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貴州要實現跨越發展,必須實施工業強省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引領工業經濟的發展。通過積極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完善政策扶持機制、發展生態工業、發展科學技術、加強環境保護等措施加快工業經濟發展,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工業化與生態文明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貴州 新型工業化 生態文明 環境保護
貴州要實施工業強省戰略,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為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提供強大支撐。這是貴州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統籌謀劃“十二五”發展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決策的實施,將加快貴州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人們也出現了一些擔憂和質疑,認為貴州青山綠水,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可能會破壞生態環境,把工業化與生態文明看成是對立的矛盾。由此而引起筆者的思考,并嘗試對加快貴州工業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進行探討。
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貴州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1.工業化是貴州實現現代化不可逾越的發展階段
縱觀現代世界經濟發展,工業起著重要作用,當今發達國家基本是工業化國家。工業化是實現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經濟起飛的發動機。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已建成行業比較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實現了由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轉變。發達國家和國內發達省區的發展實踐表明,工業化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近現代經濟發展主要是以工業化為標志,經濟發展過程實際上是工業化過程,工業既是現代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又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生革命性變革的動力。沒有工業經濟的充分發展,沒有工業化,就談不上實現現代化。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主體,在推進現代化的進程中,工業化可以加快,但不可逾越。
貴州目前還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不論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還是推進城鎮化進程,都必須把工業化進程作為重要突破口。工業上不去,增強綜合經濟實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加快城鎮化、解決“三農”問題、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就業、改善民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都將受到極大的制約,現代化進程必然滯緩。因此,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對貴州經濟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工業經濟。工業是實現三次產業加快提速、協調發展的關鍵。重點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實質上就是要在全省產業發展上“強中間、帶兩端”,即通過振興工業,上促第一產業加快發展,下帶第三產業做大做強,推動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所以,工業強省戰略應該成為一個帶動戰略。在工業化進程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活安全型社會。
2.貴州加快發展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貴州作為一個傳統農業省,工農業基礎薄弱,要改變經濟社會落后的面貌,趕上其他地區,實現經濟的跨越式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必然的選擇。所謂工業化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工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建立起一個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由落后的農業國向先進的工業國轉變,由傳統的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化的過程。
新型工業化是相對于傳統工業化而言的。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的戰略部署。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由此可知,新型工業化包含兩個重要內容: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長方式,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二是要解決經濟增長和資源、環境的矛盾。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高能源、原材料利用效率,減少資源占用和消耗,既推進工業化發展,又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工業化與生態文明的良性互動。
3.加快工業發展不一定會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
循環經濟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循環經濟的特點就是把上一個環節的污染變成下一個環節的原料,實現吃干榨盡零排放。現在我省有六個循環經濟試點:貴陽市、六盤水市、赤天化、開磷、甕福、茅臺酒廠。這些試點城市和試點企業的實踐證明,在生產過程中注意對環境的保護,并不一定會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工業化與環境保護是沒有矛盾的。
案例一:對既有工業按照循環模式改造,對資源用“吃干榨盡”的方式開發,是六盤水市盤活“存量”的重要舉措。2009年底,被國務院列為西部地區資源富集區循環經濟試點城市后,六盤水市提出了把發展低碳經濟和綠色經濟作為戰略取向的目標,決定大力培育低碳產業、推廣低碳生產。當前,六盤水市正在加緊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要求,以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為重點,加強對傳統工業項目的循環經濟改造。廢料制建材、中水循環利用、新能源開發、電廠余熱綜合利用等行業蓬勃興起,每年可消耗工業固體廢棄物600多萬噸,工業廢氣8923萬方,工業廢水4616萬噸,年利用率已達排放量的30%左右。對“存量”進行循環經濟改造,還包括不斷淘汰落后產能。六盤水市按照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的要求,對產品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污染環境、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采取關閉、停產等措施,逐步淘汰。“十一五”以來,該市共淘汰落后產能1282萬(千萬噸)占全省淘汰任務的54%。對傳統工業項目進行的循環經濟改造,不僅讓企業從中獲利,更讓自然環境得到極大改善。近年來,六盤水市空氣質量逐年向好,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主要污染物呈逐年下降趨勢,市區空氣優良率年年達到100%。已經初步形成盤北洗煤廠煤泥干化利用、水礦(集團)公司瓦斯發電、礦井水治理回收利用。水鋼通過清潔生產,實現了高爐、焦爐煤氣能源的綜合利用和對余熱、余能、固體廢渣、污水處理的回收利用,節約了能源和資源。六盤水開展煤泥、煤氣、煤矸石、礦井水、瓦斯及荒煤氣等工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六盤水市已制定了工業廢棄物利用“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末,工業廢棄物利用率將達到90%以上。
案例二:開磷集團是全國首批循環經濟工作試點單位之一。為促進節能減排,開磷集團將硫磺燃燒過程中產生余熱用來發電,滿足磷復肥生產用電、蒸汽的需要。現已全部推廣應用該技術代替燃煤產蒸汽,每年可副產蒸汽200萬噸,節約標煤2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57萬噸,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在開磷集團大水工業園120萬噸磷銨一期工程中,投資1500萬元對硫磺制酸和燃煤鍋爐系統安裝尾氣氨法洗滌裝置減少二氧化硫排放,使硫酸尾氣二氧化硫排放濃度控制在250毫克/立方米左右,遠遠低于960毫克/立方米的國家標準,確保了污染排放總量控制。目前,開磷集團已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還有一些工業園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區域發展,結合產業調整和老工業基地改造,圍繞核心資源發展相關產業,發揮產業集聚和工業生態效應,形成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產業鏈。
