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津】
抒情性文言文一般篇幅短小,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濃烈的感情。抒情性文言文一般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甚至有的人物是虛化的,表達方式也比較復雜,有時直抒胸臆,有時寓情于景、物、事等,而且有時思維的跳躍性比較大,情感往往也是發展變化的。因此,如何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文章的主旨)就顯得至關重要。下面提供幾種常用的方法。
一、知人論世,準確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古人的情感是豐富的、復雜的,但都是有緣由的、有基礎的,這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作者本人的經歷、思想、性格等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我們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思想性格,那么對文中人物形象的特點就會一知半解甚至誤解。所以,我們在閱讀抒情性文言文時,要關注文章題目以及文中出現的時間、地名、人名、注釋等重要信息,聯系作者的具體處境、經歷、思想,做到知人論世,從整體上、宏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從中心句、關鍵句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
文中的情感有的是作者直接抒發出來的,有的是滲透在景物描寫之中的,有的是藏匿在具體的生活細節之中的,但無論哪種情感都能找到直接或間接表露的關鍵語句,所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就是要把握這些關鍵語句。如《項脊軒志》的情感主要由生活細節來表達,但作者依然直接流露出了感情“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時,既要把握在細節和景物中表達出的感情,又要把握作者直接流露出的感情。
三、從文章的結構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
“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比纭短m亭集序》第一自然段寫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心中的快樂。第二自然段由“樂”而生“痛”,因為人總是被“欣于所遇”的樂和“情隨事遷”的憂所左右。第三自然段由“痛”而生“悲”,在“悲”中,作者并沒有消沉,而是由此生出對生死的感念,既而又表露出作者對人生的熱愛與執著。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但只要理清了線索“樂—痛—悲”就能很好地體會文意了。
四、從抒情方式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
抒情性文言文以抒發主觀情感為出發點,以空靈飄逸見長,通篇直抒胸臆的較少,作者往往借助具體的景、物、事來抒發主觀情感。文中的景、物、事是作者情感的依托,作者往往將所要抒發的情感具象化,或寫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詠志,有所寄托;或描摹細節,以小見大,以達到抒情的目的。間接抒情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借景抒情、因物寄情和以事傳情三類。
借景抒情,指借助對景物的描寫來抒發感情。如《蘭亭集序》中“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一句,作者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因物寄情,指借助對物的描摹,用物來寄托作者的感情或志向。如《項脊軒志》的結尾“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一句,作者通過枇杷樹傳達出對亡妻的思念與哀悼之情。
以事傳情,即融情于具體的生活細節的描繪中。《項脊軒志》中“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一句,從具體的生活細節中傳達出了母親的殷殷關切,也傳達出作者對母親的感激與思念之情。
總之,抒情類文言文非常集中地凸顯了古人的行為方式,展示了他們豐富的生活情趣和理想。
【閱讀訓練一】
誡子書①
□李應升
吾直言賈禍,自分一死,以報朝廷,不復與汝相見,故書數言以告汝。汝長成之日,佩為韋弦②,即吾不死之年也。
汝生長官舍,祖父母拱璧視汝,內外親戚,以貴公子待汝。衣鮮食甘,嗔喜任意,嬌養既慣,不肯服布舊之衣,不肯食粗糲之食。若長而弗改,必至窮餓。此宜儉以惜福,一也。
汝少所習見游宦赫奕,未見吾童生秀才時,低眉下人及祖父母艱難支持之日也;又未見吾囚服被逮及獄中幽囚痛楚之狀也。汝不嘗膽以思,豈復有人心者哉?人不可上,勢不可凌。此宜謙以全身,二也。
祖父母愛汝,汝狎而忘敬;汝母訓汝,汝傲而弗親。今吾不測,汝代吾為子,可不仰體祖父母之心乎?至于汝母,更倚何人?汝若不孝,神明殛之矣。此宜孝以事親,三也。
吾居官愛名節,未嘗貪取肥家。今家中所存基業,皆祖父母勤苦積累,且此番銷費大半。吾向有誓愿:兄弟三分,必不多取一畝一粒。汝視伯如父,視寡嬸如母,即有祖父母之命,毫不可多取,以負我志。此宜公以承家,四也。
汝既鮮兄弟,止一庶妹,當待以同胞。倘嫁中等貧家,須與妝田百畝;至庶妹之母,奉事吾有年,當足其衣食,撥與贍田,收租以給之。內外出入,謹其防閑③。此恩義所關,五也。
汝資性不鈍,吾失于教訓,讀書已遲。汝念吾辛苦,勵志勤學,倘有上進之日,即先歸養。若上進無望,須做一讀書秀才,將吾所存諸稿簡籍,好好詮次。此文章一脈,六也。
吾苦生不得盡養。他日伺祖父母千百歲后,葬我于墓側,不得遠離。
(選自《落落齋遺稿》)
[注]①李應升(1593~1626),字仲達,號次見。明朝南直隸江陰人。萬歷丙辰進士,官至御史,為東林黨人,敢言直諫,多次上疏彈劾權奸魏忠賢,入獄而死。②韋弦:韋,熟牛皮;弦,弓弦。比喻外界的啟迪和教益,用以警誡,規勸。③防閑:防,防水的堤壩;閑,防獸的圈欄。泛指防備和禁阻。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吾直言賈禍(招致)
