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每年的9月28日是孔子的誕辰紀念日,這一天,全球信仰儒家文化的人都要紀念孔子。讓我們帶著崇敬的心情閱讀下面三篇作文,看看這三位作者他們心目中的孔子。
我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曲阜人,生于斯,長于斯,滿城都是《論語》的名言。
歷史上的孔子絕對沒有“發哥”帥,這是一定的。據說孔子相貌丑陋,稱為“七丑”,即唇露齒,眼露睛,鼻露孔,耳露窿等。但是,一個人之所以偉大,并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內在修養和雄才偉略的氣概。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美國前總統林肯、宋朝名臣包拯等都長得不好看,但都不影響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在我的想象中,孔子是一位媽媽型的管家婆。管家有很多種,有管財物的,有管言行的。他最喜歡干的事情,就是管理孩子們或者學生們,讓他們認真學習,溫習功課,背誦《詩經》,文質彬彬,尊敬老師,非禮勿言,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動。有一次,孔子參觀周朝的宗廟,見到門前廣場上有一尊好幾米高的青銅塑像,上面標明了塑像的身份:“古之慎言人。”這位“慎言人”的嘴巴被貼上了三層封條,塑像背面有一篇銘文,上面寫著:“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誠能慎之,福之根也。口是何傷,禍之門也。”孔子看到這篇銘文之后,對身邊的學生們感嘆道:“這些話說得多好啊,你們要記住。”
在我的想象中,孔子是一個有思想的語文老師。他來自平民,也把教育帶給了平民。在他眼中,貧賤者與富貴者永遠平等。他的教學不是強制,而是說服。孔子辦私學的目的,就是要讓弟子們成為“君子”。“君子”不僅僅指飽學之士,而且還肩負著一種使命:寧可犧牲自我,也要沖擊強權,以民眾的名義和利益掌管國家。孔子的夢想,是復興周公之道,所以他述而不作。他編撰《詩經》《春秋》,因為他相信,任何民族都不能拋棄傳統而重新開始。他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弟子們擁有一份自己民族的記憶,讓人們生活在一個有淵源、有傳承的文化共同體中。
在我的想象中,孔子是一個一身正氣的官員。孔子為官不求官,為官不媚上。季氏是魯國的最高執政官,孔子能否得到重用全在季氏一句話。然而,季氏不過是在自家家廟里僭用了天子禮儀(八佾舞于庭),孔子卻小題大做,說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衛靈公要興兵打仗,求教孔子軍旅方面的事,這可是足以讓很多人深感榮耀并為之激動的事啊!誰知老夫子卻一搖頭:“打仗的本事,我沒學過(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像母親一樣的嘮叨,像老師一樣的敬業,像官員一樣的有原則。
■
那天,初看作文題,我覺得無從下手。原因有兩點:一是覺得孔子及其思想對我們中學生來說有些遙遠,不敢寫且無從落筆。二是我雖然生在曲阜,長在曲阜,背過《論語》,游過“三孔”,甚至參加過孔子文化節的祭孔大典,但談及“我想象中的孔子”,還真沒認真系統地想過。后來在老師的啟發下,我頓悟了: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不正像現在我們身邊的人嗎?像媽媽一樣嘮嘮叨叨,像語文老師一樣有思想有見地,像官員一樣的有原則。這便是傳承啊。于丹在《于丹〈論語〉心得》的扉頁上寫過“道不遠人”,真是如此啊,他平凡的就像我們身邊的朋友、父母、老師。有了這個思路,我便開始搜集資料,很快,這篇文章就誕生了。
■
這篇文章有兩大特色:一是高屋建瓴,見解深刻;二是語言幽默,生動,避免了此類文章大段引述的弊端。文章的成功之處得力于作者的頓悟,她能由“道不遠人”“大道至簡”聯想到古人和今人在思想上的傳承性,這點實屬不易。文章先從感性入手,由孔子的相貌談及“一個人之所以偉大,并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內在修養和雄才偉略的氣概”這一中心,然后又通過三個層次展開論述,使得文章更具說服力。
【作者系山東省曲阜市第一中學學生,指導并置評:孔 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