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0月20日,戰火中的利比亞傳出一條令世人震驚的消息:逃亡數月、統治利比亞長達42年的領導人卡扎菲在家鄉蘇爾特被捕后傷重死亡,利“全國過渡委員會”發言人古賈與軍事委員會主席貝爾哈吉當天很快證實了這一消息。
自北約開始轟炸利比亞,卡扎菲結局如何就一直引人猜測。有人說他會出走,有人說他會拼死一搏,有人說他還有和對手討價還價的籌碼。卡扎菲死亡消息被證實后,所有猜測塵埃落定:這位沙漠梟雄手里也沒什么底牌,他唯一的結局,似乎就是拼死沙場。現在,人們再也看不到這位曾不可一世地稱霸阿拉伯世界、用軟硬兩手對付西方國家、騎駱駝住帳篷的一代梟雄。
帶著親信拼死一搏
卡扎菲死在從家鄉蘇爾特突圍的路上。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前線指揮官穆罕默德·里斯講述了擊斃卡扎菲的全過程。
2011年10月20日上午10時,由于經受不住執政當局武裝一個多月來的猛烈攻勢,卡扎菲等人由保鏢和狙擊手掩護,分乘5輛豪華汽車,從蘇爾特向米蘇拉塔方向突圍。
然而,他們的行蹤很快被北約部隊發現,北約出動戰機對車隊進行了猛烈轟炸。到底誰打中了卡扎菲的汽車,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法國戰機攻擊了車隊,另外一種說是美國無人機干的。不論是誰下的手,這次空襲造成至少20人死亡,10多人受傷。但乘坐吉普車的卡扎菲并沒有被炸死,他很快離開現場,并和殘余武裝躲藏到附近的兩個水泥管道里。這時,負責地面行動的大批執政當局武裝趕到現場,將卡扎菲等人重重包圍。
據參加戰斗的一名武裝人員描述,他們首先用高射機槍遠距離向水泥管道內射擊,但對方沒有投降。于是,他們開始向前沖。“有個卡扎菲的人沖出管道,揮舞著手里的步槍高喊要投降。但是他一看到我,就開始向我射擊。然后,可能是卡扎菲制止他開槍,他便高喊:‘我的主人在這里!我的主人在這里!卡扎菲在這里,他受傷了。’我們沖進去,把卡扎菲抓住,拖了出來。而卡扎菲被抓時一直在說:‘怎么了?怎么了?這是怎么回事?’我們隨后把他帶上了車。”
關于卡扎菲被抓時的情形說法還有很多。有人說卡扎菲當時進行了抵抗,并高聲咆哮:“這是怎么回事?這是在干嗎?你們要干什么?”一名叫貝克的執政當局武裝人員說,卡扎菲被捕時,頭部、背部和腿部都有槍傷,還有人說,卡扎菲被抓時還挨了自己人一槍。“他的一個衛兵向他胸口開了一槍。”還有人描述得更為具體,說在武裝人員抓住卡扎菲時,他身著黃色西裝,戴著頭巾,身體明顯因為生病而消瘦不堪。但他手里拿著一把特制的金手槍,殺傷力看起來雖不大,但很值錢,造型和成色好極了。
媒體發布了一張用手機拍攝的卡扎菲被捕照片,畫面中他血流滿面,神情恍惚。據說,他受傷后一度昏厥,被執政當局武裝人員強行推醒,但沒多久就因流血過多死亡。也有人說他是被打死的。當地電視臺播放了目擊者拍攝的一段視頻畫面:卡扎菲渾身上下淌著血,頭發亂蓬蓬,被推推搡搡著。有人高喊“讓他活著,讓他活著”。然后,視頻就中斷了,隨后槍聲響起。路透社記者了解的情況也是說卡扎菲被執政當局武裝毆打后槍殺。
在抵抗過程中,卡扎菲四兒子穆塔西姆以及國防部長阿布·伯克爾·尤尼斯等被打死,卡扎菲政權發言人穆薩·易卜拉欣等人被逮捕。卡扎菲二兒子賽義夫的命運說法不一,有的說他被逮捕了,有的說他被打死了,還有的說他仍在逃亡。現在,卡扎菲的遺體被運往米蘇拉塔,很可能就葬在那里。
