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目的《人民日報》刊登評論部文章說,今天的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樣、多變的時代。這無疑是一個歷史性變化。從一種聲音到百花齊放,從千人一面到豐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極大解放,也體現著中國的前進方位:在改革深水區和攻堅期,不同利益的調整與博弈,自然帶來不同訴求的表達;隨著開放擴大和全球化深入,傳統與現代、國外與本土,不同價值觀念也必然產生碰撞交鋒。多元表達難免會有“異質思維”,甚至給人“雞同鴨講”的感覺。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欣賞理性平和討論,期待聞過則喜的態度,但也不無遺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討論中容不下異見,相互對罵、攻訐,動輒給對方扣上嚇人的帽子,用意氣之爭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對待批評建言,非但不虛心聽取,反而搞起了“誹謗定罪”,甚至以權力意志壓制不同聲音。思想觀念的價值,在競爭中才會彰顯,在實踐中才能檢驗。“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一種胸懷,更是一種自信。那種扣帽子、抓辮子的辯論方式,“不同即敵對”的思維模式,本質上都是狹隘虛弱的表現,無助于社會和諧的構建、健康心態的形成。在這個意義上,以包容心對待“異質思維”,在對話中協調立場,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們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識,推動思想觀念的進步。相對于普通民眾,手握權力的執政者尤其需要這種“包客”。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其實,不同聲音乃至反對的意見,還是提高執政水平的重要資源。所謂“聽不到不同意見不決策”,只有允許不同聲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況,做出理性判斷和正確決策。所以毛澤東同志認為“讓人講話,天不會塌下來”,所以鄧小平才說“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鴉雀無聲”,所以中央領導才反復強調“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監督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