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正兒八經地練鋼筆字,是從1959年元旦以后開始的。
那時我還是師范學校一年級的學生。每逢元旦,同學之間都要互相贈送賀年卡。不管是自制的還是買來的,賀年卡上面的祝福語總是要自己寫的。
我送給別人的賀年卡上,祝福語全都一樣:祝你新年愉快,身體健康,不斷進步!
同學們都說我賀年卡上的字寫得還可以,比較工整,但都是“一顆一顆”的,沒有“體”!
這件事給我震動很大,我下決心好好練字,一定要寫出有“體”的鋼筆字來!
學哪種字體好呢?
我把楷書、隸書、草書這幾種字體比較了一下,發現它們各有各的特點,而且都很漂亮:楷體字字形規范、結構穩定、均勻柔美、雅觀大方;隸書字結體扁平、工整、精巧,輕重頓挫富有變化,藝術欣賞價值很高;草書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點畫飛動,上下之間筆畫痕跡往往牽連,顯得十分豪放。可惜都不適合我。
我就再看行書。行書是楷書的快寫,它不及楷書的工整,也沒有草書的奔放,但是,行書字筆勢流動、形態多變,我學起來比較容易上手。
行書當中,我最欣賞的是王羲之的字,于是便選擇了他的《蘭亭序》來學習。
要練鋼筆字,用的卻是毛筆字的字帖,在方法上肯定跟練毛筆字要有所不同。
因此,我首先是一遍遍地反復讀帖,從整體上認真揣摩《蘭亭序》“行云流水,瀟灑飄逸,疏密相間,布白巧妙”的風格。在此基礎上,我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深入體會王羲之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的特點。最后,我再仔細研究他講究變化,“異字異構,重字別構”所形成的美感。
就這樣練呀練,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我的鋼筆字終于改變了“一顆一顆”的狀況,無論是在信函里還是在文章中,也無論從全篇看還是單獨看,都順眼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