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第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被提到了新高度、新層面。今天的文化代表著明天的發展。文化不僅可以展示形象,提升環境,還可以形成創造力,吸引人才,推動財富的制造。新形勢下,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我國“十二五”期間著重發展的產業之一,那么如何通過有效的途徑和形式來鼓勵社會推動文化發展?會展產業中,博物館、陳列館、文化巡回展等一批有效而富有市場積極作用的形式正在摩拳擦掌,這不禁令記者聯想到“大會展”的概念,包容、豐富、高品質,文化盤活“大會展”的設想正在逐步走向現實。
記者在參加第六屆宋莊藝術節時,采訪到會的專家和學者,一致認為社會大環境的缺失造成了藝術只被少數人接受和喜愛,同樣造成文化市場虛假繁榮,浮躁無物的局面。以北京為例,各處聳立的文化劇院、博物館、劇場等,雖然不像專業展館一般熙熙攘攘,但也頗受市民歡迎;在南方才子之鄉蘇州,越來越多的文化活動、展覽開始走進蘇州國際博覽中心,不但取得了頗令商家滿意的市場效果,也繁榮了大眾的文化生活……這一切說明的是大會展的概念逐漸被業界認可,而文化元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其實從社會大環境分析,對于文化理念、活動的需求并沒有減少過,不管是古代悠久的歷史,還是現代社會先進的文明,需要有更多的人來認同、熟知甚至傳承。依托中國北京文化創意博覽會、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展會平臺,我國的文化產業迅速走向市場,繁榮發展。按照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除了展會平臺的建立之外,相應的展覽場館、博物館、紀念館等文化用展覽設施建設速度也需一并加強;開發更多適合我國國情的文化類題材展覽、活動、演出和會議,探討文化強國過程中的問題和難題;促使文化與旅游、展覽等各行各業有機融合,豐富文化市場主體,增添新鮮文化元素。
在剛剛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共有187位包括來自國際組織高層負責人、國家產業主管部門的權威人士和國內外業界知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到會演講。在全面解讀六中全會精神基礎上,圍繞構建文化與科技融合的產業創新體系、創新文化業態、整合產業資源、打造新型引領模式、挖掘城市文化生產力、區域合作與集群化差異發展之路、創新市場體系建設、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等產業發展問題,進行專業化、國際化研討交流。此外,文博會還加強了其中交易的環節,在文化產業產品交易、藝術品交易、文化創意聚集區建設和入駐、銀企合作等方面共簽署協議總額786.85億元人民幣,充分體現出文化產業的強大市場推動力。
另外,隨著各地文化產業園的建設逐漸增多,尤其在其中增添了會展產業園的項目,使得文化、會展兩者的結合更加便利、快捷。武漢國際博覽中心是這其中的典型,整體項目規劃不僅涵蓋了專業展館,還擁有海洋館、文化廣場等硬件設施,促進會展業發展的同時,也為豐富市民文化生活、促進武漢文化事業興起創造了先決條件。
會展市場的需求已經出現了變化,不再單純尋求產品交易、達成訂單。以出展為例,參展商不僅對即將達到展會充滿期待,同樣對舉辦城市的風俗文化、活動演出也是興趣盎然。北京市貿促會副會長儲祥銀曾經表示,北京設立打造世界城市的目標,首先要從文化上體現出國際性,特別是有外傷參加北京的展會時,這種通過展會了解城市甚至國家的辦法和做法已經成為會展業內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這要求北京發展大會展的概念,涵蓋了展覽、演出、節慶活動等。”
從會展業得概念解析,文化針對于節慶活動的成分較多,而且是一種補充和提升,當節慶活動加入文化元素之后,既豐富了內容和形式,也十足彰顯出活動本身的內涵和底蘊。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之根,也是一座城市的活力和靈魂,特別是會展城市。品質的提升有多方面,除了會展相關的專業硬件、軟件提升之外,多加進文化的“調料”,會展產業一定被打造成為“風味獨特”的大餐,也正是由于文化元素的介入,大會展概念將深入人心,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