底牌為什么沒有了
雖然不少人認定卡扎菲不會有什么好下場,但對他這樣死去還是感到有些突然。因為卡扎菲一直比較強硬,號稱有人有槍有黃金,能和執政當局武裝對付一陣子。而執政當局此舉的一些說法也印證了這一點。10月19日,“全國過渡委員會”執行局主席賈布里勒還在強調,卡扎菲正從其他非洲國家招募士兵,“準備進行反撲”。他說,卡扎菲很可能藏匿在利南部與尼日爾、阿爾及利亞接壤的大沙漠里。而且,卡扎菲已與利比亞國內的哈馬達部落成功地做了一筆交易,用大量的黃金和美元從這個部落“借兵”。這個部落的人散居在蘇丹、乍得和利比亞,以前就得到過卡扎菲的不少好處。據說,他們的首領同意借給卡扎菲至少1200名士兵,幫助他恢復政權。賈布里勒當時還說,有68輛車從馬里邊境進入利比亞,每輛車上都拉了不少士兵。
而連日來在卡扎菲老家蘇爾特的戰斗也似乎證明了卡扎菲支持者的頑強。蘇爾特戰斗在一個多月前就已經打響,直到10月20日還在殘酷地進行。卡扎菲支持者中有不少狙擊手,這些人固守蘇爾特,讓進攻的執政當局武裝死傷慘重。10月19日,執政當局承認,一天內就有20名“革命者”在戰斗中喪生。前線指揮官伊斯梅爾曾告訴記者:“戰斗異常激烈,我們的傷亡很大,但我們一定會拿下蘇爾特,解放利比亞。”
但實際上,這時候的卡扎菲已經是負隅頑抗,沒有了什么力量。經過幾個月與反對派和北約的較量,卡扎菲已經山窮水盡,手里沒有什么底牌了。
首先,卡扎菲手下的正規軍已經沒有了。有報道稱,在北約持續的武裝打擊下,忠于卡扎菲的部隊要么投誠,要么被消滅,高級將領叛逃的消息層出不窮。而他帶兵的幾個兒子也不知蹤影,這都渙散了軍心。除了身邊的鐵桿武裝,到最后決心追隨他到底的人已經不多。
其次,許多部落拋棄了卡扎菲。即便是他自己的卡達法部落,很多人為了今后的生存,也不想和卡扎菲一起“殉葬”,最終采取了觀望態度。這使卡扎菲眾叛親離,無處可去,只好回到老家蘇爾特。
再次,卡扎菲已經得不到其他國家的支持。在利比亞動蕩剛開始時,曾有不少國家領導人到利比亞斡旋,甚至傳出有國家愿意接收他的種種說法。但在西方國家和利比亞執政當局的外交努力下,到最后,卡扎菲被整個國際社會拋棄。
經過幾個月的戰斗,執政當局在利比亞國內的影響力和實際控制力不斷擴大,卡扎菲在民眾中的影響力逐步降低。很多人覺得,沒有必要陪卡扎菲一起“魚死網破”,這也是為什么卡扎菲逃亡之后,利比亞國內破壞行動不多,保持了基本穩定的原因。
死亡似乎早已注定
在手里沒有什么底牌的情況下,卡扎菲只有打贏、投降、離開這三條路。第一條已然不可能,第二條不太符合卡扎菲的性格,于是,只有第三條。或許卡扎菲也知道,選擇這條路和選擇死亡沒有太大的差別。中東媒體分析稱,如果卡扎菲這次不突圍轉移,還不會這么快就被打死。他的車隊在空曠的沙漠中行駛,目標實在太大,更何況制空權都在北約手里。“中東在線”網站的文章稱:“這無異于一只兔子暴露在老鷹的視野里,卡扎菲成了送到老鷹嘴邊的美味佳肴。”
據說,有人此前也曾建議卡扎菲不要冒險突圍,但卡扎菲似乎再也受不了整天在蘇爾特挨炸的生活,下令沖出去。這倒也符合他的強人性格:與其慢慢地被拖死,還不如拼死一搏。正如開羅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瓦利德·卡迪赫所言,“卡扎菲不會像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那樣選擇流亡,相反,他會戰斗到最后一刻”。
