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政”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建立一個天人合一的和諧社會。深入研讀文章,我們發現在《寡人之于國也》中無處不滲透著他的和諧社會思想。
我們來具體分析孟子施行“仁政”的七種舉措及其將會產生的效果。
①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②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③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⑥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⑦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從這七種舉措中,我們可以看到,在發展漁業和林業生產方面,孟子提出了“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的舉措。這就是說不允許用密網捕魚,要按照一定的時節砍伐樹木。孟子的這兩種舉措,考慮到了生態的平衡,解決了漁業和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其實質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這顯然是很有遠見卓識的。不過,這并非孟子的首創,在西周時就有這樣的規定了,只是隨著周王朝的日漸式微,諸侯王國的崛起,這一規定到戰國時期失去了約束力,而孟子則再次挖掘了它的價值。
在發展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方面,孟子提出了“不違農時”“無失其時”的舉措。這是說春夏秋季不讓百姓服役,不耽誤農業生產,不錯過家畜繁殖的季節。自戰國始,各國間征伐不斷,春秋時的貴族式的“君子之戰”已演變為充斥著陰謀陽謀、詐道詭道的廝殺,大量青壯年服兵役、勞役,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大多數國家經濟蕭條,民不聊生,如此,怎能有社會的和諧穩定?此時,孟子的“民本思想”便發出了奪目的光芒,他反對不義的戰爭,主張君王要做到“不擾民”,反復強調“不違農時”“無失其時”的重要性,以期實現百姓的安居樂業,達到“保民而王”的目的。
而在最重要的管理百姓的層面上,孟子則提出了“五畝之宅,樹之以?!薄鞍佼€之田,勿奪其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的舉措。簡言之,就是先讓百姓擁有固定的生產資料,辛勤耕作,解決溫飽問題,繼而發展教育事業,對百姓進行教化,使之知禮儀,明廉恥。顯而易見,后五種舉措,無疑是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并重的典范。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進而達到整個社會的和諧。
可以說孟子的“仁政”思想即使放在今天仍然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可惜,孟子所處的戰國時期,已是“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諸侯爭城掠地,角逐武力;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朝野禮崩樂壞,世風日下。武力被推崇,霸道為天道,大國以“力”統一天下的態勢已初步形成。這顯然不是理想的和諧社會,他在這樣的歷史大潮流之中不遺余力地傳播“仁政”思想,但理想與現實的脫離注定了他“仁政”主張的慘淡收場。
再者,孟子施行“仁政”的先決條件之一就是“圣主明君”的存在。然而我們從文中梁惠王“五十步笑百步”的做法以及“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的治國能力來看,這位君王無論如何也稱不上“圣明”。但是,孟子對其還是抱有幻想的,把施行“仁政”的希望寄托在梁惠王自我道德完善的基礎上,這就真顯得有些“迂遠而闊于事情”了。
另外,孟子雖然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并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但是,孟子施行“仁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卻是為了維護君王的統治。他所做的一切努力無非是想要建立一套穩定的統治秩序,他最終所代表的依然是少數統治階級的利益。這是由他不可避免地受時代和階級所限而決定的。
這一切,注定了他不得不一次次地去面對失敗。
當然,我們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看孟子,他“仁政”思想的種種積極意義是不容抹殺的,他的一些思想至今還在影響著我們的社會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