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家的小侄女已經快兩歲了,除了偶爾睡夢中的呢喃,從沒聽她口中蹦出過一個單字。這雖急壞了表姐跟姐夫,但老家兒一句“聰明的孩子學話晚”也讓他們釋懷很多。確實在常人看來,能說會道是門不可或缺的“手藝活兒”,但說話也是有個中學問的,說得好不如說得巧,從初生入學到步入社會,恰當得體的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都能讓人在很大程度上增強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不知道各位爸媽對相聲的愛好有多少?如果寶寶也喜歡,不妨帶他去試試相聲課程吧?學個半年八個月也罷,借著鍛煉口腦協調能力的同時,盡情享受—下這份源于民間的藝術瑰寶,也是件十分有益又有趣的事呢!
說、學、逗、唱——關于相聲
“相聲”一詞,古作“像生”,原指摹擬別人的言行,后發展或為“象聲”,又稱“隔壁象聲”,明朝即已盛行。后經清朝時期的發展直至民國初年,“象聲”逐漸從一個人摹擬口技發展或為單口笑話,名稱也就隨之轉變為“相聲”。
相聲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國各地。以起初的單口相聲逐步發展為多種類型——單口相聲、對口相聲、群口相聲,后經多年的演變,最終成為最受觀眾喜愛的對口相聲。相聲在形成過程中廣泛吸取口技、說書等藝術之長,寓莊于諧,以諷刺笑料引人發笑,以“說、學、逗、唱”為主要藝術手段。
張三祿是目前見于文字記載最早的相聲藝人。除此之外最被大眾詳知的莫過于侯寶林、馬三立、馬季,以及近些年來被眾人追捧的郭德綱等人。隨著年代的不同,每位相聲名家所意釋的風格及話題也不同,但大多取自于民俗民事。
通常對口相聲中,雨應相聲演員的角色是對立的,也就是我們常識的“捧哏”及“逗哏”。“哏”指滑稽、逗人發笑的話或表情。逗哏即逗出令人發笑的效果,代指為負責逗哏的演員。演出時配合“逗哏”敘述故事情節的演員為“捧哏”。而相聲中的笑料,被我們所熟悉的,學名叫“包袱”。
在其他國家,也有類似于相聲的曲藝形式。日本的“落語”,即是一種類似于我國單口相聲的傳統曲藝表演。其表演內容大多是老百姓間家常里短的故事,且不少段子部與中國淵源甚深。而在美國,令人熟知的“脫口秀”也是近似于我國相聲的表演,除了常在電視上看到的脫口秀節目,在美國也有為數頗多的“喜劇俱樂部”,不少民間明星以及大腕部十分熱衷于這樣的表演。
想去親驗一下的爸媽,可以帶寶寶去北京市少年宮看看,他們的地址在“北京市西城區景山后街11號”,景山公園的北面,小道消息說那兒有位專門培養小相聲演員的資深老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