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家名叫Storify的網站所帶來的服務,再次將自媒體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盡管自媒體的概念在2003年就已提出,但其真正走進普通人的視野卻是近幾年的事,乘著SNS的浪潮,“自媒體”這個詞語被越來越多的提及,而其也確實漸漸發揮出與傳統媒體相比不盡相同的作用。而最近,一家名叫Storify的網站所帶來的服務,再次將自媒體推到了風口浪尖之上。美國著名硅谷IT專欄作家丹.吉爾默給自己的專著《自媒體》起的副標題是“草根新聞,源于大眾,為了大眾”。
由記者伯特·赫爾曼等創辦的Storify在今年4月剛剛結束內側并開始公開測試,對外開放。Storify是一項信息篩選整合技術, 人們可以通過Storify網站,將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社交網站上的信息拼湊在一起,形成“信息流”,還可以加入信息或將結果嵌入到自己的網站上。在網站內測期間,來自《華盛頓郵報》、美國全國公共電臺、PBS和其他媒體的記者都在使用這項服務。
Storify的總部設在舊金山,它和Storyful、Tumblr和Color等網絡初創公司一樣,都是創造出一種方式讓記者和其他人可以從海量的網上內容中篩選出信息,并將最相關的內容發布出來,過濾出社交網站中的有用信息,投資者也認為這個市場很有發展前途。科斯拉創投已經向Storify投資了200萬美元。
實際上,在Storify出現以前,自媒體盡管大行其道,但幾種眾媒體都存在著較為致命的缺陷或問題,微博盡管被普遍認為是最早的自媒體形式,但其僅僅是由個人完成的,能夠達到傳統媒體內容水平的少之又少,最主要的是它并非讓所有人都參與了進來,僅僅淪為各領域專家文章發布的互聯網傳播平臺或是青春期少女的電子日記。Howe在維基百科上為眾包下了一個定義:眾包指的是一個公司或機構把過去由員工執行的工作任務,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給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眾網絡的做法。不難看出,自媒體就是眾包的一種,而根據眾包的定義,博客作為一種自媒體顯然是不合格的。
相較于博客來說,晚于其誕生10多年的Facebook與Twitter作為自媒體平臺更加合格一些,也更加符合Web2.0的特點。而自媒體近幾年的流行,其中Twitter至少要占了一半的功勞。但盡管使得眾人都參與了內容的制作,但像Facebook和Twitter一樣的自媒體同樣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就是提供的信息太過于冗余以及碎片化。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參與進來,伴隨著海量信息而來的,必然還有大量重復以及無用的信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本來就被大量信息搞得頭暈腦脹的受眾,面對未加篩選的信息時必然導致自媒體效率的降低。同樣的,微博客內容過于碎片化也早已被人們所認知,但因為微博客本身的性質所決定,這確是完全無法避免的,若想要140個字產生的信息不是碎片化也不現實。
而Storify得出現,也許是補齊自媒體最后一塊短板的關鍵。蓋爾·拉克曼利用Storify將地震期間廣大網友Twitter上的消息編輯整理,最后寫成了《Quakebook》一書,深刻的描寫了日本地震的狀況概述,憑借著所有普通用戶的力量,該書成為了描寫日本大地震最早的也是最全面的寫實書籍。
2006年年終,《時代周刊》年度人物評選封面上沒有擺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現了一個大大的“You”和一臺PC。想要表達出“你”就是互聯網上內容的所有使用者和創造者。今天,Storify、Storyful等應用的相繼出現,讓自媒體變得更加完善,屬于“你”的互聯網時代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