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創新,我們最近看到很多悲觀的論調,大意是中國缺乏創新力,主要問題在于缺乏創新的土壤,所以中國出現不了喬布斯那樣的創新大師。最近幾年來,大家親眼看到這個話題從科技行業傳到教育、文化、社會經濟等多個領域,好像中國突然之間就不自信起來。
毫無疑問,中華民族歷來不缺乏創新的能力。這不僅體現在幾千年科技文化的積累,也體現在新中國成立后取得的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上,最近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另一方面,中國人對于創新產品的接受能力也并不弱。蘋果公司今年第三季度的財報顯示,大中國區營業收入同比增長6 倍多。Iphone 4S 剛剛上市,價格已經被炒到將近1 萬元。蘋果公司的新CEO蒂姆?庫克一再表示,“中國(市場)很重要,在我們的業績中非常關鍵,我相信蘋果在中國還有非常大的機會”。我認為這些話的言外之意是,中國民眾對創新產品的消費熱情是高漲的,消費能力是巨大的,消費潛力是無窮的。
不能否認,市場中的消費者們所具有的前衛觀念與接受能力,是孕育創新智慧和創新實踐的“好土壤”。目前,許多跨國企業都垂涎中國這片“好土壤”,美國的寶潔、日本的豐田、瑞典的SSAB 鋼鐵、丹麥的諾和諾德制藥、德國的巴斯夫化工、瑞士的雀巢等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企業都紛紛跑到中國搞研發。事實就是,創新的真正動力源自市場,只有擁有一個愿意容納創新產品的市場環境,才可能有層出不窮的新產品。
那么為何中國難出“喬布斯”呢?問題在于,我們往往走兩個極端,要么“神化”創新、膜拜創新;要么不尊重創新,兩者都完全漠視了真正的消費需求。為創新而創新,忽略了個體的消費能力和體驗能力,那么結果必然會非常消極。每一個創新者的另外一重身份是消費者,只有兩者相互關聯,保持消費者的感性體驗,才能讓創新真正落到實處。
比如牛奶,十年前我們強調營養,強調強壯民族。后來發現,有人喝牛奶會拉肚子,這是因為有一種體質叫“天生乳糖不耐受”,空腹喝牛奶就會腹瀉。于是,我們的產品研發部門開始研究乳糖如何水解,推出了營養舒化奶。但真正從消費者角度思考的創新,不但要解決技術層面的問題,還要解決商業模式的問題。設想一下,如果消費者開車去加油,我們在加油站里安裝一臺牛奶自動售賣機,并提供加熱服務的話,消費者一定會很驚喜;如果消費者有乳糖不耐受問題,賣家就向他們推薦舒化奶;同時,自動售賣機可以刷卡結算,不用準備硬幣。所有這些會讓消費者覺得非常便利和愉快。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具體實施以上構想:第一,要生產一些高品質的牛奶,管理人員要從奶牛的飼養環節開始監控,環環把關;第二,消費者需要加熱以后不燙手的牛奶包裝,負責包裝的技術工程師開始找包裝供應商交涉;第三,要解決乳糖不耐受的技術問題,產品研發部門開始研究乳糖水解技術;第四,自動售賣機要能安裝在加油站里,并且能刷卡,于是渠道部門開始聯系相關廠商。最后,諸多部門的創新成果匯總到一起,成就了一個完整的創新商業模式。
總之,我認為創新不是機制的問題,而是視角的問題。我心目中的創新,是“為消費者而變”,首先把自己變成消費者,站在消費者的需求和立場上思考問題,然后整合企業的優勢資源,尋求最完善的解決辦法。只有建立一個多角度、立體化的創新平臺,才能為企業帶來可持續的創新發展。當“消費者思維”成為企業的普遍共識和行為準則時,創新力才能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編輯:尹潔 美編:陳思璐 編審:吳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