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行中庸之道的中國,洪晃的言辭往往顯得很“痞”,用好一點的形容詞,就是“率真”、“幽默”。有時候,拿別人和自己開涮的洪晃是比周立波有趣,比小沈陽高雅,又比郭德綱平添了不少時尚的。
劉索拉說:“她怎么沒去演喜劇?!……洪晃喜歡拿她的私生活當笑料。”但是一個轉折,原來她心里卻是一個細膩和重感情的人。“毅然拋棄或選擇一種感情方式或一個感情對象,毫不以社會意義為標準,比很多人要固執得多。”
她是一個聰明女人。“善良、強烈的好奇心、毫無競爭能力,興趣和脾氣都變化無常,幽默。”
家世
“作為一個經常被標為高干子弟的人,我對中國體制內的文化很生疏,甚至很幼稚。我一直不愿意承認政府在我們生活中的主導作用,我一直假設我是自由的。”
洪晃的外公章士釗曾是1918年南北和談的南方代表,1920年毛澤東找到章士釗尋求資助,章士釗當即以兩萬元巨款相贈,毛因此開展了湖南革命運動。1949年,他受中國共產黨之邀參加開國大典,出席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從此定居北京。建國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1961年,也就是洪晃出生那年,中國正處于“三年自然災害”,國窮民困。毛澤東用自己的稿費,以“還錢還利”為名,每年正月初二送兩千元給章士釗,以解其困,送滿10年。按照當時中國職工平均工資幾十塊的標準,這是一筆巨款。
章含之是章士釗的養女,1935年生于上海,22歲時與洪晃的生父洪君彥結婚。她曾就讀于北京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畢業后留校任教,因父親和毛澤東有著幾十年的朋友關系,28歲時成了毛澤東的英文老師,并于1971年由主席親自指派到外交部工作,他說:“中國需要女外交家,我看你就可以,能說能寫,還很有勇氣。”兩年后在主席的勸說下與洪君彥離婚,與當時的外交部長喬冠華第二次組建了家庭,開始了她此后的一系列政治生涯。當時喬冠華60歲,章含之38歲,洪晃12歲。
在70年代的外交界,“末代名媛”章含之成為名噪一時的中國外交界“五朵金花”之一。“我媽媽不是一個政治家,她一直是一個資產階級的大小姐。她對出人頭地感興趣,而在那個年代,出人頭地就是政治。沒有別的途徑。我媽媽對政治不熱衷,但是她喜歡政治權力給她帶來的感覺。”
洪晃的生父洪君彥是一名經濟學教授,在北京大學經濟系任教近40年,曾是北大美國問題研究中心副主任。1993年退休,現定居香港。洪君彥與洪晃的母親章含之相識于1949年北京的圣誕舞會,當時他還只是燕京大學的一名學生,而章含之只有14歲,兩人戀愛8年后成婚,4年后生下女兒洪晃。1966年,洪君彥受到“文革”沖擊。當時洪晃一家在北京史家胡同51號的住所,遭受的惟一一次抄家就是因洪君彥而起。1973年,他與章含之離婚。關于這段感情的變故與最終決裂,洪君彥在自己的文章中曾著文探究,對與章當年的離婚表達了不同的意見,香港《明報》曾發表他的文章《不堪回首——我和章含之離婚前后》,文中描繪了他在文革時期遭受的迫害,指出章在此后對自己并沒有任何關心和幫助,并曾與其他人交往。但在文章登到一半時在女兒洪晃的要求下撤稿。
至于洪晃的繼父喬冠華,人稱“喬老爺”,中共第十屆中央委員,1974年-1976年間任中國外交部部長,曾在中國外交界叱咤風云。
史家胡同51號
在章含之、洪君彥的回憶錄里,都有洪晃的童年照片,他們叫她“妞妞”。
北京市史家胡同51號是洪晃的出生地,那是一個三進院的四合院,洪晃的外公章士釗80歲生日那天,周恩來總理來探望他,特別指示送給他住的。院子門口的一棵海棠樹,是洪晃出生那天特別種的。
