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進五出中南海 曾是多位領導人的保健醫
82歲的王敏清,活脫脫一個老頑童。一見面,他先拿出一張照片,“猜猜這人是誰?此照片讓女人看了嫉妒,讓男人看了愛慕。”王敏清得意地笑著,只見照片里一個明眸善睞的美人,嫵媚多姿。
“這是我十年前的戲裝扮相!”一句話,讓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目瞪口呆。王老又拿出自己近十年的體檢報告,介紹道:“我半個多世紀不感冒,60年來體重一直在62—63公斤之間,沒有變過;血壓也很穩定;一生從未長過蛀牙,現在還有24顆牙。很多年輕人身體都沒有我好!”
王敏清的工作經歷很不一般,從1954年年底進入中南海保健組,到“文革”后出任第一任中央保健局局長,他在中南海曾為毛澤東、朱德、鄧小平、楊尚昆、葉劍英、胡耀邦等2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服務過,并先后做過楊尚昆、江青、鄧小平的保健醫生。
25歲走進中南海
王敏清是山西省洪洞縣人,1929年出生。從5歲起,他就跟著在上海、天津等地做地下工作的父母,過著驚險而動蕩的生活。1938年,王敏清被送進延安保育小學學習,1941年考入延安大學中學部。1943年,他進入延安自然科學院,17歲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因為常看著體弱多病的母親為革命奔波,我很早就萌生了學醫的念頭。”王敏清回憶,18歲那年,他考入北方大學醫學院(白求恩醫科大學前身),畢業后被分配到華北軍區第一野戰醫院前線醫療所,參加了解放臨汾和太原的戰役。
“北平解放時,我才20歲,當時是醫院最年輕的軍管會成員,也是最年輕的內科醫生。可是我覺得自己只在醫學院接受了一年多正規訓練,基礎太不扎實。1950年,又進入山西醫學院學習。”
畢業后,25歲的王敏清進入衛生部直屬的北京醫院,當了內科大夫。當時他并不知道,衛生部正在物色進入中南海做保健工作的人選。“我才去北京醫院沒多久,年底就被通知去中南海,當時的心情很復雜。一方面我是學醫的,不想當官,當時北京醫院是全國最好的醫院,還有較好的圖書館,我想抓緊時間實踐和學習,正學得帶勁兒,不想走。可另一方面,聽說是去為毛主席服務,當時大家對毛主席崇拜得不得了,只有全國勞模和英雄才可能見到毛主席,握個手。要是能見到他,還能不去嗎?”“黨叫干啥就干啥”,雖然內心矛盾,王敏清還是毅然決然地去了。
1954年年底,王敏清推著自行車,馱著自己所有的家當,走進了中南海。他沒有想到,從25歲第一次進去,到1990年61歲離開,36年間,自己會五進五出中南海。
“中南海保健組,又稱中央辦公廳警衛局保健處,歸中央辦公廳警衛局領導。最開始我住在勤政殿的東邊,離毛主席住的菊香書屋不遠。”那時,王敏清還是機動人員,“懷仁堂時常演節目,中央領導人觀看時,要有人跟隨值班。我們在懷仁堂里有專座,一旦發生什么事情,領導人的隨身警衛和工作人員很容易找到我們。還有一些重要會議和活動,如中央政治局會議,‘五一’、‘十一’觀禮,隨領導人出巡、出訪,都要有醫療保健人員。”除此之外,王敏清還負責楊尚昆、陳伯達、王稼祥、陸定一、胡喬木等人的醫療保健工作。
1957年春,“反右”斗爭日益高漲,中南海保健組醫生全部被調回北京醫院參加運動。王敏清結束了第一次中南海經歷。但沒過多久,1959年,他又被“特招”到江青身邊做保健醫生。半年后,又被江青趕了出來。“在別人看來,在中南海工作多令人羨慕啊,但其實又苦,又危險。”但正因為這段特殊的經歷,王敏清在政治和心理上迅速成熟了起來。
給江青做保健醫生
至今想起在中南海的經歷,王敏清還頗為緊張。“在中南海工作,是給最高首長服務,診斷用藥絕對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王敏清總結,最首要的是醫術過硬和全面。“在國內還好說,有些復雜病情我們可以調動全國的專家,但要是隨領導人出國訪問,那壓力可就非常大了。比如我是內科醫生,但外科也要會,摔倒了什么的,都要能治療。”
在中南海給江青做保健醫生,是王敏清最艱難的一段工作經歷。“江青怕聲音、怕風、怕光,住的地方白天都拉著窗簾,我們在地毯上走都要脫了鞋;同江青說話,聲音要輕得只能讓對話的兩個人聽見;江青活動范圍內的門縫,都墊了紗布或海綿,可是她越沒事干越煩躁,總覺得周圍有聲音。”
王敏清回憶,有一陣江青心血來潮,要和大家打成一片一起吃飯,這可苦了他們,“為了陪江青吃一日三餐,我們不得不一日七餐。和她在一起吃飯的時候,大家
11ad4027e3c0a10a08791f277588933a都盡量不發出聲音,甚至吃青菜也不敢出聲,直接吞下去。為了把飯吃得悄無聲息,我們只好頓頓吃豆腐。陪江青吃完飯送她走后,大家還得再回到餐廳補吃一頓‘自由飯’”。這樣一來,加上晚間的夜宵,要吃七頓飯。外面的人還以為我們多享福,但其實是受罪。”
