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天壇文化圈,有一座融古典美和現代美于一體的建筑——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珍品館內分別陳列著珠寶、金屬工藝、首飾、陶瓷、家具、漆器等民間工藝29大類,代表了中國工藝美術行業的最高成就。而且館內還系統地收藏了反映中國古代、近現代及當代民族藝術的珍品,并舉辦常設展覽和多種專題展覽。
這一切都離不開館長陳四光多年的努力,他也憑此當選“2008中國收藏界十大人物”。當選理由是為了表彰他創辦中華民族藝術珍品博物館這座注重當代藝術品的發展、傳承與保護的博物館;以及他開通全國首家民族藝術品流通中心,推動產業化經營,保持傳統工藝美術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探索藝術品收藏、展示和流通的新模式。
流通是對文化最好的傳承
漫步珍品館,各門各類的工藝珍品讓人眼花繚亂。不過最讓人驚艷的莫過于那些“永不凋謝的玫瑰”。只見粉紅色花瓣嬌艷欲滴,周邊綠葉層層疊疊,與野生玫瑰一般無二。如果不上前仔細端詳,很難發現它竟是一款陶瓷珍品。
這款陶瓷藝術玫瑰花由多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聯合設計制作,以精妙陶藝燒制而成,每位大師歷時半個月才能完成一件,其燒制成品率只有34%。這種藝術品從未在國內進行銷售,此前僅供歐洲各國在情人節期間使用,一經推出就廣受人們歡迎。因為它改變了年輕人覺得瓷器只能是瓶碗盤罐的刻板印象,是珍品館打造的諸多工藝珍品之一。
這樣的創意在陳四光的腦海里不時涌現。他邀請著名的工藝美術大師在工廠里充當監制,提供制作技術。他說,并非所有環節都必須手工完成,有些可以用科技取代。這樣,成本大幅下降,批量生產的價格也為一般人所接受。“用商業化做出來的東西來養藝術珍品,傳統工藝美術也能得以流傳。否則,若執著于不能成批生產,完全依賴大師們一件一件手工制作,這個行當就有失傳的危險。”
而他為幾項國粹級的民間工藝提出的建議,更是使其獲益良多。比如,他為景德鎮陶瓷大師藍國華出主意,制作青花斗彩“和為貴”瓶,此瓶獲得“中國人文奧運旅游紀念品設計大賽”金獎。借助奧運熱,該作品以每件16888元的價格被廣東一家知名收藏公司買斷,在不到5個月的制作時間里,陶藝家賺了3000萬元;他又為景泰藍制作名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同祿提出建議,大師以此創作的“牛轉乾坤”,成為了中國景泰藍成批開發的第一人,也獲得了非常高的效益。
陳四光說到此,想了想又補充說,這種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被稱為中國釉雕肖像第一人的山東省工藝美術大師丁邦海。丁老師的刻瓷技術可謂一絕,他的作品“千手觀音”刻瓷在北京禮物大客戶部展賣,以精湛的技術和色調層次的變化吸引了游客的視線。在“第三屆中華民族藝術珍品文化節”上,丁老師來到現場進行制作,更是宣傳了刻瓷工藝。
在和藝術市場對接的過程中,陳四光特別談到了經營的概念。他的經驗是:圍繞一個工藝畫圈,把資金、技術、渠道、最終消費者都圈進來,策劃一個營利的產業鏈,最終賺錢。藝術品流通起來,才能延續和傳承古老工藝。收藏家富起來,才對得起收藏。中國收藏家目前號稱有8000萬人,這么多人怎么掙錢?是越玩越窮還是越有滋味呢?說到此,他很高興地笑起來。
中國有古老的文明,有8000萬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的收藏家,有做工精美、種類繁多的現代藝術品。但是,往往有這種情況:想收藏藝術品的人不知道收藏什么好,也不知道自己買的藝術品是否能保真;創作藝術品的大師們只是精心制作藝術品,卻不了解市場上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藝術品;博物館只展出文物,與現代藝術品沒有聯系;企業家想投資文化事業擴大影響,卻不知從哪下手;各地政府雖然都認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也想把他們所在地區的文化展示給世人,但怎樣使這個理念付諸實施,該與什么結合還在摸索。諸多此類環節,都需要有一個專門機構把它們串聯起來。
北京奧運會前夕建立的、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的中華民族藝術珍品館,就具有這樣的多種功能。據陳四光介紹,該館首次在全國范圍內,把文物界、工藝美術界、學術界、收藏界和企業界廣泛聯合起來,開創了辦館新模式。
傳統手工藝的商業價值是無限的
如今大眾普遍認同一個觀點:當代的傳統手工藝品既沒市場,也沒收藏價值。陳四光卻不這樣看。他認為,當代藝術品既能保真,經濟價值又沒有達到頂端,可以說是收藏和買賣當代藝術品的春天正在來臨,“人們需要改變腦海中的觀念。”
