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9年,中國京劇大師梅蘭芳第一次訪日,精湛的表演幾乎引發了一場“梅旋風”。這期間,一位名叫十三代守田勘彌的日本藝術家實現了他與梅蘭芳同臺演出的愿望,并為梅蘭芳的藝術風度傾倒不已。
時隔89年,十三代守田勘彌的孫輩在中國上演了昆曲的經典劇目《牡丹亭》。其婀娜的身姿一出現在舞臺上,觀眾中就有人忍不住驚呼——梅蘭芳回來了!他,便是被稱為“日本國寶級宗師”的坂東玉三郎。
坂東玉三郎在日本的地位,相當于梅蘭芳在中國。他的“女形”表演最受人稱贊。和京劇中的“男旦”一樣,歌舞伎中的“女形”也是男扮女裝。令人尤為驚嘆的是,舞臺上秋波流轉、風華絕代的坂東玉三郎,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了。有熟識他的朋友對記者講,他的臉龐就像山頂的天氣,有種含云帶霧的美。
2011年11月,坂東玉三郎獲得了有“日本諾貝爾”之稱的京都獎的思想藝術獎。然而,和他之前所取得的成就相比,這其實不算什么。
“女人”之美
嚴格說起來,坂東玉三郎并不是一個普通的人名,它是日本歌舞伎界一個代代相傳、類似標志符號的名字。每一代“坂東玉三郎”都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歌舞伎演員。
第一代坂東玉三郎是歌舞伎創始時期的杰出表演者,活躍于江戶幕府的元祿時代(元祿是年號,時間為1688年—1703年)。但令這一藝名大放光彩的卻是第三代坂東玉三郎,她也是得到這個名字的唯一女演員。作為日本文化的代表,第三代坂東玉三郎在1904年的美國圣路易斯世界博覽會上,以出色的表演讓世界認識到了歌舞伎這種東方藝術。她本人卻因過分勞累,未能回程就病逝于美國。
今天的坂東玉三郎,生于1950年,是使用這一名字的第五代藝人,他在歌舞伎這一行業的經歷,堪稱傳奇。
第五代坂東玉三郎本名榆原伸一,并非生于梨園世家,而是一家酒店老板的兒子。他在6歲時得了小兒麻痹癥,雖然不甚嚴重,但后遺癥仍然令其右膝難以伸展。為了消除這一病癥的影響,家人送他去練習舞蹈。令人意外的是,他顯示出了無與倫比的藝術天賦,結果被十三代守田堪彌的養子、第四代坂東玉三郎看中,收為養子,從此走上藝術道路。
坂東玉三郎的先天條件并不出色。由于小兒麻痹癥的影響,他成了左撇子。此外,他身高1.73米,按照歌舞伎的行頭上裝之后高達1.90米,作為一名“女形”演員來說,遠遠超標。然而,進入歌舞伎界后,這名藝術天才卻盡展才華。他的扮相優美、嫵媚,被評價為比女性更能體現女性的優雅美麗,文壇大師三島由紀夫曾稱其為“日本第一美人”。但坂東玉三郎又不僅限于扮演女性,他飾演男性角色時也駕輕就熟。在藝術層面上,他已經完全超脫了男女的性別差異。
出色的演技使他在1964年承襲了其養父的藝名,正式成為第五代坂東玉三郎。1967年他開始在東京國立劇場演出,很快成為日本各大歌舞伎演出場館不可或缺的臺柱子,每天兩場的演出延續多年,除了外出拍戲幾乎從未間斷。
40多年的歌舞伎演藝生涯中,坂東玉三郎贏得了巨大的榮譽,幾乎所有與藝術相關的獎項都與其有緣。他的活躍不受年齡的限制,年過半百后,仍因出色的藝術創造力而多次獲獎。國際舞臺也對這位東方藝術家格外垂青,英國、法國都曾將本國最重要的藝術獎項頒給坂東玉三郎。
中國之緣
中國的京劇和日本的歌舞伎,是世界現存戲劇體系中僅有的兩個影響巨大,又廣泛以男性演員來扮演女性角色的戲曲藝術形式。日本歌舞伎的“女形”,是源于當時社會對女歌舞伎的限制;而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京劇傳統旦角廣受歡迎,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男性更加豐沛的肺活量和發音方式,可以產生異于女性的獨特藝術表現力。
