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筆者有幸參加黔南州委組織部組織的“黔南工業經濟與產業發展(深圳)培訓班”。該班共有50人,主要是來自黔南州各縣市經貿部門及州直機關部分單位的干部。
培訓班圍繞“工業經濟與產業發展”這一主題,開設了《深圳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與啟示》、《工業園區的開發建設與管理》、《中國奇跡與深圳探索》等專題講座。并以理論聯系實際,設置現場教學,組織學員參觀考察深圳博物館以及珠三角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同區,目的是讓學員切身體驗珠三角地區改革開放的歷史軌跡,更好地消化吸收珠三角地區的成功發展的經驗。
一、深圳經驗表明:第三產業的發展依存于第二產業
通過學習和考察,筆者對珠三角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脈絡有了一些初步了解和切身感受。在原先的印象中,筆者只知道深圳、珠海等是第一批開放的沿海城市,令人聯想到的是工業化、現代化、信息化等概念,沒有想到的是,這片土地不僅是現代化大都市,而且是旅游勝地,服務業之發達遠超出事先的想像。最大的感觸是:發達的第三產業,必須要以同樣發達的第二產業作為支撐,第二產業發達的地方,第三產業也發達;反之,經濟落后的地區,不儀表現為第二產業的落后,也表現為第三產業的落后。
在產業經濟學理論中,第一產業是指直接從大自然中獲取生活資料的行業集合,即農林牧漁等(廣義農業),第二產業是指工業或制造業,第三產業是指商業或服務業。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與其產業結構比例(某產業的產值占GDP的百分比)有很大的相關性,第一產業比重大的地區,是農耕經濟地區,也是經濟比較落后的地區,而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的地區經濟則比以農業為主的地區經濟發達。如深圳市2010年三次產業比重為0.1:47.5:52.4(深圳市統計局局長殷勇在《深圳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專題課中所舉數字),而黔南2010年相應的比重是19.66:39.95:40.39。由于第三產業具有就業容量大、就業彈性大等諸多優勢,許多經濟研究者和決策者往往會傾向于關注第三產業,主要表現在發著力發展旅游業(旅游業是第三產業的重要內容),試圖以西部自然環境優勢作為突破口,通過第三產業的強勁增長帶動地區經濟的增長,實現歷史性跨越。
然而,從珠三角經驗來看,第三產業的繁榮并不是經濟發展的因,而是果。如果沒有第二產業的支撐,就不會有第三產業的發展。深圳在2008年之前產業比重大小順序還是“二、三、一”,2008年才實現“三、二、一”結構。但這并不妨礙深圳經濟30年來的飛速增長。可見要發展一個地區的經濟,應該以第二產業為著力點,只有第二產業充分發展了,第三產業才會水到渠成。
二、二三產業依存關系的理論分析
1.第三產業中流通部門的運轉,必須以第二產業制造的實體產品的流通需求作為原動力
根據國家統計局《關于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1985年),第三產業又分為兩大部門,一是流通部門,二是服務部門。其中流通部門存在和運轉的一個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工業制造的實體產品要在一定區域中流動和交換。如交通運輸、郵電通訊、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等,無不以實體產品為核心內容。顯而易見,沒有實體產品,流通就無從談起。沒有流通部門,第三產業也失去了“血肉”。
2.第二產業繁榮和發展吸納大量人口,為第三產業(尤其是旅游業)創造了需求缺口
第二產業發展之初,工業、建筑業需要大量的從業人員,這樣就將大量外地勞動力引入本地,使本地人口越來越多,越來越密集。這種密集的城市人口為服務業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從而引導投資者投資服務業。深圳1979年年末總人口僅為31.41萬人,到2009年已經達到891.23萬人,年均增長11.8%,是同期全國人口增長率的10倍以上。人口密度為4475人/平方公里,是黔南的29倍(黔南州2007年人口密度為153.02人,平方公里)??紤]到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顯然這么快的人口增長率和這么高的人口密度只能是吸引外來人口的結果。密集的城市人口形成了服務需求的缺口,大大刺激了服務業的投資與發展。
