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在1998年,門戶網站興起之時,海爾就已經開始了和門戶網站的合作,包括專題制作,廣告曝光等。”這是海爾全球品牌運營總監張鐵燕,對海爾最初開始網絡營銷的時間記憶。
1998年,那是我國各大企業進行網絡營銷的起步階段,當家電行業還在平媒、電視等營銷渠道大打廣告戰之時,海爾已經開始了網絡營銷。在率先搶占市場先機方面,海爾顯然頗有戰略眼光。
但是,機會并不是都留給先行者。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出具的《2011網絡品牌TOP100強》排行榜中,海爾僅僅位列第46位。雖然在家電行業名列前茅,但是與同為IT行業的諾基亞、三星相比,海爾在網絡營銷方面,卻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網絡營銷的特質要求企業在營銷之時不僅要具備明顯的經濟性,還要有一定的市場沖擊性。海爾顯然還未領會其真諦。
盡管已經躋身家電產品前列,海爾的品牌影響力也不容小覷。但是,在各大企業都依靠互聯網大肆進行網絡營銷的今天。除了海爾中規中矩的官方網站,瀏覽各大網頁,我們很難發現有關海爾的廣告投放。那個在網絡營銷中占據了至關重要角色的網絡廣告,海爾的投放力度似乎并不明顯。更多停留在人們記憶里的,是海爾在20世紀90年代投資拍攝的《海爾兄弟》,那部為推動海爾的品牌影響力帶來巨大收益的動畫片,如今已經消失在很多人的記憶里。
廣告商們從未放棄對廣告的投放,因為無論何時,硬廣的投放在企業眼里都是必不可少的營銷手段之一,對于網絡營銷也同樣適用。
若是不能有所創新,而一味的依靠曾經建立的品牌影響力在互聯網市場立足,那么恐怕海爾的老本并不能支撐太久。
也許海爾已經意識到了自身營銷的不足,所以在2011年9月,海爾在其網上商城推出“用戶定制”功能。通過該功能,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定制自己想要的家電,同時可以直接到海爾商城實現下單購買。
表面看來,這是一次創意非凡的網絡營銷。利用互聯網極強的交互性和便捷性,用戶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產品,海爾也能通過用戶定制的產品,快速了解用戶需求,同時促進海爾模塊化企劃、模塊化制造等全流程的升級,以虛網驅動實體的創新,進而帶動整體競爭力的提升。
但是,仔細分析一下用戶需求,我們不難發現。用戶對于家用電器的首要需求一定先是實用。而創新,則是屬于少量人群的特殊要求。畢竟,真正對家用電器懂行的人并不多,而真正懂行的卻未必是對家用電器有需求的群體。如此錯位的產品營銷,又怎能收到海爾想要的效果。
其次,流水線化的批量生產,如何滿足個性化的少量需求;而少量的個性化需求是否就真的能帶動整個海爾產業的創新。這些都是海爾必須考慮的問題。
所以,海爾這一“用戶定制”功能,看似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創新,實則很容易成為其網絡營銷的短板。如若不能及早有所調整,恐怕海爾將在互聯網的迷途之中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