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子拉碴、腦門锃亮,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總裁馬克·湯普森乍一看挺有智慧與活力。在英國的公共機構里,他掙得最多——年薪80多萬英鎊(1英鎊約合9.93元人民幣);管人不少——手下員工2萬多人;權勢挺大——2009年《福布斯》雜志評出“世界最有權勢的人”,他名列第六十五位。
湯普森1957年出生在倫敦,畢業于牛津大學。大學時代,他就是學校一雜志的主編。湯普森是天主教徒,卻娶了美籍猶太裔的布倫博為妻,兩人生了兩兒一女。
1979年,湯普森加入BBC,當上了實習制片。隨后的幾十年,他在BBC干過多個職位。31歲時,他當上了《九點新聞》的主編,在主編中算年輕的一位。2004年,他最終當上了總裁。
不過,湯普森上任后一直在裁人,主要就是為了省錢。2005年3月,他裁員3780人,省下3.55億英鎊。2007年10月,他又裁員約2800人,占當時員工總數的12%。2011年10月6日,他再次宣布,在未來5年將裁員2000人。
按計劃,僅BBC新聞頻道就將減掉550至650個崗位,頻道將重點關注突發新聞,減少文化、藝術、科技新聞報道。所有白天首播的節目將集中到BBC一頻道,減少那些影響力不大的娛樂節目。二頻道播出新聞并重播黃金時段節目。同時,BBC體育大賽轉播權預算將削減15%,這都可以省不少錢。
湯普森裁人、砍節目,說到底原因就一條:傳統的經營體制讓BBC日子越來越難過了。BBC由英國政府資助,曾是英國唯一的廣播電視公司,如今則是擁有包括出版、報刊、英語教學、交響樂團和互聯網服務等在內的文化企業。BBC的日常工作不受政府直接控制,觀點可以與政府不同,但必須與國家利益一致。其執照也由政府頒發,出現問題,政府可吊銷其執照。
特殊的地位,決定了BBC采取公營模式,不播送廣告和任何帶有贊助性質的節目,經費來源主要是觀眾繳納的收看電視執照費,每份執照一年145英鎊,2008至2009財年,這一項收入為30多億英鎊。當然,它也能得到些“特別撥款”,如BBC全球服務的部分經費,就來自英國外交部。2008至2009財年,BBC靠辦雜志、賣節目的DVD和海外版權等,也賺了近8億英鎊。
不過,BBC的收入來源最近出了問題。BBC這個“國企”,由于長期享有壟斷地位,員工工資高,福利好,讓眾多私人傳媒企業很是不服。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私人媒體的廣告收入都大大縮水,靠執照費過日子、實質上相當于由納稅人供養的BBC更成為眾矢之的。而目前執政的英國保守黨比原先的工黨對BBC更“不客氣”,要BBC放棄一些壟斷業務,并減少收取執照費。至于手頭拮據的百姓,更是早就心存不滿,“偷看”電視的不在少數。首相卡梅倫上臺后,啟動英國二戰后最大幅度的公共開支削減行動,BBC收取的電視執照費將被凍結6年,不能上調。BBC全球服務也從由外交部出錢改為BBC自己“埋單”。錢少了,湯普森不裁員怎么辦?
湯普森發表裁員講話時,以“節目質量第一”為題。不過,工會組織譏諷他說,那是“毀滅質量第一”。工會負責人莫里希說:“管理層正在毀掉工作崗位,毀掉BBC。”其實,湯普森也知道這一點,他說,削減預算“已經走到了道路的盡頭”,而這也是BBC“最后一次進行如此大規模的預算削減”,“再這么干,必定會損害節目質量或者服務水準”。
BBC將來怎么辦?有分析稱,保守黨政府正惦記著讓BBC出售商業化運作、且能夠賺錢的海外業務,或者干脆由政府直接撥款,變成純粹的公營電視。當然,那樣的話,湯普森也不愿意。目前,BBC的經營問題還是沒有最終解決。不過,BBC既想端著收執照費的“鐵飯碗”,又要在商業市場上賺更多的錢,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兒呢?
編輯:凌云 美編:苑立榮 編審: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