給江青體檢是王敏清最頭痛的事情。“體檢中,有幾個查血的項目。抽血這種基本工作,一般的護士都能勝任,但給江青抽血卻讓所有人卻步。毛主席的保健醫生不愿意干,護士長也有些猶豫,江青血管細,大家怕萬一不能一針見血,她那么挑剔多疑,不好交差。”為了不為難大家,王敏清決定自己上手,“我鎮靜地走向前,就當她是普通人,一針就扎中了血管,江青一聲沒吭,大家都松了口氣。”
“當時我給江青服務,每次用藥、打針她都要問,你為什么給我用這個,會不會有副作用,萬一有問題了怎么辦?非常地不信任;但我給楊尚昆、鄧小平等領導服務就恰恰相反,有時候我自己都納悶兒,說打針,就讓你打,說吃藥,一口就放進嘴里,連問都不問。”
王敏清雖然曾因江青不滿意他的工作被調離,又因為“文革”中的政治原因幾次離開,但每次又都被叫回去,并委以重任,“這說明組織的信任。”
保健五秘方
多年為中央首長做保健,王敏清說,其實領導人既不吃什么特殊補品,也不搞什么推拿按摩的特殊養生,長壽的秘訣就是三個字——“不享福”,他晚年總結出五個方面的養生心得:
第一,用則進,退則廢,老年人要有事兒干、找事兒干。即便退休了,也千萬不要閑下來,人的身體有很大的潛在能力,要不斷用它,它才能好;如果不用,各方面的機能就會退化萎縮。很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就是不停地在用腦子,在思考,所以身體機能一直很好。
第二,經常在大自然中活動。毛澤東、朱德、鄧小平、楊尚昆、彭真等領導人,都喜歡游泳、爬山,他們夏季經常去北戴河下海游泳,不管天氣好壞,浪大浪小,水涼不涼,沒那么嬌氣。毛主席和劉少奇還跳舞,舞姿很有特點,大踏步地前進后退;朱老總也跳舞,他的舞姿是勇往直前,決不后退。這種鍛煉和現在去健身房完全不同,大自然有負氧離子,有陽光,有一年四季的變化;健身房空氣污濁,就像花房里生長的花,一出這個環境立刻就不行了。
第三條,多走路,不享福。毛主席的老師徐特立,91歲去世前,一直都很健康。在延安時,出門就是溝溝坎坎,毛主席為了他行動方便,特意給徐老配了一頭毛驢,可是徐老很少騎毛驢,多是他在前面走,毛驢在后面跟著。北京解放了,給他汽車,還是一樣,只要不趕時間,他在前面走,汽車在后面跟著。他告訴我長壽的秘訣就是“不享福”。
第四條,睡覺比吃飯更重要,不要因為任何理由耽誤睡覺。毛主席是白天睡覺夜里工作,想起什么事情就召集大家,由于工作忙又不規律,幾乎所有領導人都在吃安眠藥。人一天不吃飯沒關系,但要是一天不睡覺,體力和免疫力都在下降。現在很多年輕人過勞死,都是因為長期熬夜,長期透支。
第五條,重視科學的保健。中央領導人顧不上自己保健,但他們有保健大夫把關。我們老百姓要定期體檢,不要存在僥幸心理。有問題一定要到正規醫院找專科大夫,不能道聽途說。我負責任地告訴你們,領導人基本上不吃保健品。沒有慢性病、不是剛動過手術,正常人沒有必要補。領導人在中南海,除非老得不能動或是受了傷,很少按摩推拿;至于足療等治療方法的作用,我沒聽說過有什么科學依據。
王敏清細算下來,他這大半輩子僅病倒過4次:“1954年扁桃腺手術;1955年闌尾手術;1989年搶救班禪,因嚴重缺氧和極度緊張疲勞而發燒,但第二天便痊愈了;2003年做過喉癌手術,至今已經是第八個年頭了,多次復查的結果都是恢復良好。”他說,具備隨時“作戰”的過硬身體素質,是給領導人服務必不可少的。“領導人讓你做保健,你自己先病了行嗎?”
王老的身體狀況真是讓人稱奇。78歲的時候,還爬樓梯去看望住在22層的老師,不坐電梯;干家務爬上爬下,動作麻利,行為敏捷;十多年的體檢報告里,各項指標幾乎沒有發生過變化……
“您平時都吃些什么?”記者好奇。老人得意地說,“每天要喝點小酒,每頓要吃點肉,一樣都不能少。”王敏清強調保健不能用一個公式硬套。“就是按照口味吃喜歡的東西,除非有糖尿病等特殊情況。毛主席是湖南人,吃的都是湖南家鄉口味,喜歡吃辣椒、魚、肉、米飯,比如小魚這些農家菜,愛吃紅燒肉,但也不是每天都吃;鄧小平是四川人,喜歡吃泡菜、辣椒,家里面滿墻根都擺著大大小小的泡菜壇子。我喝了半個世紀的小酒,喝到身上微熱即止,從沒有醉過;每頓飯要吃肉,但不會多吃。養生就像買衣服,身高、年齡、職業和生活環境不同,穿的就不同,不能效仿。切忌教條、迷信。”
給國家領導人服務了大半輩子,退休后王敏清也非常想為老百姓的養生保健盡一份力,但是他現在特別著急:“唉,老百姓可憐啊,我看著廣告上那些騙人的養生方法,什么倒著走,喝童子尿,多愚昧啊,可是你說他們吧,他們還不聽,覺得這個老頭多管閑事,往往我還會遭受白眼。”
采訪結束的時候,老人還不忘叮囑記者:“其實養生的道理大家都知道,關鍵看是否重視。要記住,不要輕易傷害你的身體,它是多少錢財都換不來的。”
編輯:劉心印 美編:陳思璐 編審:張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