B.祖父母拱璧視汝(看見)
C.衣鮮食甘(很少)
D.以負我志(擔負)
2.下列各組句子中,黑體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項是()
A.若長而弗改/若上進無望
B.不復與汝相見/須與妝田百畝
C.汝長成之日/及獄中幽囚痛楚之狀也
D.以貴公子待汝/當待以同胞
3.下列各句,全部屬于李應升對兒子的“告誡”的一項是()
①汝長成之日,佩為韋弦,即吾不死之年也②汝少所習見游宦赫奕③汝不嘗膽以思,豈復有人心者哉④人不可上,勢不可凌⑤內外出入,謹其防閑⑥汝資性不鈍,吾失于教訓,讀書已遲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④⑥D.③⑤⑥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此宜謙以全身,二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居官愛名節,未嘗貪取肥家。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訓練二】
祭妹文
□袁枚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
嗚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離吾鄉七百里矣;當時雖觭夢幻想,寧知此為歸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貞,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雖命之所存,天實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予幼從先生授經,汝差肩而坐,愛聽古人節義事;一旦長成,遽躬蹈之。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
予捉蟋蟀,汝奮臂出其間;歲寒蟲僵,同臨其穴。今予殮汝葬汝,而當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歲,憩書齋,汝梳雙髻,披單縑來,溫《緇衣》一章;適先生奓戶入,聞兩童子音瑯瑯然,不覺莞爾,連呼“則則”,此七月望日事也。汝在九原,當分明記之。予弱冠粵行,汝掎裳悲慟。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汝從東廂扶案出,一家瞠視而笑,不記語從何起,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凡此瑣瑣,雖為陳跡,然我一日未死,則一日不能忘。舊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歷歷,逼取便逝?;诋敃r不將嫛婗情狀,羅縷記存;然而汝已不在人間,則雖年光倒流,兒時可再,而亦無與為證印者矣。
汝之義絕高氏而歸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辦治。嘗謂女流中最少明經義、諳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歸后,雖為汝悲,實為予喜。予又長汝四歲,或人間長者先亡,可將身后托汝;而不謂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終宵刺探,減一分則喜,增一分則憂。后雖小差,猶尚殗殜,無所娛遣;汝來床前,為說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資一歡。嗚呼!今而后,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醫言無害,遠吊揚州;汝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及至綿惙已極,阿奶問:“望兄歸否?”強應曰:“諾。”已予先一日夢汝來訣,心知不祥,飛舟渡江。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四肢猶溫,一目未瞑,蓋猶忍死待予也。嗚呼!痛哉!早知訣汝,則予豈肯遠游?即游,亦尚有幾許心中言要汝知聞、共汝籌畫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當無見期。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見汝;而死后之有知無知,與得見不得見,又卒難明也。然則抱此無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選自《小倉山房文集》)
閱讀上文,回答下列各題。
1.下列各句中,黑體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遇人仳離,致孤危托落(孤獨不遇)
B.此七月望日事也(農歷每月最后一天)
C.后雖小差,猶尚殗殜(通“瘥”,病情稍微好轉)
D.前年予病,汝終宵刺探(探視問候)
2.下列有關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通過對亡妹生前一些生活瑣事的回憶,表達了作者對死者生前遭遇不幸,死后葬于異鄉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對亡妹的無限哀思,表現了兄妹間的深情厚誼。
B.“嗚呼!使汝不識《詩》《書》,或未必艱貞若是”,既贊揚了素文的純潔堅貞,又指出了悲劇的根源在于詩書和禮教,寫得極為深刻大膽。
C.本文以極其細膩的筆觸選取典型的細節,寓情于景,寫得情真意切,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如兒時兄妹捉蟋蟀,兄妹比肩讀書等細節。
D.本文敘事雖極瑣細,但因以時間為序,以悲痛之情為線索,所以文章如珠在線,散而不亂。
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悔當時不將嫛婗情狀,羅縷記存。
譯文:_________________
(2)汝又慮戚吾心,阻人走報。
譯文: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