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股票型基金業績盡墨,整體大虧損,悲催的基金再次讓基民失望。
希望灰頭土臉的基金能在最后一個季度,洗凈臉面對基民。
近日,各個基金公司都“勇敢”的揭開了三季報的面紗,各類基金總體虧損達到2413億元,虧損額環比大幅擴大,股票型基金以近1600億元的虧損額,占據了總虧損額的66%,僅有貨幣市場基金取得正收益。股票型基金全部虧損的成績單,讓基金行業再次顏面掃地。
股票倉位降至78.22%
在年初的公募基金投資策略報告中,充斥著看多的聲音,在今年的前兩個季度,公募基金的倉位整體偏高。但是,隨著對三個季度市場的連續失望,公募基金開始悄悄減倉。在剔除了指數型、債券型、保本型和貨幣基金后,公布三季報的442只基金平均股票倉位為78.02%。其中,有二季度可比數據的424只基金平均股票倉位為78.22%,相比二季度80.10%的平均倉位水平,進一步下降了1.88個百分點。
開放式基金中,股票型開放式基金平均倉位為83.19%,較二季度末的84.71%下降了1.52個百分點;混合型開放式基金的平均倉位從二季度末的74.67%下降至72.54%,下降了2.13個百分點。
重倉股大調整
在基金的持股調整中,對核心重倉股的調整幅度更是驚人,其中五糧液、伊利股份和康美藥業成為基金在三季度增持幅度最大的個股,重倉這3只股票的基金數分別從二季末的103只、48只和25只,大幅增加到三季末的151只、70只和50只,增持幅度最為明顯。
以嶺藥業(002603.SZ)則是基金全新買進的一只個股。資料顯示,在二季度末,尚未有一只基金持有以嶺藥業的股份,但是到了三季度末,已經有9只基金持有其超過1624萬股,持股比例達到3.124%,該股順利晉級公募基金三季度前十大重倉個股大名單。三季報透露的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沒有一只個股的公募基金持股比例超過50%。整體下降的態勢十分明顯。三季度末,持股比例排第一的伊利股份只能排到二季度的第68位。
有人歡喜有人憂,在五糧液等個股受到基金追捧之時,以海螺水泥為代表的個股慘遭基金減持,重倉這些個股的基金數銳減。三季報顯示,重倉海螺水泥的基金數從二季末的101只,大幅下降到三季末的37只,可見基金減持力度之大。招商銀行、中國平安、青島海爾、蘇寧電器、美的電器、浦發銀行、瀘州老窖和格力電器等個股也被顯著減持,重倉這些個股的基金數不同程度減少。
整個三季度,基金前十大重倉股的變化也不可謂不小。前十大重倉股在一個季度之后,已經只剩下4只,跟二季度末的數據相比,已經物是人非。其中二季度末第一大基金重倉股立訊精密已經降至第13位。而二季度前十大重倉股中如今依舊保持其位的只有4只個股,分別是瀘州老窖、萬邦達、匯川技術和威孚高科。
10月以來,基金連續增倉股中,有33只超過了滬市大盤10月的漲幅,其中中文傳媒、奧飛動漫由于是文化傳媒的熱點,漲幅都超過了30%。招商和諾安分別有5只和4只基金持有中文傳媒,成為近期行情的受益者。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即高端白酒在三季度依舊獲得更多機構的青睞。Wind統計數據顯示,貴州茅臺二季度有163只基金扎堆其中,三季度末該數字增加至186只。同樣屬高端白酒制造業的五糧液,則從之前的120只基金持有,上升至183只,持股比例也從9.65%上升至15.05%。
ST股受追捧
投資者一直期望自己能碰到“烏鴉變鳳凰”的股票,ST股及*sT股雖然高風險,但也伴隨著高收益,往往成為這類故事的多發地,同時也是牛股集中營。不過,在布滿“地雷”的sT股中,那些被眾多基金追捧的sT股,或許可以給投資者帶來一些投資建議。
三季度以來,在個股普跌的A股市場,部分ST股卻成為弱市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如ST國祥、*ST魯北。隨著上市公司三季度報和基金三季報的披露,基金三季度重倉的ST股浮出水面。統計顯示,三季度末,基金現身ST皇臺、ST魯北、ST天潤、ST德棉等20只ST股,其中持有ST張家界的基金數量最多,為8只;其次是*ST金馬,7只基金重倉持有該股。
3只個股中,ST張家界由于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的入駐而顯得格外耀眼。三季度末,ST張家界的前十大流通股東中,華夏系有王亞偉掌舵的兩只基金,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分別持有650萬股和300.81萬股,為公司的第一大和第八大流通股股東。不過,ST張家界并沒有成為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三季度末的十大重倉股。
整體來看,20只基金現身的ST股,三季度平均下跌2.45%,遠遠跑贏了上證指數。但具體來看,三季度僅有8只上漲,15只跑贏了上證指數,其中漲幅最高的為ST國祥(600340),漲幅高達71.62%。這也拉高了ST股在三季度的平均漲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