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我們人類是嗜好群居的,再獨立,再個性,再玩世不恭,都需要伙伴和認同。人類對笑臉,熱情,友好,接納,都有著天才般的接收能力和識別能力,連幾個月大的嬰兒都懂得區別媽媽的臉色好壞,何況我們這些每日里閱人無數驍勇善戰的老兵老將呢!
一歲多,孩子剛會走路、剛學說話時,他們的世界是通暢的,他們對每個人都100分的友好和接納,他們和誰都很合群,而且很享受這種“被關注”,他們快樂而滿足!慢慢的,兩歲多,他們有了更大的脾氣,也有了些許的認知和判斷,尤其也開始接受主要來自父母的條框和規范,孩子們的秉性和性格逐漸建立!
基本過了三歲,孩子就有了自己的判斷和傾向。例如,有時他們活潑開朗,有時羞澀膽怯,有時收放自如,也有時手足無措,而這些日常情緒明顯地影響著他們的行動和舉止。
身邊的同齡孩子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有的健談而舒放,有的恬靜而敏感,有的敦厚而平和,也有的飛揚而跋扈!這種種不同,表明三歲的孩子對自己的感覺包括對他人的感覺都有了清晰的判斷,區別只是有些孩子善于表達,有些孩子不太懂得怎么去溝通。
成長中最重要的事情
記得在上海時,住在一個小區里,孩子們盡管都很小,但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小圈子。例如有幾個大些的男孩喜歡一起嬉笑打鬧,有幾個小女生喜歡一起滑滑梯,孩子們之間也有爭搶和摩擦,他們這種看似疏散的小團體,其實就是孩子們生命里最早的“群”和團隊。
我們一個原同事說,小孩子的成長最重要的不是他鋼琴考幾級或者奧數第幾名,重要的是他得學會愉快地與人相處,有健康的體魄和心靈,懂得正確表達自己,這樣的孩子不管將來學文還是學理,都差不到哪兒去。所以他說將來重點培養孩子的運動意識,而課外輔導就上一個班:演講與口才!
與這個思路清晰的爸爸相比,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被一些表象的東西牽著鼻子走,而忽略了根源上的努力和基本的修養!
大俠回顧自己成長的道路,其實也不太合群。例如我從小就木訥,我只和自己喜歡的人交往,對大多數同學都貌似不屑一顧,其實那是缺乏自信的最突出表現。后來都工作了,我還因為這種所謂的孤僻被領導找談話。不知者謂我心高氣傲,知我者懂得我是多么渴望被同一狼群接納或被同一江湖擁抱啊。
比較合群的孩子還有些共同特征,例如都比較懂禮貌,都有較強的表達能力,性格比較開朗活潑,能分享玩具或一起玩,有排隊和輪流意識,懂得照顧更小的孩子,還有些比較有主見,有領導意識,也能團結一群小朋友。合群是一股正方向力,也容易讓孩子得到認同感,伙伴感,成就感;不容易孤單,古怪,孤僻,或者郁郁寡歡。
不干涉孩子對“群”的選擇
想幫助孩子合群,就得讓孩子了解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方式。例如大家都不喜歡小霸王小皇帝或者飛揚跋扈的小公主,如果孩子有這些特征,父母應盡量幫孩子提前糾正。要讓孩子懂得:出了家門,就得遵循社會規則,就得和其他孩子好好相處。父母和孩子都要明白:驕縱自己的孩子做小霸王,不是好事,因為小霸王會碰到大霸王,大霸王會碰到大流氓,大流氓就會撞上警察和監獄!
