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倫敦,我們會想到“斯卡廷書店”;說到洛杉磯,“卡通書店”是永遠不倦的文化話題;徜徉于臺北街頭,“誠品”書店是奔波謀生的人們一處寧靜的精神港灣;而在舊金山,“城市之光”書店已儼然成為自由藝術的代名詞。一家書店,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
然而,這一座座文化地標正如孱弱的點點燈火,面臨著岌岌可危的命運。中國民營書店已經走過三十余年的發展歷程,起步、繁榮,然后漸漸潰退。其中,最受尊敬的懷有純粹理想情懷的傳統人文書店,如今更是舉步維艱。
“風入松”的倒掉
被譽為“北京的文化地標之一”的“風入松”書店的歇業引發人們對實體書店未來命運的唏噓。這個地處北大南門外資源西樓一地下室內的品牌書店,偌大的書海如今已然消失,而今面臨要么關門大吉,一去了之,要么歇業搬遷,等待東山再起的命運。
“風入松”怎么了?有人稱,在有更強價格競爭力的網絡書商持續開展的價格戰下,作為實體書店杰出代表的“風入松”節節敗退,銷售量不斷下滑,以致承受不起面積860平方米的地下室高昂租金。于是,曾經風光的“風入松”逃不出與此前眾多實體書店一樣的生與死的抉擇。
實體書店“風入松”陷于難生也難死的衰敗境地,引人唏噓,但這其實不是什么意外事。在此之前,包括京城在內的眾多城市中原本處處可見的實體書店早已逐個倒閉,著名的北京“第三極”書局、廣州三聯書店關張時也曾引起公眾扼腕長嘆。以讓讀者“心在書海和茶香中詩意棲居”為追求的“風入松”,不過是咬著牙齒多挺了些日子。
這引出一個嚴肅的問題:在國民閱讀率持續走低、城市中心房租層層加碼、網絡書店勢如破竹的當下,傳統人文書店可謂四面楚歌,有人甚至斷言,它們要不了多久將從城市里完全銷聲匿跡。那么,這些文化地標因何被蠶食、吞噬,陷入窘境、絕境?
叩問與守望
傳統人文書店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困境,出路何在?文化擔當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矛盾是否注定不可調和?傳統人文書店不可能從城市中消失,它所具備的優勢,比如雅致舒適的挑選和閱讀環境、濃郁的人文氣息、書的質量和品相可以當面檢視等,都是網絡書店無法比擬的。
在北京,與風入松齊名的書店不多,清華大學旁的萬圣書園算一家,萬圣書園創辦于1993年,比風入松還大兩歲。
兩家書店的類型大體相似,但萬圣書園如今的運轉卻是一年比一年好。“對于一家書店倒閉的原因,你很難用定位不準、資金緊張這樣單一的原因去解釋,其實有一點規模的書店,運營都是很復雜的,就像是我做書店這么多年,遇到的最大困難不是市場的問題,不是供應商的問題,也不是資金的問題,而是勞動力綜合素質不夠的問題,這個原因,很多人都沒想到。”萬圣書園創始人劉蘇里說。
對于很多人將書店倒閉的主要原因歸結為網絡書店的沖擊,劉蘇里并不認同:“網絡書店確實曾經對實體書店造成過沖擊,但是那段時間已經過去了。我感覺沖擊最大的時候是在2007年和2008年,我們的營業額下降了10%,最嚴重的時候下降了15%,造成這種沖擊的原因并不是因為網絡書店有多么大的優勢,而是因為網絡開啟了空前的價格競爭。而且這兩年網絡沖擊的感覺已經淡化了,網絡書店和實體書店達到了新的平衡。”
“未來的出版模式將發生變革,網絡書店投資大、運營成本高,不關門等什么。亞馬遜就是一個例子,現在它的圖書銷售比重已經占得很低了,2009年圖書以外的銷售份額占到了60%,這個時候的網上書店我認為已經不能稱之為書店了,只能稱之為商城。”劉蘇里說。
實體書店與網絡書店各自優勢對沖以后,除去價格因素,網上書店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但加入了價格因素,形勢就出現了逆轉,這也就是為什么歐洲從一百年前就開始對圖書實行價格控制的原因。“風入松”們如果真的全部關張,倒掉的將不止是書店,而是文化。
書店不只是一個賣書的場所,更要成為讀書人的新的生活環境——這是許多人文書店經營者的愿望。“我覺得書店不止是買書的地方。書店的樂趣就在于逛,在于發現一本好書時的欣喜,在于看到你不是一個人,而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這種逛書店的快樂讓人們的心頭生出暖意。培養讀書環境和人文氛圍是書店的責任,但現在,為著這樣的理想堅持著的身影似乎有些勢單力薄。書店起起落落、開開閉閉間,承載著也許沒有許多人會了解的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