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體看,目前的經濟局面是主動采取緊縮政策調控造成的,局面可控、主動權在把握之中,只要政策不搖擺、不反復,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的預期目標實現不成問題。
國際金融危機的震蕩余波未消,先是美債危機及信用評級被下調,接著是歐債危機接踵而至,并呈現惡化態勢。世界經濟如此之糟,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期,IMF總裁稱:“全球經濟已進入危險的新階段”。與此同時,新興市場資產暴跌,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風險明顯加大,中國經濟如何獨善其身“軟著陸”?頗費思量。
早些時候,宏觀當局十分警惕單純靠擴張財政,去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不可持續性,產能過剩,重復建設及投資回報率低等問題,已采取了緊縮貨幣的政策。因為,當西方世界建立在全球化基礎上的需求泡沫一旦被危機擠破、塌縮,極端的投資率就會逐步演變成通貨膨脹,政府債務膨脹,銀行壞賬,實體經濟部門的利潤不斷被政府擠壓和含有泡沫的資本稀釋,而致使經濟內生動力枯竭,故不得不防。但問題還是一定程度地發生了。
從實際投資增長看,剔除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后,中國在1994~2002年與2003~2010年兩個時間段,實際投資增速相差了一倍。1994~2002年間實際投資平均增速為11.9%,而2003~2010年間實際投資平均增速為23%。目前的實際投資增速已經回落至18%,如果堅定既有的方向,抑制資金流向政府經濟活動,長期來看,實際投資增速應該平穩回落至1994~2002年的平均水平12%左右。如果投資價格指數也隨之回落至2%(目前是6%),那意味著目前25%的名義投資增速有可能還要下滑10個百分點左右至15%。換言之,目前緊縮尚未到位,銀根不能放松。2009年和2010年,中國新增人民幣貸款規模分別為9.6萬億元和7.9萬億元,2007年和2008年,這一數字分別不過3.6萬億元和4.9萬億元,而今年中央的貸款規模底線是7.5萬億元,相比之下,今年的信貸并不算緊縮。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9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46.28萬億元,同比增長18.5%,前3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6.30萬億元,同比少增2.36萬億元。市場上之所以感到錢少,是因為9.6萬億元的銀行信貸和10.7萬億元余額的政府債券,鋪的攤子太大了。要想把這么大的攤子繼續全額完成,每年都得以十幾萬億的信貸投入來接續。不緊縮、不降溫顯然是不行的。
執行“緊縮政策”的效果究竟如何?能夠實現“平穩降溫”、平穩的“軟著陸”嗎?9.7%、9.5%和9.1%,中國經濟在今年前3個季度,緩步走上了一條有別于以往超高速發展的軌道。目前,不少機構紛紛預測四季度GDP增速可能放緩到8%。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正在加速換擋。國家統計局目前發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測算,前3季度GDP總量達到32069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4%。其中,三季度GDP增速為9.1%,已是連續3個季度放緩。GDP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在于外需和投資。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中國出口增速為17.1%,較8月份增速回落了7.4個百分點。此外,固定資產投資進一步放緩,前3季同比增長24.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9%,較前8個月回落0.1個百分點,連續4個月出現回落,同比上半年回落0.7個百分點。由此可計算得知,前3季度“三駕馬車”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分別為4.5%、5%和-0.1%。2011年9月份,中國的CPI同比上漲了6.1%,已經從7月份最高點65%的高位大幅滑落。受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的影響,9月份PPI同比上漲65%,低于市場預期及7月7.3%的水平,預計四季度物價有望回落。綜合以上分析可知,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除了外需減弱影響外,主要是宏觀調控的結果,這對管理通脹預期,加快結構調整是有利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四季度,中國經濟的增速即使降到8%,實現“軟著陸”的目標也是可以實現的,“硬著陸”的風險基本已被規避。