原則上家長不干涉孩子對“群”的選擇,例如不能先入為主地通告:那個誰誰,不講禮貌,不要和他玩兒,或者誰誰,不肯分享玩具,我們離他遠點兒。要盡量讓孩子們自己去接觸,如果孩子也學了臟話或者自己指出某個孩子太霸道時,家長再介入,這樣比較能提綱挈領,對癥下藥。
有的孩子,家里來了小朋友,所有的玩具都不肯別人碰,這時除了大人的介入,更多的是讓孩子自己去處理。例如甜妞,她如果遇上這樣的小朋友就會轉身再去找其他玩具。當然孩子也會無助地哭,比較好的方法是家長及時轉移孩子注意力,化解矛盾。很快,小孩子就會有判斷,例如誰不肯分享玩具,或者誰老是推搡小朋友。童一比較善于觀察,他甚至能總結出1、2、3條來。
和哥哥相比,甜妞作為妹妹,天生的合群能力就比較顯著。兩歲前,如果不爭風吃醋的話,她幾乎喜歡每個孩子,這并不是說她沒有自己的判斷和選擇,從她和瑟琳娜兩情相悅互相成為對方的閨蜜來看,她對小朋友也有直覺的喜歡或排斥。
2010年9月,甜妞童心和哥哥童一一起跨入了幼兒園。甜妞和哥哥一樣,都是很快就有了自己的好朋友,盡管她那時還不滿三歲。而且她也很在意:我有幾個好朋友;對哥哥經常采用的“威脅”手段也會以“我不當你的朋友了'我不和你好了”來應對。
孩子如果不肯合群,父母可以好好和孩子談談,如果孩子是因為發怵,那就多培養他的勇敢和自信;如果孩子是因為內向,父母就盡量幫孩子一個一個地找朋友;如果是孩子自己討人嫌,那么就多提醒他,幫孩子糾正那些小毛病;如果孩子不知道該怎樣合群,父母就得具體分析,幫孩子找到突破口。
不合群,從孩子的性情培養方面來講,俺個人覺得是一種缺失。父母和孩子首先得從態度上重視它,然后慢慢嘗試改變。很多性格內向的孩子不肯合群,父母就要多花心力幫孩子慢慢打開心扉,建立自信體制,品嘗與人友好相處的甜蜜感和幸福感。
合群的培養還要注意不能矯枉過正,要讓孩子不卑微,不盲從,不唯唯諾諾,不能為了合群而合群。
搜集s黨名單
當孩子剛開始認知世界,尤其對與他人如何相處還懵懂無知時,很需要父母的及時指導和疏通。如果孩子求助時我們無動于衷,或者錯過這個熱切敏感期,下次孩子可能會選擇退縮和閉嘴,這對孩子健康性格的培養以及親子關系的融洽,都會有負面的影響。
孩子合群后,就會開始建立自己的小圈子,他會本能地選擇那些“互相喜歡”的人做好朋友或鐵哥們兒,這種互相喜歡沒有規律可循,但孩子卻能清晰地感知到“我喜歡誰,誰喜歡我,誰和我是互相喜歡”。
那天和Henrik的媽媽聊起來,她說她發現了有趣的現象:童一他們班級的小男生都是三個三個一小伙的,誰誰誰是一伙,然后提到Stefan、Darius和童一是一伙的,她們家的Henrik和誰誰是一伙。不得不說,她觀察和總結得超級準確!
其實孩子們之間的互相喜歡很容易識別,他們的老師也提到過,如果需要孩子們認真聽講,就得把這些小朋友分開,不然他們會一直交頭接耳或小動作不斷。
掌握了童一的s黨名單,媽媽要做的事情就是放學后促成這些s黨的互訪。德國的幼兒園,包括小學到高中,基本都是半天課,下午兩點后孩子基本就都回家了,長長的下午,就得由父母負責給孩子們找節目。
最先和童一走動的小朋友是Darius。這除了兩個小朋友很要好外,雙方的父母也要互相對上眼才行,哈哈!傳統的德國人比較內斂和保守,包括與人交往,都是慢熱型。但Darius的父母很親切,記得那時大俠連德語都還不會講,Darius的爸爸就用英語打招呼。后來兩家熟了,很多時候,一周有三個下午孩子們都在一起玩。
快樂的互訪
Toran是他的爸爸先提出來讓孩子互訪的,說Toran在家里張開閉口都會提到童一。他邀請童一去他們家玩兒,小男生爽快地去了,回來就問,什么時候請Toran到我們家來玩啊!