而卡扎菲的死,似乎也是“注定”了的。在此次空襲前的10月18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突訪利比亞。賈布里勒見到她時擔憂地說,卡扎菲仍在積蓄力量,準備反撲。但希拉里安慰他說,卡扎菲“要么被打死,要么被活捉,無法對利比亞人民造成危害”。有分析稱,那幾天也是北約國家最忙的幾天,各方勢力密集會晤。事后看,那時候北約應該已經發現了卡扎菲的蹤跡,需要商討的,無非是怎么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希拉里漏出卡扎菲“要么被打死”的口風,就顯得合情合理。
而卡扎菲的死,無論對他本人,還是對有關各方,都是個解脫。首先,卡扎菲死后,國內忠于他的殘存勢力失去了主心骨,執政當局可以迅速掃蕩全國,宣布“全境解放”。其次,執政當局省去了審判卡扎菲帶來的壓力。如果活捉卡扎菲,未來對他進行的審判怎么都麻煩。不殺他,怕他東山再起;判他死刑,顯得殘忍,也容易激起民憤。再次,西方國家也徹底省心了,卡扎菲政權這一頁被徹底翻過去了,不用再考慮其遺留下的國際影響。
一個猜測:他真死了嗎?
以往,人們對利比亞國內傳出的各種消息,都習慣多打幾個問號。比如,執政當局武裝經常發布卡扎菲兒子或家人被抓的消息,真真假假,很多被看成是故弄玄虛。執政當局對這些消息的表態也是相當謹慎。但對卡扎菲被擊斃,無論利比亞國內民眾還是國際媒體,似乎都很快認定“是真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全國過渡委員會”的表態相當肯定。卡扎菲被擊斃后,“全國過渡委員會”核心成員很快出面證實,北約國家也紛紛表態,美國總統奧巴馬發表講話時直接就說,“利比亞從今天起翻開了新篇章”,這多少也從一個側面確認了卡扎菲被打死這一事實。
但對卡扎菲的死,還是存在著一些疑問。就在卡扎菲的死訊傳來之前,賈布里勒還在說,有證據表明,卡扎菲在利比亞西南邊境地區活動。賈布里勒所說的證據到底是什么呢?沒人說得清。另外,卡扎菲被擊斃的消息傳出后,很快有媒體報道,有兩個“卡扎菲”正被運往米蘇拉塔,一個腿部中彈,尚有氣息,另一個已經死亡。兩個“卡扎菲”,讓人立刻想起了卡扎菲的“替身”們。卡扎菲作為一代梟雄,以往也多次遇險。因此,他為自己準備了許多替身。這些替身,有的替卡扎菲乘車出行,讓人找不到他的行蹤;有的替他“發表”電視講話,實際上播放的是卡扎菲講話的錄音。卡扎菲要突圍,難免會有替身出來替他“挨炸彈”。因此有人說,還是要檢驗一下DNA,否則,還真不能高興得太早。
當然,也有人從性格分析上提出疑問。“拼死一搏”雖然符合卡扎菲強悍的一面,但與他狡猾的一面不符。卡扎菲狡兔三窟人人皆知,在首都的黎波里的阿齊齊亞兵營,他修建了長30公里的逃生地道,為什么在蘇爾特就沒有逃生安排,非要等到最后才明目張膽地冒險突圍?這多少令人費解。一直支持卡扎菲的敘利亞“輿論”電視臺就否認卡扎菲被殺,稱他還活著,還會再次出現在民眾眼前。
“后卡扎菲時代”不輕松
曾經一代梟雄,而今灰飛煙滅。卡扎菲剛死,阿拉伯媒體就開始盤點他一生的得與失。有分析稱,卡扎菲縱橫利比亞甚至阿拉伯世界數十年,縱然尸橫大漠,但也算是輝煌一生。而他落得如此下場的最大失誤,是沒有看清與西方國家關系的本質。卡扎菲的二兒子賽義夫在北約軍事干預時曾憤恨地表示:“我們最大的失誤,就是主動放棄了核武器。”對卡扎菲家族和他個人來說,這話多少有些道理。而且,所謂“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卡扎菲執政期間的專橫也給他埋下諸多隱患,它們在阿拉伯世界動蕩中被無限放大,最終導致了卡扎菲本人一命歸西。
