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幾年的“公務員熱”今年又“燒”了起來。10月15日,2012年國家公務員考試開始報名,短短兩天就有超過5萬人通過審查。媒體統計發現,競爭最激烈的20大職位中,12個來自稅務部門。
再往前看,縱觀5年來前10位的熱門職位,有8個屬于監管類,2個屬于人事管理類。比如,2011年爭搶最激烈的是國家能源局,2010年報考人數排名前9位的都來自海關系統。有熱得燙手的,就有冷得刺骨的。地震、氣象、煤礦安全監察等職位,多年來是“門前冷落鞍馬稀”,報名條件一再降低仍乏人問津,常常出現因報名人數不足而取消考試的尷尬。
不要以為年輕考生“少不更事”、“隨波逐流”,在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上,他們絕大多數人都是深思熟慮的。青年人的職業選擇,也是一個時代社會風氣和價值取向的風向標。每年100多萬青年人擁向政府部門,確切地說是擁向某些特定部門,足以證明這一代人的價值取向。稅務部門為什么有這么大的魅力?3個月前,中央部門“曬三公”(因公出國出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國稅系統一年的“三公”總支出達到21.66億元,在已公布的中央部門里高居榜首。再看看全國各地的政府辦公樓,哪個城市的稅務、海關、工商等部門的辦公大樓不是最漂亮、最宏偉?部門財力雄厚,蓋得起房子花得起錢,自然意味著待遇高、保障全、福利好,一句話,能帶來實惠。眼下創業者舉步維艱,中小企業生存困難,在這種大環境下,青年人能不對稅務等部門怦然心動、趨之若鶩嗎?而那些受冷落的部門,自然是工作條件苦、福利差、沒實權的。
在實惠之外,恐怕還有一些不便說出口的危險傾向:權力想象和腐敗想象。紀檢、監管、人事、辦公廳,這些崗位談不上有多豐厚的福利待遇,在很多人眼中卻權力大、機會多、升遷快。此類要害部門和關鍵崗位能夠干預社會資源分配,為個人帶來巨大的生存便利和發展空間。“現在的學生……若是打算拿學問去官場里混飯吃,我敢保證一千人里頭找不出一個。”梁啟超在1921年說的這句話,雖然有些激憤,但今天仍有其現實意義。
回顧起來,在中國,青年人的職業選擇也經歷了一個從理想到現實、從求知到逐利的過程。上世紀50年代最熱的是參軍,60年代最熱的是當工人,70年代最熱的是做農民,80年代最熱的是成為知識分子,90年代最熱的是進外企。21世紀第一個10年,最熱的職業在計算機領域,但很快就被當公務員取代。青年人的職業選擇,稱得上“各領風騷只十年”。支撐這些職業選擇的價值觀,也是十年一變,從當年的崇尚英雄、崇尚勞動、崇尚清貧,到后來的追求知識、追求金錢、追求利潤。如今,當越來越多的青年人把當公務員、進入權力部門作為人生首選時,人們無法不擔心這種價值觀的改變。
從純粹利己的角度看,沒人可以一生都選對職業,也沒人能保證自己總有本事跳進新的熱門行業里。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少人離開機關“下海”撈錢,但很多人并未如愿。如今年近花甲,悔不當初。而今天人人艷羨公務員,誰又能預見二三十年后是個什么樣子?“算計太多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跟著多變的主流價值觀走,不如傾聽自己心里的聲音;追著善變的熱門職業跑,不如選擇自己熱愛的工作。“所選擇的職業是不是真正使我們受到鼓舞?我們的內心是不是同意?”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的考慮》中提出的擇業標準,依然值得當代人思考。
編輯:許陳靜 美編:苑立榮 編審: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