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正視:一種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所向披靡”。我們悠久歷史養育和積淀下來的文化精華,都在被濃妝艷抹,重新包裝,甚至拆卸重組,再描龍畫鳳,披金戴銀,擠眉弄眼,招搖于市。被世人稱做“最后的精神家園”的古村古鎮,被借名“騰籠換鳥”,遷走原住民,然后大舉招商,一個個被改造成各類商鋪、旅店、農家樂、茶社和咖啡屋混成一團的“游客的天堂”。
有人說旅游原本就是走馬觀花的快餐文化,用不著太認真。那么,就再看看我們影視中的歷史文化吧。我們的歷史名人只要跑到銀幕和熒屏上,不論明君重臣,還是才子佳人,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動不動大打出手,甚至背劍上房。歷史在這里只是借用一下的名義,一個空袋子,任什么亂七八糟、炫人耳目的東西都往里邊塞。
一邊是真實的歷史被抽空內涵,只留下軀殼,再濫加改造;一邊是荒誕不經和無中生有的偽造——這便是當今國人眼中的歷史文化。我們不是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掛在嘴邊嗎?如今國人從哪里能夠感知這種博大精深?文化不精不深,怎樣可能“做大做強”?
問題是當下這種鄙俗化的潮流,這種放肆的粗制濫造,這種充滿謬誤、以假亂真的偽文化,正在使我們的文化變得粗淺,輕薄,空洞,可笑,庸俗,甚至徒有虛名,一邊有害于公眾的文化情懷和歷史觀,一邊傷及中華文化的純正及其傳承。我相信,在這樣文化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很難對自己文化心懷摯愛與虔敬。如果我們不再深愛和敬重自己的文化,再偉大的文化不也要名存實亡?到底什么動機與力量使這種潮流正在變本加厲?我想應當一句話戳穿,即以文化謀利,為了賺錢發財,為了GDP。GDP是衡量政績的尺度——這也是問題的關鍵與癥結之一。
任何事物進入市場,就不免受到市場規律的制約,不免依照消費需求和商業利益調整自己。但調整是科學調整,不能扭曲甚至破壞自己去換取經濟利益,就像自然資源的開發不能破壞生態。文化更具特殊性。因為文化的最重要的社會功能是精神功能。它直接影響著社會文明與全民素質。不能為了暢銷、熱銷、票房、上座率和收視率成倍增長,為了市場人氣攀升,為了利潤的最大化和“瘋狂的GDP”,而放棄文化固有的精神的準則,即文明的、知識的、道德的、真善美的準則。這準則也是文化的尊嚴,這尊嚴一旦被踐踏被玷污,文化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因為被糟蹋的文化反過來一定還會糟蹋人的精神。
由此說,問題真正的要害——不是拿文化賺錢,而是糟蹋文化來賺錢。還有比這樣賺錢更無知,更野蠻嗎?當社會文明素質上升時,愈美好的東西愈有市場;當社會文明素質低下時,愈鄙俗的東西愈有市場。不要糟蹋自己的文化了!
(選自《人民日報》2010年9月14日)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關于我們的文化被糟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我們是在以扭曲甚至破壞文化的文明的、知識的、道德的、真善美的準則,踐踏和玷污文化的尊嚴作為代價,來換取經濟利益的。
B.無論是濃妝艷抹,還是拆卸重組,其糟蹋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粗鄙化,它使文化失去了固有的莊重感、神圣感、厚重感和美感。
C.文化上自我糟蹋的潮流正在變本加厲,雖說以文化謀利是動機與力量,但問題的關鍵與癥結在于把GDP作為衡量政績的尺度。
D.文化對人是有反作用的,它在被人粗暴糟蹋的同時,也在以糟蹋人的精神的方式進行著報復,影響著社會的文明與全民的素質。
2.根據原文內容,下列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化不精不深,就不可能“做大做強”。真正強大的文化一定又精又深,也只有在精深的文化中,社會文明才能整體提高。
B.由于對中華文化的糟蹋直接傷害了其內涵的純正,所以我們不再深愛和敬重自己的文化,這勢必導致中華文化最終名存實亡。
C.占領市場的文化的品位與社會文明素質密切相關,目前文化市場上鄙俗化的潮流從某個側面反映了我們社會文明素質的低下。
D.文化要永存就必須維護自身的尊嚴,為了贏得市場和收視率而去遷就低俗就是在以尊嚴換金錢,其嚴重后果無異于飲鴆止渴。
【邱冬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