但活著的人們也不輕松。埃及《今日埃及人》網站10月20日撰文說,卡扎菲之死,是利比亞境內各政治和軍事派別爭權奪利的“新起點”,利比亞正迎來并不輕松的“后卡扎菲時代”。
新建政府是首要問題。自“全國過渡委員會”掌握大權以來,新政府的組建一拖再拖,很大程度上,就是沒有一個像卡扎菲那樣,可以協調各部落利益的強勢人物。目前,利比亞西、南、中、東部的各大部落都在重新洗牌、摩拳擦掌,以求在新政權之下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有些部族不惜與“全國過渡委員會”針鋒相對,以免遭到報復、排斥甚至邊緣化。可以肯定,失去了同仇敵愾的敵人,利比亞內斗將會愈演愈烈,這將極大地影響新政府的組建進程。
“全國過渡委員會”力量有多大也是個問題。卡扎菲一貫與西方國家為敵,但也通過與西方對抗,積累自己的國內勢力和國際力量。有分析稱,“全國過渡委員會”目前的權威和號召力,肯定沒有當年卡扎菲大。而且,如何處理與西方國家關系,也是未來政府繞不過去的一個問題。從阿富汗、伊拉克的局勢看,利比亞當局也很可能要受“夾板氣”。北約國家幫助他們趕走了卡扎菲,肯定會索要相應的好處,比如取得未來重建的主動權,或者瓜分其境內豐富的資源;而國內民眾不可能隨著卡扎菲倒臺一下子投入西方國家的懷抱,因此,也會相應地指責“全國過渡委員會”的無能。這種局面無法避免。
利比亞問題專家阿里在卡扎菲死后表示,經過42年的艱苦斗爭,利比亞人民再次證明,他們有能力決定自己的命運,改變歷史。今天起,利比亞被完全解放了。但在他看來,利比亞還處于一個過渡時期,要看到這個國家的春光明媚,人們需要耐心,世界需要耐心。
編輯:廖楠 美編:苑立榮 編審:丁子
卡扎菲一家人命運
2011年10月20日,戰火中的利比亞傳出一條令世人震驚的消息:逃亡數月、統治利比亞長達42年的領導人卡扎菲在家鄉蘇爾特被捕后傷重死亡。
目前,卡扎菲的妻子索菲亞(左)帶著五兒子漢尼巴爾(中)和女兒阿伊莎避難于阿爾及利亞,阿伊莎還在阿爾及利亞境內產下一女。
卡扎菲的大兒子穆罕默德此前掌握利比亞的電信行業和奧委會,傳言說他曾在的黎波里陷落時被俘,但后來成功逃脫。目前,他也在阿爾及利亞逃難。
卡扎菲的二兒子賽義夫,曾被認為是與卡扎菲最相近的兒子,此前負責守衛卡扎菲勢力據守的重鎮拜尼沃利德,后來在拜城被攻陷之前逃脫。目前,“全國過渡委員會”正在對他進行“圍剿”。
三兒子薩阿迪此前是一名足球運動員,在的黎波里局勢失控后,帶著大量黃金和鈔票進入尼日爾境內。
四兒子穆塔西姆此前是卡扎菲的安全顧問,曾因被指責企圖篡位而流亡海外,后來得到卡扎菲的特赦回國。據稱被“全國過渡委員會”武裝生擒,之后又有消息稱他已經死亡。
六兒子哈米斯年輕有為,掌控著卡扎菲最精銳的裝甲旅,曾在戰場上多次重挫“全國過渡委員會”的武裝力量,但敘利亞親卡扎菲電視臺證實,他已在8月29日死于的黎波里南部戰場。
小兒子阿拉伯此前一直在海外,不掌握政治實權。政局動蕩后回國,不久便在北約空襲下死于阿齊齊亞兵營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