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目標】
如果我們把讀一篇文章當做欣賞一處風景的話,那么,敘事作為一種讓讀者了解事件發生、發展和結局的手段,就是導游。敘事直接決定了讀者在文章中能否在最有效的時間內看到更多的風景,能否在合理的順序中參觀既定的景致。敘事方式決定了一篇記敘文的結構,它是文章的骨架。好的導游,會在設計參觀線路時對既定的參觀景點進行合理配置,哪個景點適合旅客在車上遠眺,哪個景點需要旅客停下來細細觀賞……因此,敘事是可以通過合理配置來實現的,如果配置合理,記敘文的表達會呈現出別樣的韻味。
【技法指津】
1.順理成章。就是按照時間的順序講述某一事件發生、發展的一種敘事方式。可以按時間的推移展開故事,可以按事件的發生、發展的變化過程敘述事件,也可以通過交代空間方位的變化敘述故事。
2.本末倒置。就是把所敘述事件的結果或其中某個最精彩的生活片段放在開頭,然后再從整個事件的發生、發展等方面進行有序展開的一種敘事方法。
3.暫時中斷。插敘就是在記敘過程中,插入一些或交代事件的原委,或回憶與原文敘述有關的事情等內容后,再按照原來的思路繼續敘述的一種敘事方法。
4.片段組合。就是把若干個看似沒有聯系的事件或生活片段按照一定的關系組合在一起,從多個角度表達主題的一種敘事方法。
【牛刀小試】
以“成長中的那一縷芬芳”為題,運用本末倒置法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成長中的那一縷芬芳
□劉驍
那是我記憶中最失落的一段:打架、吸煙、學習狀態低迷,加上爺爺的去世……仿佛一生中最痛苦的事都在同一時間發生了。在被老師勒令回家反省的日子里,媽媽帶著我回到了老家。
老家門前有棵桑樹,它已經有好多年樹齡了,如今枝葉繁茂,樹底的濃蔭可供人乘涼。在我傷心、無聊的日子里,只有這棵桑樹,默默陪伴著我。
回到了老家,我依然是一副“二流子”的模樣:睡覺睡到中午開飯,電腦玩到半夜三更,與媽媽頂嘴,和朋友吵架……現實的殘酷,讓我失去了生活的信心。
直到那天。
那天,媽媽早早地把我叫起來,讓我陪她去修剪門外的桑樹,而我竟然也破例起了床,陪著媽媽去了。
門外的桑樹,長得更茂盛了,枝杈也多了不少,比媽媽高出不少的我,借著梯子上了樹。
一剪剪下去,一串串翠綠的枝杈落下,枝條便露出一個斜斜的傷口。傷口處,一股白色的液體漸漸溢出,在陽光下顯得那么晶瑩,那么剔透。我突然覺得這股液體怎么就這般的熟悉,仿佛是從我的身體里涌出的一般,我感覺身上火辣辣的疼。
“媽媽,為什么要把這些茂密的枝杈剪去呢?為什么不讓它們自由地長下去呢?”我開口問。
“桑樹長得很快,如果不加以修剪,養分就會被左右枝節吸收,桑樹就很難長高。”媽媽一邊低頭剪著枝杈,一邊漫不經心地說。被剪的枝杈在慢慢溢出汁液,如人的傷口流出的血。
“這是桑樹必須經歷的,只有這樣,桑樹才能長得高大,挺拔。”媽媽依舊平靜地向我講敘其中的道理。
我忽然悟到,人也是一樣,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總要經歷風雨。就像這桑樹,只有經歷了疼痛,才會長得又高又大。
我的眼眶開始潮濕起來。不知道是為桑樹,還是為我自己。
人有時候就是這樣,一次不經意的感受會帶給你很大的感悟。回家之后,我開始努力學習,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以后每年的假期,我都會回到老家,去修剪門外的桑樹,看被剪的枝杈的汁液在陽光下晶瑩剔透,聞桑樹散發出的縷縷芳香。
點評:本文是一篇運用插敘手法完成的課堂佳作。文章在整體上運用順理成章法敘事的同時,插入了一段剪樹枝的經歷,讓作者完成了一段成長的心路歷程,從而使插敘部分的內容成為順敘事件的原因,或者說使插敘部分的內容成為主體事件的很好補充。人常常會在不經意間從身邊的一些生活細節中獲得感悟,從而調整自己的人生方向。這篇文章選材新穎,故事感人,作者用飽含深情的筆觸抒寫了一次剪桑枝的經歷。在剪枝的過程中作者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前進的力量,從而體現了本文通過小故事反映成長這一大主題的寫作特色。
【誤區警示】
1.運用順理成章法時,部分同學不講層次,造成段落層次間邏輯混亂;不注意詳略安排,造成文章平淡單調,材料雷同,沒有形成互補,共同表現主題;沒有注意各部分之間的均衡,使比例失調;信筆由之,片段沒有形成統一風格。
2.部分同學在運用本末倒置法時不注意過渡和銜接,沒有把倒敘的起止點交代清楚;不注意首尾呼應,開頭提出的問題,結尾沒有作出回答。
3.插敘后,許多同學沒有回到原來敘述的事件上,造成條理不清,結構不完整,同時插敘部分的起止沒有交代清楚,使上下文銜接不自然。
【延伸訓練】
初中三年的每一段日子,都會在我們的人生畫卷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或明亮或暗淡,或溫暖或憂傷。回望自己初一生活的點點滴滴,你為它涂上了怎樣的顏色呢?
請以“初一的顏色”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