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闡釋】
游記,是描寫旅行見聞的一種散文形式。我們曾沿著朱自清的足跡領略過旖旎的春光,也曾在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句中領略到夏天的風姿,在杜牧筆下的“霜葉紅于二月花”中欣賞到秋天的韻味,循著老舍的腳印走進過濟南的冬天。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面對名山大川、四時美景,揮毫寫下了精美的篇章。無論是他們的創意,還是他們的筆法,都值得我們去認真揣摩學習。
【老師支招】
怎樣才能寫好游記,把眼中所見的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呢?下面三種方法可供同學們借鑒。
一、寫景:抓住特點,一線串珠
游記與一般的景物描寫存在著不同之處,做好“選”“畫”“串”三方面的工作尤為重要。第一步“選”。游覽一個風景點,往往要經過許多地方,會看到許多景物,如果通通寫進游記,文章肯定會冗長且使人不知所云。所以同學們要選擇那些與中心聯系得最緊密、最能突出景點風格的景物。如寫桂林之秀,自然離不開寫漓江之水;寫黃山之奇,自然離不開寫峭壁之松;寫張家界之奇,自然離不開寫金鞭溪的水與黃龍洞的石。第二步是要將景“畫”活。不同的風景區,其風景具有不同的特征,如華山險峻、黃山奇秀等。在描寫時,同學們一定要抓住景物的鮮明特征,寫出特色,寫出神韻。第三步,同學們還必須突出時間或空間線索。或由高到低,或由遠到近,或由物到人,或由動到靜,或移步換景,逐步將精美景物巧妙“串”連起來。這樣,結構才會渾然一體,內容也會錦上添花。如老舍《濟南的冬天》中“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一段,是按“山上(矮松)→山尖(全白了)→山坡上(黃白相間)→山腰上(薄雪忽然害了羞)”的方位轉換順序來寫的,條理清晰。
二、抒情:情景交融,神形兼備
游記類作文的目的,在于通過對自然風光、風景名勝的描繪,讓人了解祖國山河的美麗多姿,進而激發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神往和贊嘆之情。所以寫作時,同學們不要刻意在“游”上下工夫,而要用心于“記”上,要突出個人對景觀的獨特感受,融情于景,使外在的自然風光與內心的特殊感受交融在一起。如辛棄疾筆下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便是成功的典范。
三、語言:善引辭章,巧注文蘊
游記不能只以景取勝,還應講究語言的優美,展示出扎實的寫作功底。同學們可以用比喻的修修手法將景物描寫得美不勝收,可以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景物描寫得情感動人,也可以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將景色描寫得如在眼前。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對果樹花的描繪: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這段文字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寫景抒情,充滿詩情畫意,亦顯得文采飛揚。
【學生作品】
陶醉在海南美景中
□魏陵煒
去年暑假,我隨爸爸、媽媽去海南旅游。
到達海南的第一天,我們便乘車駛出??谑?,往郊外的萬泉河奔去。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視野漸漸開闊,兩邊是一片片椰林,碧綠的田野,戴斗笠的阿婆……旖旎的南國風光吸引著我。泥土混著小草的芳香,彌漫在我們周圍。大片大片盛開的扶?;ㄅc藍天白云相接。
到河邊后,我們又坐上竹排,從寬闊、舒緩的萬泉河漂流而下,兩岸秀麗的風光讓我目不暇接。椰樹郁郁蔥蔥挺立在叢林中,綠樹掩映的村舍隱約可見炊煙裊裊,不時有幾只美麗的小鳥飛過。啊,這夢里出現過多少次的南國水鄉!
以后的幾天里,我們先后去了興隆熱帶植物園、黎苗風情村和西島。
最令我難忘的是在西島的“潛水”與“海上拖傘”。我穿上潛水服,潛入涼爽的“海底世界”,雖然吞了幾口又咸又澀的海水,但與色彩斑斕的珊瑚、熱帶魚零距離接觸的那種快樂是無法言喻的。而“海上拖傘”是另一種刺激活動。我穿著救生衣,系上安全帶,被綁在降落傘上,降落傘又被拖在快艇的后面。隨著快艇的啟動,我在大海上空開始“飛翔”。偶爾隨著清涼的海風我來一個“蜻蜓點水”——從高空突然落下,雙腳剛浸入涼爽的海水又被快速提起,居高臨下,俯瞰大海。我張開雙臂向遠方的青山和下面的大海呼喊:“啊——我能飛了!”
“天涯海角”真像傳說中那樣美麗嗎?在游覽了海南的“天涯海角”后,困惑我多年的謎底終于解開了。
“天涯海角”仿佛是一位冰肌玉骨、姿態萬千的仙子,又像是人間難覓的世外桃源。那湛藍的海水和天空把我整個心也染成了藍色。放眼望去,煙波浩渺,帆影點點,奇石林立。我讓相機把自己定格在“天涯海角”,赤腳在海邊奔跑,大聲喊叫,盡情釋放我的感動與歡樂……
夕陽西下,我坐在一塊大礁石上,靜靜地領略海天一色、云卷云舒、潮起潮落的美景。忘記了時間,我漸漸地陶醉其中,感到自己已溶化在了海南這美麗的景色之中了。
點評
本文最大的亮點是觀景融情,情景交融。即作者沒有就風景而寫風景,而是把自己游覽景點的快樂心情一步步釋放出來,并且關注了風景以外的東西,達到了情景交融。在寫作順序上,有時間的變化,還有地點的變化,描寫有詳有略,符合游記作文的寫作要求,是一篇很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