在梅蘭芳訪問日本前,日本的歌舞伎界對京劇并無多少了解。梅蘭芳的表演,給歌舞伎界帶來巨大的沖擊。坂東玉三郎的祖父與梅蘭芳同臺演出后,其家族也與京劇結緣。20歲時,坂東玉三郎就對父親說:“除了歌舞伎,我還想演京劇《楊貴妃》。”父親當即呵斥他:“不要隨口講大話。”然而37歲時,坂東玉三郎真的來到北京,向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學習了京劇《貴妃醉酒》,把其中的臺步和水袖,應用到了他后來出演的歌舞伎《玄宗與楊貴妃》中。梅蘭芳的兒媳屠珍在見到坂東玉三郎之后說:“我特別喜歡他身上的儒雅氣質,太像梅蘭芳先生了。”
b101924067a312ede3abcf83d6e1a05d 坂東玉三郎也很喜歡昆曲《牡丹亭》。他回憶說,據祖父講,梅蘭芳當年去日本時,演的就是《牡丹亭》。“我最早是被《牡丹亭》的故事吸引,我喜歡這個美麗的關于夢的故事,想把它帶回日本,移植到歌舞伎表演中。”2007年,在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安排下,坂東玉三郎來到蘇州,觀看了中國昆曲名家張繼青演出的《牡丹亭》,“一見鐘情”。“昆曲的音樂太美了!我聽著那音樂,感覺非常親切,非常柔美。”
沒想到的是,本想移植《牡丹亭》到歌舞伎表演的坂東玉三郎,卻最終留下來拜師學藝,還親自演上了昆曲。
身段不是問題,難的是唱腔。歌舞伎都是只演不唱的,坂東玉三郎的嗓子雖然還行,可他一句中文都不會講,更不要說原汁原味的蘇州方言念白、各種復雜的曲牌唱段了。
為唱好杜麗娘,醫生建議他補充動物脂肪,使嗓音圓潤,已經20年不吃肉的坂東玉三郎特意“開戒”。他還翻出《論語》、《孟子》等中國典籍閱讀,以期深入領略中國的文化。
2008年,《牡丹亭》在京都首演,被觀眾要求謝幕6次,掌聲長達20分鐘;在中國演出時,也很轟動,坂東玉三郎被中國“粉絲”們戲稱為“美人爺爺”。作為歌舞伎的一代宗師,他以昆曲實現了新的驚艷。
成就之謎
坂東玉三郎在日本藝術界能成為常青樹,一直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謎題。
一位曾經采訪過坂東玉三郎的日本同行向記者描述過他眼中的這位“巨星”:可能由于總飾演女性角色,坂東玉三郎在平時的舉止行為中也帶有一定的女性特點,比如笑時會用手背掩口。但他有一個非常男性化的愛好——潛水。他經常到馬里亞納群島的羅塔島潛水,索潛(一種沿著纜繩下潛的潛水方式)深度可達20米。這種近乎冒險的愛好揭示了坂東玉三郎性格中喜歡走進未知世界、迎接新挑戰的一面。
坂東玉三郎在歌舞伎表演家之外,還有多種身份。他20歲開始跳芭蕾舞,水平不亞于職業舞者;他還是一名電影導演,曾經執導過《外科室》、《天之女》等影片,其作品甚至入圍過柏林電影節;他也是日本傳統音樂“邦樂”的行家,曾與大提琴家馬友友合作拍攝過紀錄片《巴赫靈感》;最近,他在日本還有連續多場音樂會的演出。
在愛好廣泛的同時,坂東玉三郎也是個極其專注的人——他沒有家庭,沒有子女,每天除了睡眠和按摩,剩下的時間全投入到藝術當中;在排演《牡丹亭》期間,他每天給中國老師打1.5小時的國際長途來溫習唱腔;他是超級美食家,飯量很大,但為了保持身材,晚飯后絕不吃東西,即使排練晚了,饑餓難耐,寧可看著朋友在他眼前大吃大喝,也絕不破戒;平日里,他連情緒也是收斂著的,從不讓情緒爆發,都釋放在舞臺上;寂寞時,他會去海邊,靜靜地看海。
涉獵廣泛和專注集中,這樣一對矛盾,在坂東玉三郎身上如水乳般交融了。事實上,正是由于涉獵廣泛,才能讓他比其他演員有更開闊的視角;同時,那種近乎古代苦修者的作風,也讓坂東玉三郎比別人在藝術中更加深入。非有如此矛盾,不能得證大道——坂東玉三郎給予我們的啟迪,恐怕不僅僅在藝術方面。
編輯:王晶晶 美編:陳思璐 編審:張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