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段落的布置與安排,是記敘文在篇章謀劃上一個最為重要的問題。層次,又稱意義段、結構段或部分,指的是文章思想內容的表現次序,它體現了作者開展思路的步驟。段落,也稱為自然段,是構成篇章的基本單位,它具有換行的明顯標志。一句話,層次著眼于思想內容的劃分,而段落則側重于文字表達的需要。下面我們來進行分述。
一、層次
層次體現著作者對文章全局和局部、總綱和細目所作的大的布局安排,所以,要安排文章的層次,首先應考慮文章內容要表現的順序。記敘文劃分層次的常見順序有以下幾種:
1.以時間推移為順序來安排層次。如學生作文《有時,我也想任性一次》,文章記述了“我”成長過程中的四件事:小時候渴望小熊維尼;小學時同桌離去;中學時選擇“音樂培訓班”;現在媽媽責備“我”,不屑于“我”的音樂成績。這篇文章的主體部分以“小時候”“小學時”“中學時”“現在”來劃分層次,以時間為序,十分清晰。
2.以空間變換為順序來安排層次。如冰心的《小橘燈》,按照地點的變換,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寫在“重慶郊外”的一個“鄉公所樓上”發生的事;第二部分,寫在“小姑娘家里”發生的事;第三部分,寫在“我的朋友家”的談話;第四部分,交代“離村后”的情況。很顯然,全文整體上是以空間的變換為順序的。
3.以時空縱橫交錯來安排層次。如魯迅的《藤野先生》,第一部分寫見到藤野先生之前,在東京的所見所感;第二部分寫“我”在仙臺與藤野先生的相識、相處和離別;第三部分寫“我”離開仙臺后懷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動。這篇文章,從縱的方面來說,是以時間的推移(見到藤野先生之前→與藤野先生相識→與藤野先生相處→與藤野先生離別)作為其情節發展的經線;從橫的方面來說,它又以空間的轉換(在東京→在仙臺→離開仙臺)作為其展現畫面的緯線。這樣,就把不同時間不同地點所發生的種種事情、呈現的畫面十分巧妙而又緊湊地交織在一起。因此,文章篇幅雖長卻脈絡分明,材料雖多卻井然有序。
4.以材料的性質分類來安排層次。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寫了三個完整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是松骨峰戰斗,寫志愿軍戰士對敵人的憎,體現了他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第二個故事是馬玉祥火中救朝鮮兒童,寫志愿軍戰士對人民的愛,生動地表現了他們的國際主義精神;第三個故事是防空洞里的談話,寫志愿軍戰士對祖國的忠,表現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三個故事,三大層次,合在一起,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志愿軍戰士確確實實是“最可愛的人”。
5.以思想感情的變化為順序來安排層次。如魯迅的《阿長與〈山海經〉》,先寫“我”對長媽媽的厭煩和不滿,厭她啰唆,厭她限制“我”的自由,厭她睡相不好;煩她規矩太多,煩她道理太多。繼而寫長媽媽具有“偉大的神力”而對長媽媽產生“空前的敬意”。接著寫長媽媽為“我”買來了渴慕已久的《山海經》而對長媽媽生發出“新的敬意”。結尾,寫“我”哀悼長媽媽。行文至此,“我”對長媽媽的感激和敬重之情溢于言表,“我”終于不自覺地用“我的保姆”來稱呼長媽媽了。文章以“我”的認識和感情變化為順序安排層次,使文章曲折起伏,跌宕多姿。
二、段落
寫文章要講究節奏,而段落的劃分就是表現這種節奏的一種重要手段。一般來說,長的段落舒緩,宜于表現復雜細微的內容;短的段落急促,宜于表現精粹深刻的內容。從結構形態上看,段落可劃分為:1.開頭段、結尾段。由于開頭、結尾在文章中所處位置很重要,一般都把它獨立出來加以敘述。2.中間段。中間段又稱主體段,是一篇文章的主要部分,往往都由若干段落組成,是一個段落群。3.過渡段。過渡段就是用以作為上下兩段過渡的中間段。通過這個段落,把上下兩段的內容連成一體。
劃分段落要堅持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則:
1.注意段落的單一性和完整性。段落的單一性,是指一個段落只能有一個中心意思,不可把互不相干的幾個意思放在一個段落里去說。段落的完整性,指的是一個意思要在一個段落里說完,不可在這一段說一點,又在另一段說一點。
2.段落之間要有內在的聯系。要使每一個段落都成為全篇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應做到分之為一段,合則為全篇。文章中各段的先后順序,不可位移。
3.劃分段落要注意長短勻稱適度。段落的長短,要符合內容表達的需要。段落長短勻稱,宜于表現均衡、莊重的內容;段落參差錯落,宜于表現曲折、生動的內容。
4.要注意段落間的銜接與過渡。文章內容由一層意思轉換為另一層意思時,其交接處,往往需要過渡。如胡適的《我的母親》,作者在將九年的讀書寫字生活講完后,該講九年的孩童生活中“我”在做人方面接受的訓導了,在這兩層意思的交接處,有這樣一個過渡段:“但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便是我的慈母。”前一句承上,后一句啟下,把前后結為了一體。
總之,層次和段落是記敘文結構布局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內容,掌握分層分段的方法是寫作中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