬選舉,普京看到了統俄黨競選工作的失誤,也看到了民眾的訴求和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俄羅斯“公眾輿論”基金會主席奧斯隆稱:“1999年(大選)時,人們渴望出現強有力的人物,能消除混亂;2003年時主要要求提高生活水平;2007年則是穩定。現在,人們開始渴望變革。這種渴望在投票結果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俄國內的其他政治勢力已經開始分享大選選票。”為吸引更多選民,普京把自己的總統競選陣營建立在“全俄人民陣線”基礎上。這是普京在杜馬選舉前就組建的,主要是拉攏黨外精英人士。普京甚至提議讓著名電影導演戈沃魯欣擔任總統競選總指揮,為自己爭取更多的人氣。
曾有人問,將來走進克里姆林宮的是“新普京”還是“老普京”?普京說,自己將“順應現代化的社會需求”。俄政府發言人則稱,俄羅斯人會看到一個“全新版的普京”。經歷了杜馬選舉這場政治風雨,“新版普京”會是什么樣?人們不久之后就會看到。
編輯:凌云 廖楠 美編:苑立榮
編審: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