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看到彭茂琳,是在重慶40多度的高溫下,這個如此瘦弱的母親,在為200個多血友病患者的幸福恣意奔忙。雖然還沒有聽她開始講述六七年來的艱辛歷程,但在她溫和又堅定的目光中,記者已看到了“剪·愛紙藝工作室”能夠發展壯大的精神內核。
擁抱給人力量
彭茂琳很小的時候,在一次意外中致殘,有點跛,各種不公平待遇是成長過程中的家常便飯。上帝在關掉一扇門的同時,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彭茂琳獲得工作、建立家庭并沒有遇上太大障礙。
真正的艱難來自兒子。
某天,兒子被醫院診斷為“血友病”,幾乎被判了“死刑”。孩子還小,很多人,包括家人,都勸她放棄這個孩子,但是她不愿意,開始了砸鍋賣鐵為兒治病的艱難旅途,在這個過程中,丈夫并沒有跟她站在一起。
離婚后,彭茂琳家徒四壁,外債累累。在經歷了短暫的恍惚后,她又上路了。
尋求幫助是她唯一能做的事,時光漫漫,冷暖自知。某天,彭茂琳遇上了另外一個血友病患者的媽媽,像在沙漠中踽踽獨行了很久的人遇上另外一個人助推項目:剪·愛紙藝支持對象:血友病患者及其家庭、殘疾人項目活動:培訓、復健、展銷會、提供就業機會開展機構:重慶血友病康復協會
一樣,她們從對方身上獲得了莫大的鼓勵。
“擁抱給人力量,為什么不把大家都聯合起來,一起來面對病痛?”東奔西跑,聯系各種部門,2004年,重慶市血友病康復協會成立。協會成立后,彭茂琳組織開展聚會,籌集資金對經濟狀況特別差的血友病家庭進行援助。慢慢的,彭茂琳發現,輸血不如造血,況且一個小小公益協會,根本拿不出更多的錢,她想到了剪紙自救。
彭茂琳從小擅長剪紙,后來自費在中國美術學院進行過專業學習,為剪紙高級技師,曾在工作單位組織過剪紙培訓班。血友病限制了大家的行動,但是雙手是自由的,剪出作品,銷售出去,可行!2008年底,“剪·愛紙藝工作室”成立,開展剪紙培訓、銷售,產生的收益用于血友病患者的復健、援助。當年,工作室被評為“全國最有創意的NGO項目”。
剪紙探路
工作室成立簡單,運行難。學習剪紙的血友病患者,往往來自偏遠農村,交通、行動都不便,所以,彭茂琳租來的不算大的工作室其實也是一個“寄宿學校”。
學校運行一天,就需要一天的花費,剪紙作品的銷路又沒打開,房租、水電、時不時的醫療費用,給彭茂琳很大的壓力。有一次,彭茂琳狠狠地批評了負責買菜的一個學員,原因是當天的伙食費“竟然花了十塊錢。”彭茂琳回憶起這件事,滿眼淚花,滿心愧疚,“其實,五六個人吃飯,十塊錢已經很少了,但是當時連鍋都揭不開了,真的很艱難。”
最大的開支是房租,2009年,“剪·愛”一共搬了五次家,幾乎是在顛沛流離中堅持下來的,“好在,最艱難的時候已經過去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剪·愛”,并伸出援助之手。譚木匠愛心助殘團隊定時來工作室進行幫扶活動,和他們分享最新設計理念;在街道居委會的協調下,“剪·愛”有了暫時固定的展廳、工作室,去年還成立了“剪·愛工藝品有限公司”,以“微企”模式運營。
“救急不救窮,現在的工作室面向血友病患者和殘疾人招生,學員需要繳納一年3600元的學費。學員學有所成后,可以在工作室就業,學費將分批全額返還。”之所以這樣做,彭茂琳說,“學員需要和正常人一樣,珍惜自己的學習機會。剪紙易學難精,繳納學費的做法,可以把真正熱愛剪紙的人留下,把三心二意的人擋在門外。很多時候,過多無條件的援助會讓他們產生惰性,并不利于他們樹立平等的觀念。”
學員制作一幅作品的過程中,遇上發病,只能暫停制作,“效率上不來,只能走精品路線。”彭茂琳為記者講述面前的一幅作品,解讀作品畫面中的細節,幾乎每一處都有講究。記者端詳這幅作品,線條那么豐富的畫面中,沒有一處毛刺,刀工之精讓人折服。創新是“精辟路線”繞不開的話題,工作室開發的多層次剪紙,利用線條的粗細變化,讓作品的圖案立體、層次豐富、質感十足,目前正在申請國家專利。作品《新嫁娘》在中南海拍賣會上拍得15萬的同行最高價,并且當場折現;《蘭風清韻》被英國王子收藏,并由此吸引了風投的注意……
目前,“剪·愛”紙藝在重慶市城市規劃展覽館有專門的銷售場所,每幅作品的售價都在1000元以上。工作室的設計部門目前還在不斷探索剪紙的多方面運用,在尋求和家居裝飾廠家的合作。
健康的夢想
據彭茂琳回憶,第一次見到任健康的時候,他還坐著輪椅,她在臺上發言,他的眼睛閃著光,一直追著她在走。她感受到了這個小伙子的滿心渴望。
后來,健康從成都回到重慶,來到“剪·愛”工作室,跟著彭茂琳學習剪紙。因為繪畫不錯,健康后來一直在設計剪紙圖案,如今是公司的骨干設計力量。
記者面前的任健康,清癯、靦腆,目光淡定,很難想象他曾有八年的輪椅生涯。在巴南區的一個小鎮上生活了很多年,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存在,因為血友病,他幾乎足不出戶。他看書,思考,消沉,“在一個毫不出奇的晚上,如果我突然死了,回顧我的生平,幾乎沒有任何可以說的事情,這多么可怕!”健康調動他的記憶,講述他生命中最惶恐的一段歷程。“我得做點事情,但是做什么呢?”“剪·愛”給了他答案。
時光荏苒,五六年來,健康在工作室擺脫了輪椅、扔掉了拐杖,現在跟正常人幾乎無異。曾經,對于“活著”,他都只能怯怯地想;如今,他在自己熱愛的領域,做著設計師的工作,領著滿意的薪水。其實,“剪·愛”不僅給了他工作,更重要的是,讓他找到了存在的價值。
“你的理想是什么?”健康有點羞澀,不過很快便說道:“繼續做剪紙,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那時候,即便作品上沒有我的名字,大家也知道是我設計的。”顯然,這個夢想是健康很早以前就確定了的,他已經在實現夢想的路上走了很遠。
彭茂琳在邊上,一直微笑著,在援助血友病患者的道路上摸索這么多年,從最初的本能抱團,到后來的剪紙自救,再到如今把剪紙當作血友病患者身體和心理康復的美麗載體,她也找到了生命存在的真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