很多人認為傳統手工藝的市場缺乏資金,陳四光否認說,“大家老說沒有資金,其實資金排著隊。這個市場很大,但得對路子才行。”他強調,如果只用文化思維去看待藝術市場,會非常受限制。這個市場需要引進專門的、懂行的經營人才。讓金融界、企業界、藝術界的人聯合起來,生產精品流向社會,形成良性循環。
業內的說法是,好的藝術品有三貴:物貴、技貴、藝貴。陳四光拿起一張紙,舉了個簡單的例子,“一張紙,不值幾個錢,著名畫家嘩嘩幾筆畫出一幅畫,價值一下就上去了。一張剪紙不值錢,但大師幾下剪出一張京劇臉譜或一幅《清明上河圖》,就能賣出遠遠高于成本的價格。”陳四光說,這三種價值,不管哪個貴,都值得收藏。而國內現在這些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往往是三貴合一,他們的傳承人并不多,有巨大的收藏、保值價值,并且作品絕對保真。因為這些作者都在世,他們可以現場簽字、照片、證明。真正的收藏家,眼光是會瞄準他們的。
而據相關統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正以12%的幅度消亡,而且第一代的工藝美術大師也所剩不多了。目前中國約有360多個國家級大師、2800多個省級大師,他們親手制作的工藝品每年都在升值。“前年一個好的紫砂壺約值五六千元,而現在一個大師制作的紫砂壺可賣到40萬元人民幣,一件精美的現代瓷器價格可高達70萬元。”陳四光說。
相較于高端古玩收藏市場存在的問題,如贗品太多,真品有限;鑒定混亂,偽專家太多,真專家太少;不負責任的拍賣機構太多,遵守誠信的機構太少等,當代藝術品市場似乎更能讓人放心。 收藏文物需要買家有非常銳利的眼光、長年積累的經驗和廣泛的歷史文化知識,即使這樣也可能會打眼,上當受騙。旅游紀念品數量很大,也有一定的文化價值,但因為大部分做工粗糙,內容雷同,所以收藏的價值不大。
正因如此,陳四光說,收藏當代藝術品、收藏大師的作品目前正是最好時機。由于具有廣泛的群眾性,當代藝術品市場支撐力相對很強;因是當代生產,也不存在鑒定難問題。
因為這些藝術品的經濟價值還沒達到頂點,再過三年五年,當現存的大師越來越少的時候,他們作品的經濟價值將越來越顯現。
在采訪中,陳四光一直在強調:今天的文物是昨天的藝術品,今天的藝術品是未來的文物。他這樣解釋,一件古物,對文物部門來說就是文物,因為它有文化保護價值;對投資者來說就是古董,因為它有增值價值;對收藏家來說就是古玩藝術品,因為它有藝術鑒賞價值。只要是優秀的文化產物都可以被列為文物范疇,也就是說優秀的手工藝品也因有文化保護價值而能成為文物。
現今收藏市場上,存在一種現象,很多人對當代藝術品不以為意,認為只有古老物件才值得收藏。陳四光認為,這種觀點有失偏頗。“今天的人們研究歷史,可以憑借前人留下來的文物,100年以后的人們研究今天,靠什么?200年、500年以后呢?如果人們現在對當代藝術品不以為然,等大師們過世,文化就可能出現斷層的危險。”
所以,陳四光提倡將現在發生的大事件用傳統工藝美術的形式做出來,并進入博物館保留。比如,在景泰藍瓶子上燒制“和諧社會”、“改革開放”、“人文奧運”等主題。這樣,200年以后的人們會看到,2008年北京召開了奧運會,這一年還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靠這件東西就能翻出這段歷史。這就是現代人應該做的,剛才提到的傳承。”
北京禮物的魅力
2010年4月28日,陳四光籌劃了近7年的北京禮物旗艦店在
珍品館內開業了。“北京禮物”開發出一系列體現北京文化的
旅游商品、日用創意禮品、收藏品、政務禮品、國賓禮品等
北京特定生產或反映北京元素的商品。
說到這個項目,他很驕傲,“現在它是北京市重
點旅游產業項目。”他為此頗費心思。他和團隊從旅
游紀念品創意大賽中評選出優秀的作品,包裝推出精
品,每一件都凝聚了北京典型的文化元素。這里面
有家喻戶曉的北京老字號——紅星二鍋頭、全聚德烤
鴨、王麻子剪刀等,也有體現北京元素、北京文化特
點的現代工藝品,如以鳥巢、水立方等奧運場館為
造型設計的文房四寶、以北京園林為主題的精美
瓷器。
對此,陳四光介紹說,目前銷售情況很樂
觀,游客花在紀念品上的錢就超過了門票。
“作為800年古都,北京有許多讓人過目不忘
的寶貝,我們聘請專業藝術家設計制作,并向
全社會征集各種創意,再包給工廠批量生產,
統一銷售。目前8家分店運營狀況十分順利,產
品銷售額也實現穩步增長。”
北京禮物有著獨特的運營方式。在陳四光眼里,
凡在中國境內的企業、工藝美術師、設計公司和設計
師、發明人、專利持有人、手工藝制作者等均可成為北京禮物的設計者。問及原因?他說,這將吸引中國優秀的設計人參與特許商品開發與銷售,積極推廣中國制造的優質產品,推動民族創意產業發展。
短短的采訪,并不能涵蓋陳四光的所有。但他整合資源,打造工藝珍品對接市場的觀點和能力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中國再多一些“陳四光”,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諸多傳統工藝,又何愁傳承與發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