然而,企業生產經營的環境同時在不斷惡化,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因素在進一步發展,這是必須警惕,并需著力克服的。由于貨幣政策持續緊縮,人力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人民幣升值等多重因素,使得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局面日趨嚴重,而且這種情況正在開始由沿海外向型經濟省份,向全國更多的地區蔓延。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發布的10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50.4%,環比回落0.8個百分點。仍處于50%之上的PMI預示,中國經濟在適度放緩增長,但不會“硬著陸”。今年下半年以來,制造業PMI中的新訂單指數回落較為明顯,平均回落2個百分點左右,10月份出現明顯下降,下降0.8個百分點,回落50.5%。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數、積壓訂單指數、進口指數這3項放在一起,顯現中國實體經濟所面臨的內外需增長風光不再。PMI中的產成品庫存指數,最近兩月也出現連續上升,最近4個月來首次上升到50%以上。兩指數走勢變化均顯示出國內需求增長勢頭不足。受此影響,10月生產指數與新訂單指數同步下降,下降04個百分點,回落到52.3%,處在相對較低水平,反映在需求增長相對不足情況下,工業生產很難保持單邊上揚。目前企業新建原材料庫存成本還很高,接下來去庫存的過程,利潤受需求因素的影響,還會進一步下滑,對應企業股票同樣會承受這樣一段壓力。但利潤拐點應該出現在下一個補庫存階段,這個時間點在2012年中期。2012年的第一季度,出現一個盈利的低谷是大概率事件。如何保持社會需求穩定增長,避免工業生產增速進一步回落,特別是警惕和避免經濟增長由主動調控放緩,轉變為被動大幅下滑,進而導致中國經濟進入長期下降通道,是對今后宏觀調控的巨大考驗與挑戰。
面對這一困難局面,市場上也存在著一種頗為流行的悲觀說法:4萬億元財政、10萬億元信貸后,政策面彈盡糧絕;明年平臺債、影子銀行、房地產和基礎設施泡沫、人民幣升值趨勢扭轉等矛盾可能集中爆發;外部經濟環境持續惡化,出口不振;中國因積極應對金融危機而導致危機。這種預期的主導,再加上外部市場環境震蕩配合,無組織無紀律、一盤散沙狀的內地股市潰不成軍。其實,關于明年,筆者以為相對應當是樂觀的。國內外多數機構判斷,中國明年經濟增長可能繼續保持在9%左右的預期增長水平,通脹則可能下行至4%以下,這是一個相當合乎意愿的狀況。政策層面當前不僅沒有彈盡糧絕,恰恰相反,經過一年的量化緊縮,貨幣操作已形成可觀的政策空間,具備相當強的彈性調整能力。財政持續大幅增收,可以繼續實施更有針對性的積極財政政策。平臺債的總體債務仍在可控范圍,中央財政實力雄厚,外匯儲備充足,可以在不破壞貨幣財政原則的前提下,通過轉換,用于應對違約個案,覆蓋可能出現的銀行損失。總體看,目前的經濟局面是主動采取緊縮政策調控造成的,局面可控、主動權在把握之中,只要政策不搖擺、不反復,中國經濟實現“軟著陸”的預期目標實現不成問題。
前不久舉行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了當前的經濟形勢,并部署了近期經濟工作。盡管這是一次常規的會議,但其中透露出的不少信息,值得財經界回味琢磨。尤其是在宏觀調控方面,會議明確了,從宏觀經濟的整體健康運行出發,既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也要“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從金融的角度看,保持貨幣信貸總量的合理增長以及優化融資結構,應當是方向。畢竟,過于強調控通脹,會犧牲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產生失業率較高的問題,在物價拐點顯現時,把握好貨幣政策的力度與節奏,相當重要。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當下的融資困難,不僅僅是因為銀根的收緊,更在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滯后。深化國有壟斷金融體制的改革,促進金融對中小企業的哺育,解除金融領域不必要的管制,承認和推動民間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金融成長,都應從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局出發,予以推動并加速改革。這就意味著,從宏觀經濟的總體形勢來看,未來一段時間里,貨幣政策應當基本保持穩定,同時相機抉擇“預調微調”。而宏觀政策可以發力的重點,是依靠財政政策調整,主要的是推動結構性減稅的加速與力度。目前,面對糾結復雜的經濟現實,貨幣政策缺少挖掘空間,但財稅政策卻可有作為,即通過結構性減稅,涵養稅源,減輕企業和居民稅負,促進企業投資和居民消費。這不僅關乎稅負的公平,也將大大增強微觀經濟活力,最終促進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與穩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