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中國經濟增長的模式也能用于幫助社會更快地跨越掙扎已久的社會問題,至少在某些領域,如同性戀人權問題,也會成為一種后發優勢。
“不用回避,在我們周圍還有一部分人的性取向和大部分人是不同的,但是他們也在為這個社會辛勤地付出著,同性戀者和我們一樣,都有著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并且這樣的權利不應該受到哪怕是觀念上的侵犯。”這段話是誰說的?如果你能說得出說是“中國官方媒體主持人”,那么你不是住在上海,就是一個有極佳信息渠道的人。
這段CCTV主持人邱啟明的觀點陳述摘自他對中國電影明星、2010年金馬獎影后呂麗萍的批評。呂麗萍是一位后續選擇加入教會的基督徒。在上周紐約州通過法案允許同性婚姻后,一位羅切斯特市的華裔福音派牧師發表了一些充滿反同性戀言論的微博,呂轉發了他的微博并表示強烈支持。因此,臺灣金馬獎評委會取消了對呂麗萍作為頒獎嘉賓的邀請,因為臺灣的態度對同性戀人士更為友好。
中國在過去的30年間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增長,很多要歸功于她的后發優勢——即欠發達國家依靠應用發達國家已經研發的技術和成熟的組織結構,而取得的飛速發展。如果這種后發優勢也能用于幫助社會更快地跨越掙扎已久的社會問題,至少在某些領域,如同性戀人權問題,也會成為一種后發優勢。
可以相信的是在一定程度上,這不是沒有可能,比如那些從獨裁政治發展為民主政權的國家,已不再需要經歷一段漫長的只有男性才擁有選舉權的過程。如今我們也看到上海的半官方意見也已經與公眾意見出奇的相似了。
其他方面的情況顯然會變得復雜些,在一個信奉儒家思想和共產主義思想的社會,人們對同性戀人權的看法受到不同的愛情觀以及對婚姻、家族責任和生育等問題的看法的影響,也會有一個截然不同的變化過程。實現民主政治權利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但是人們不再干涉他人追求財富和他們認為的好生活的基本權利的呼聲已經傳遍了當代東亞城市社會。
來源:《經濟學人》2011年7月7日
編譯: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