當時百姓的食物,花生之類都是限量的,而洪晃一家就在四合院里自己種,全家人一起種一起收,收的時候洪晃就蹲在地上剝,喜笑顏開的一家人。夏天院子里還有個“冰箱”,不是現在插電的,而是兩塊真的大冰坨,吃不掉的飯菜就放在里面。
在洪晃的記憶里,由于外公“民主人士”的身份,經常會有一些很“另類”的人到家里拜訪。讓她印象深的,有老上海的女明星、剛剛留學歸來的摩登女郎等等。她們在小院里換上時髦洋氣的衣裙,肆無忌憚地打扮,談笑唱歌。
1970年,洪晃的外婆去世了,9歲的她被送到北京外國語學院附屬學院寄宿。報到第一天,就因為她的褥子比其他同學厚,還帶了一個洗屁股的盆,被老師批評為“腐化”。她也因為這些被其他人當成異類,當時她開始覺得優越感是一種恥辱,越無產階級化越好,開始貶低物質,所以特別恨家里給的東西。反抗之舉不斷,例如當時星期六放假,中午回家,她會在學校多打一份熬白菜帶回去,不吃家里的飯,還把臉盆摔壞了,故意看上去破破爛爛的。
1973年5月,父親洪君彥帶她出去玩兒,告訴她父母離婚了。父女兩人一起坐公共汽車,332路換11路到燈市東口。臨別的時候洪君彥說不能再送她了,讓她自己回去,可是又不放心她一個人過馬路,就又和她一起過了馬路才走。回到家,章含之怕她心情不好,帶她去看雜技,結果她看著雜技團的表演,“忽然就哭了”。洪晃當時覺得離婚特別恐怖,害怕自己特殊,特別想當主流,和其他小朋友一樣。洪君彥告訴她,“應該走你自己的道路”。
“很快,媽媽就和喬老爺結婚了。”
自喬冠華退休后,史家胡同51號就沒有給過暖氣。1983年“喬老爺”去世后,房子就再沒有部門來維修了,從1985年開始,章含之就每年找人自己修。2008年1月,章含之去世,還沒過正月十五,外交部就開始來要房了。
洪晃是美國瓦瑟大學84屆畢業生,“瓦瑟大學坐落在紐約州北部,一片蕭條,除了快餐,連個像樣的餐館都沒有。而希臘船王的后代經常開著敞篷奔馳在鎮子附近飆車。我們學校40%的男生里面有一半是同性戀,瓦瑟大學是美國惟一一個沒有橄欖球隊的大學。”
那些前夫們
洪晃第一任丈夫Andrew是美國的一位工程師。1983年喬冠華去世,洪晃要回國參加追悼會,擔心自己回國后去不了美國,匆匆和Andrew結婚,那時她大學尚未畢業。從教堂回來的路上給章含之打電話,告訴她別擔心了,自己結婚了,馬上就能回去了。電話那邊的章含之惟有沉默。
1985年,洪晃回國后成為西德某金屬公司的首代,據說她的月薪高達7000美元,而當時中國大部分城市居民的平均月收入不過70元人民幣。
“大部分時間,我在甘維珍公司上班,陪老外見官員,當翻譯。不是像大家想像的文藝女青年很浪漫的生活。我其實是中國第一批白領,基本上在劉索拉等文化青年正轟轟烈烈地掀起中國二十世紀文化復興的時候,我在倒賣整船整船的氧化鋁。之后我遇到了陳凱歌。”
1989年,洪晃和陳凱歌在紐約市政廳登記結婚。陳凱歌分別與倪萍、陳紅傳出過緋聞。就在陳凱歌1993年因《霸王別姬》踏上紅地毯之前,“他看著我難受,我看著他也難受,既然這樣那就別在一塊兒過了。”
1993年,洪晃有了第三任丈夫法國人彭塞,法國駐中國使館的工作人員,也是洪晃在西方文化方面的啟蒙老師。但文化背景的不同讓她仍然重蹈第一次婚姻覆轍。
“我對藕斷絲連特別好奇,因為我每次都斷得毫無聯系。”“在感情上非常簡單,合得來就在一起,合不來就散。這方面我從來不勉強自己,也不勉強別人。”
目前洪晃和室內設計師楊小平生活在一起。她曾在博客上貼出男友為她做的面條。“他真的給了我一個特別完美的生活。這種融洽,我這一輩子頭一次享受,覺得特別難舍難分。”
“非婚姻狀態不是我倆有意的,是很多奇怪的事件決定的。我們不是一個開放的男女關系,還是很典型的一夫一妻制。在我這年齡、處境,一夜情的代價太大,所以,根本不往那里想。”
2006年洪晃領養了一個女孩平平。“她改變了我的生活方式。我越來越‘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