以深圳的生態旅游景點“東部華僑城”為例:“東部華僑城”座落于深圳大梅沙,占地近9平方公里,由華僑城集團斥資35億元精心打造,是國內首個集休閑度假、觀光旅游、戶外運動、科普教育、生態探險等主題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于2007年7月試業,截至2008年年底,華僑城各旅游景區累計接待游客達到l億人次,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旅游產業群。成為中國旅游業第一品牌,并躋身“全球旅游景區集團八強”。華僑城在主題公園行業已經是老大。如果沒有大量而密集的常住人員,僅靠不確定的外來流動人員,在利潤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華僑城集團決不會貿然投資這么大項目。深圳也就不會增加這么一個服務業方面的GDP增長點。
3.從需求層次來看,服務需求要建立在生存需求的基礎上
第一產業是提供人們的吃穿方面的產品,是基本需求,其需求彈性不大,所以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其所占消費額比重在下降。而在此基礎上需求層次依次向第二三產業遞進。如果這些層次關系沒有處理好,盲目發展第三產業,拔苗助長,雖然短期內可能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具有可持續性。深圳人口構成以非農業人口為主,2009年人均GDP為92772元,居民生活水平高,對服務業的需求也就旺盛,第三產業自然繁榮。黔南2009年人均GDP為5597元,僅為深圳的1/16。在這種經濟水平下,推動第三產業發展的決定性動因不可能來自內需,而是“看得見的手”的作用下通過“外需”形成的短期效應。這可從黔南旅游收入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來(見圖1),2006年之前,黔南旅游收入增長較為緩慢,但從2006年開始,呈大幅增長態勢,因為黔南州政府在2006年制定十一五規劃中,將“加快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發展,著力提高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作為一項工作任務來抓(見《黔南州人民政府2006年工作報告》),在工作中加大對外宣傳的力度而取得的成效。一旦這只“看得見的手”松開,旅游業是否還能按現有的軌跡自然發展,尚未可知。
4.產業經濟學理論已經證明,三次產業是按“一、二、三”的順序出現的
李悅(2004)主編的《產業經濟學》一書,引用了《世界發展報告》的統計數據,研究了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生產總值和勞動力的產業分布,證明了“社會生產的發展首先開始于第一產業,在第一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才有第二產業的產生和發展,同樣,也只有在第一、二產業發展的基礎上才會有第三產業為產生和發展。因此,第二、三產業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必須以第一產業的發展狀況為出發點和界限,第三產業的發展必須以第一、二產業的發展狀況為出發點和界限?!比绻谝欢a業的發展并未達到足以哺育第三產業繁榮的程度,那么,人為調整地產業結構比例,不僅不能促使產業結構優化,反而對產業結構造成扭曲。
三、尊重產業發展規律。著力推動黔南第二產業
綜上所述,可知“三二一”的產業結構既非經濟發展的充分條件,亦非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而是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如果將第一產業比作整個產業的“根”,那么第二產業就是“枝”,第三產業則是“葉”。只有“根深”、“枝繁”,才會有“葉茂”。政府在調整產業結構、發展地方經濟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產業發展規律,敬畏市場的力量,因勢利導,而不是人為地去“規劃”或“設計”產業結構。這就要求我們準確定位本地經濟在產業發展進程中所處的階段,然后腳踏實地地按照本階段產業特點、順應市場導向去擬定宏觀經濟戰略。
就黔南產業發展進程而言,黔南雖然2010年地區總產值已經實現了“三、二、一”的比例結構,但這種結構一方面(如前文所述)不是本地內需形成的,另一方面這種結構沒有同時反應到勞動力比例結構上。根據“配弟一克拉克定理”,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移動;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移動。目前黔南人口構成中,農業人口還占86.14%,從業人員中,第一產業127.68萬人,占全部從業人員總數的55.7%??梢娗现葸€屬于農業大州,地區生產總值的“三、二、一”結構只是一種表象,產業結構其實還是以第一產業為主體的。

鑒于此,黔南目前經濟政策應當是鞏固夯實第一產業主體,在此基礎上著力發展第二產業,將第一產業剩余勞動力轉移到第二產業來,扎實穩妥地推動工業化、城鎮化。當然這不是說不要發展第三產業,竊以為,目前第三產業只需要順序市場的力量,由市場機制引導即可,政策導向不必片面追求第三產業的產值比重。
責任編輯: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