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蘇軾的《赤壁賦》中的“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這兩句,新課標人教版教材是這樣注釋的:“縱一葦之所如:任小船飄去?!蝗?,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葦葉)。語出《詩經#8226;衛風#8226;河廣》:‘誰渭河廣,一葦杭(航)之?!薄傲枞f頃之茫然:越過那茫茫的江面。凌,越過。”蘇教版的高中《語文》(必修一)的注釋是:“縱一葦之所如:任憑小船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蝗?,喻指葦葉般的小舟?!薄傲瑁涸竭^?!濒斎税娴母咧小墩Z文》(必修二)的注釋是:“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指聽憑小船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一葦,像一片葦葉的小船?!?,越過?!比私贪娴慕滩膶Α翱v一葦之所如”的翻譯大意是對的,但沒有對應地翻譯出句式特點,對“凌萬頃之茫然”的翻譯則是不合邏輯的。蘇教版的教材對“縱一葦之所如”的翻譯明顯是把后一句加進來了,并漏掉了對“所如”的翻譯。魯人版的教材把這兩句合在一起翻譯,大意是對的,且是翻譯得最好的,但也漏掉了對“所如”的翻譯。三套教材對“一葦”的注釋基本相同,大意是對的,但“比喻說”欠妥。對“凌”字的解釋都是一樣的,但筆者卻認為全不合理。
先說“一葦”。說“一葦”指小船,這是沒有問題的,但說比喻船像一片葦葉,則是全憑想當然,不符合“一葦”的出典。誠如課本所注,“一葦”出自《詩經#8226;衛風#8226;河廣》:“誰渭河廣,一葦杭(航)之?!睂渲械摹耙蝗敗?,孔穎達是這樣疏的:“言一葦者,謂一束葦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葦也?!睆目追f達的“疏”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一葦”之所以能代指小船,是因為古人靠“一束葦”,即靠一捆蘆葦來渡過寬廣的河流,其作用相當于一只小船。所以《漢語大詞典》對“一葦”的解釋是“后以‘一葦’為小船的代稱”。如果是一片葦葉的話,如何能渡過寬廣的河流?
再說“凌”。《漢語大字典》中“淩”的第三個義項是“乘,也作‘凌’?!翁K軾《前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卑汛司渲械摹傲琛贬尀椤俺恕?,明顯與“萬頃”搭配不當。乘小船可以,“乘”萬頃的江面,無論如何也說不通?!稘h語大詞典》中“凌”的第五個義項是“渡過,逾越?!翁K軾《赤壁賦》:‘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薄稘h語大詞典》的解釋同課本的注釋基本相同,但把此句中的“凌”釋為“越過”肯定是不合理的。我們試想一下,小船如何能越過那萬頃的江面?小船是縱行于江上,還是橫渡長江?若是縱行于江上,那肯定是無法越過的;若是橫渡長江,雖然可以渡過,但與下文的描述相矛盾。因蘇軾在文中緊接著說“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若是橫渡,越過萬頃的江面后,肯定是到達了岸邊,怎么會“不知其所止”呢?“羽化而登仙”的感覺恐怕也難以產生了吧?
那么,此句中的“凌”字該如何理解呢?筆者以為,要解決這個問題可不必拘泥于字詞典等工具書上已有的義項,而應當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由“凌”字的本義來推求?!傲琛钡谋玖x是“冰”,冰是浮在水面上的,因此,“凌”可以引申為“飄浮在水面上”。這個義項在工具書中雖然查不到,但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找出這樣解釋的可靠依據。根據王圣美的“右文說”理論,我們可以推出凡是以“夌”作聲符的字大多含有“在……上”的意思。如“陵”是大土山。大土山,當然是在平地之上?!傲狻笔且环N水生植物,其葉子也浮在水面之上?!袄狻庇小拔矬w上呈條狀凸起的部分”的意思,凸起的部分當然也在平面之上。“稜”是田埂,田間土壟,田埂當然也在地面之上。
“凌”有飄浮在水面上的意思,我們還可以從由“凌”構成的詞語中窺見它的端倪。如“凌云”,含有在云之上的意思。“凌駕”的意思是“高出(別人)”,含有在別人之上的意思。還有杜甫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中的“凌”,也含有“在絕頂之上”的意思。
還需說明的是這兩個句子的結構。后一句是定語后置句,沒有任何爭議??汕耙痪淠??至今沒有看到過分析。其實,前一句同后一句一樣,也是定語后置句。一般的語序是“縱所如之一葦”,“之”是定語后置的標志,“所”是助詞,同“如”構成所字結構,做“一葦”的定語。兩個句子合在一起,可以翻譯為“任憑行駛的小船,飄蕩在茫無邊際的江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