孩子們的互訪大原則是一來一往,現在孩子還小,童一來了小伙伴,媽媽總是得專心陪著,加上甜妞的吃醋,基本就是要不停地協調他們的關系。給他們找玩具,吃水果、點心,在花園里玩小心別摔了……等等。孩子到別人家,相信也一樣,人家的父母也擔著責任呢!
所以互訪基本每次都是兩小時左右,太長了父母的壓力比較大,太短了孩子不盡興。另外,俺的大原則是,別的孩子來我們家時間不限,甚至留吃晚飯都沒問題。但童一和妹妹去別人家,都是準時接送,不超過兩小時,當然,特別熟了就可以隨意些。
家里要時刻準備些糖果,餅干,冰激凌。孩子去別人家可以帶一包小零食,有孩子來家里,吃水果時分塊巧克力或小熊糖,小家伙們都會很開心。
童一和甜妞還超級大方,小朋友離開時倆人都爭先恐后地要送別人玩具,有時人家家長不讓拿,倆小人還不干,什么小汽車,小馬的,硬塞小朋友手里。
童一和三個男生互訪了段時間后,媽媽考慮可以幫他的圈子更大些,就問他是否愿意邀請Tom或者Keven?他們的父母都是大俠比較喜歡的(大俠也有自己的直覺,有些父母可以走動,有些父母最好不要去碰壁,本來這也不是任務,最好是以大家互相喜歡為前提),童一點頭說好后,媽媽就可以打電話約了。
孩子們熟悉后,像童一和Darius,每次都是他們倆自己打電話,自己說好時間,父母只是做為司機接送—下即可。但不太熟的,還是得媽媽出馬。
甜妞在“羨慕嫉妒恨”了哥哥的互訪數月后,終于也自己提要求了:“媽媽,我想去Luisa家,我想請Johanna到我們家!”好的,寶貝,等的就是你自己提要求。這周先約了Luisa,昨天又幫她約了Johanna。
在幫孩子約玩伴的過程中,大俠也有些小心得:其實德國人并不是看似的那么難打交道!平時接送孩子時碰到了,大家都會禮貌地互相打招呼。當你先拋出橄欖枝,邀請他的孩子來家里玩時,對方往往都表現得很驚喜,很樂意,都會根據情況告訴你他家孩子的安排,例如周三下午他要學游泳,其他時間都可以。
被歡迎的感覺很美好
上次參加幼兒園的活動義務為孩子們拍照后,他們的父母好像都認識俺這個中國媽媽了,包括其他班級孩子的父母,見了面,包括在超市或外面碰到,也都來和俺打招呼!童一好像也都認識這些孩子,每次他都告訴我那個孩子的名字以及是哪個班級的。
被歡迎的感覺很美好,嗯,我們都要爭當被歡迎的人哈!
孩子們互相家訪后,不管是孩子們還是家長們,關系都會更近些,所以說童一是俺們的外交部長,通過他,俺和其他父母也從原來的僅僅打個招呼,到大家坐下來喝杯咖啡聊聊。俺這個外國人,張大眼睛帶著耳朵,居然也知道了很多原來不知道的內容了,哈哈!
TIPS
怎樣讓孩子交更多好朋友
1、尊重別人,準時赴約;
2、認真傾聽,做個好聽眾;
3、帶著欣賞交朋友;
4、雙贏思維,多鼓勵別人;
5、不要習慣抱怨、指責別人;
6、學會交流,與人協作;
7、善待他人,寬容才是交友之道;
8、尊重別人的隱私;
9、用小禮物表達愛與感激;
10、稱贊別人的優點。
TIPS
家長怎樣使孩子開朗樂觀
1、別壓制童心,讓孩子從小就享受選擇權;
2、鼓勵孩子多交同齡的、開朗樂觀的朋友;
3、不背后議人,教孩子與伙伴融洽相處;
4、簡單生活,不追求。也不比較物質上的奢華;
5、讓孩子愛好廣泛,并樂在其中;
6、引導孩子,學會擺脫困境;
7、發現并指出孩子的長處,使其擁有自信;
8、營造快樂的家庭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