許多事實說明,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可以實現省投入、多產出、低污染、高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形成社會、環保、經濟三效益的有機統一。
二、堅持以生態文明理念來引領貴州工業發展
工業文明也有缺陷,貴州要發展工業,就有可能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但可以用生態建設來彌補。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新的工業文明,不會帶來環境的破壞。現在世界上環境最好的國家情恰恰是工業最發達的國家,越富的地方環境越好,越窮的地方環境越差。現代科技的進步,解決工業排污已不成問題。有的人把工業同生態文明對立起來,這是認識上的絕對化。實際上,生態文明不光是青山綠水,也包括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等等。新型工業的發展將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省委書記栗戰書在2010年10月26日省委省政府聯合召開的全省工業發展大會上指出:“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并不是對立的,只要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于工業生產的各個環節,走安全發展、清潔發展、持續發展的路子,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就能給后人留下贊嘆,而不是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給后人造成遺憾。”這句話已經明確表明了工業發展與生態文明之間互為條件、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密切關系,為貴州如何加快工業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生態文明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建設生態文明,前提是發展,而工業能夠帶來經濟社會更快的發展,為生態建設積累更多的資金。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引領工業經濟的發展,就是在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要更加注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改變以犧牲環境、破壞資源為代價的粗放型發展方式,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實現新型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良性發展,走出一條依靠科技進步、延長產業鏈、降低資源消耗、優化生態環境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綜上所述,工業化與生態環境保護是相輔相成的。那么,如何加快貴州工業化進程,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呢?筆者認為:
1.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完善政策扶持機制
貴州以生態化引領工業發展,大力發展生態主導型工業,讓我們的產業、生產方式,都有利于生態保護而不是損害生態。這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需要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和扶持。各級政府要加強自身建設,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效能政府,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政府領導干部及工作人員,要率先強化生態理念,始終帶頭堅持建設的生態化方向。把節能、環保、生態、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等內容納入相關政策范疇,相關政策要把工業生態化發展提到應有的位置,形成相互聯系、互為依托的政策體系。在制定工業化相關政策時,要體現生態文明理念,處理好工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在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政策時,要融入新型工業化的理念與相關指標的設計,把生態文明建設同促進新型工業化的戰略性產業相結合,實現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要提高相關政策的整合效應,各項政策要相互配套,協調一致,形成產業、財政、金融、稅收、消費等相關政策的合力。要加大財稅政策的扶持力度,通過財稅的優惠與限制政策,鼓勵企業采用先進技術,開發使用清潔能源、增強綠色產品競爭力,鼓勵綠色消費,激勵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建立質量型低成本運行的工業化的考核指標體系,嚴格限制能源消耗高、資源浪費大、污染嚴重的產業發展。積極扶助質量效益型、科技先導型、資源節約型的產業發展,支持工業與生態的互動,有效實現政府的生態職能。
2.大力發展生態工業,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
生態工業以資源的高效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特征,將產業活動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反饋式流程,使傳統工業的各種“廢物”變成另類工業部門的原料或能源,使原來的工業污染“末端治理”轉化為全程控制,達到無污染或污染排放最小化,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并減少污染物排放,形成生態上和工業經濟上的兩個良性循環。發展生態工業,既可以推動工業化,又能保護生態環境,增強生態環境系統的穩定性和耐受力,有利于降低工業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有利于推廣清潔生產,構建規模化、專業化、系列化的環保產業生產經營體系,促使傳統產業結構向低消耗、輕污染、高效益的產業結構升級,促進產業的生態化,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實現工業化與生態文明建設的良性循環。
3.加快科學技術發展,完善科技支撐機制
新型工業化要求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提高經濟效益、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增加就業、增加技術含量、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要實現以上目標,離不開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高科技作為保障。因此,要高度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在全社會營造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尊重科學的氛圍,不斷推動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大力培養科技人才,努力提升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要加強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用高新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帶動傳統產業升級,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使工業化向高級階段演進,降低資源消耗與減少環境污染,推動生態建設,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提高資源再生能力。
4.加強環境保護。完善保障機制
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要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生態建設方面的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企業生態建設的社會責任范圍與相關的懲罰規定,嚴格落實環保目標責任制,加強對生產工藝流程造成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因素的管理規定,加強重點行業污染排放控制,全面推進排污許可證制度。強化政府環境管理職責,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推進規劃環評實施,完善政策導向和政績考核評價機制,建立以資金補償為主實物補償為輔的生態補償機制。運用財稅政策和投資政策,積極引導金融機構資金投入節能環保建設,發展綠色信貸。逐步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多元化生態補償和節能環保投入機制。在排污總量控制和污染源達標排放前提下,逐步推行政府管制下的排污交易,運用市場機制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率。同時,完善監管體系,強化執法監督,健全重大環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責任追究制度,加大對資源破壞與環境污染行為的打擊、限制力度。加強執法力度,加強新聞監督,對資源破壞和環境污染行為,及時揭露曝光。
此外,要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推進礦產品,水資源、森林資源價格改革,促進資源開采的經濟成本、社會成本補償。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以煤層氣、煤矸石、煤泥以及大宗工業廢棄物等綜合利用為重點,全面推動資源性工業和農業領域的循環經濟發展。抓好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抓好重點流域、區域和行業的環境綜合整治。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