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何傳躍老師
王江云老師
本期話題:該如何讀書
何傳躍:英國人說,培養一代貴族,需要三代人讀書。去年看“世博”,正趕上2010年上海書展。那次書展的主題是“我愛讀書,我愛生活——與世博同行”。你對“愛讀書”與“愛生活”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理解的?作為中學生,你對讀書有怎樣的看法和體會呢?
劉海林:一個有品位的人,才能真正懂得生活,珍愛生活,而人的素養來源于知識,人的頭腦要靠讀書來充實。梁實秋先生在《讀書樂》一文中說:“讀書不是為了應付外界需求,不是為人,是為己,是為了充實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的生活充實而有意義。”翻開一部古書,猶如展開歷史的長卷,我們能夠觸摸歷史的脈搏,咀嚼人生的甘苦;閱讀一冊文學經典,如同走進風景勝地,詩情畫意呼之欲出。只有通過讀書,我們才能穿越時空,我們才能擁有無數的智慧。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僅有課本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學習語文必須在讀書上下工夫,用書籍來豐富自己,提升自己,這樣才能使我們更好地健康成長。
汪姍姍:“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讀書是人們獲取知識、增長見聞的重要途徑。以書為友,啟人心智,陶冶性情,可以使人進步,讓人生充實,因此,我們中學生應當多讀書。但在出版業高度發達的今天,出版商的功利行為對我們閱讀的影響不可小覷,出版物良莠不齊的現狀令人擔憂,我們應自覺抵制那些不健康的、不適合青少年閱讀的書籍,同時也需要老師對我們的閱讀給予正確引導。我建議同學們多讀下面的一些書籍:一是中外文學名著,它們是全世界共同的財富,多讀這類書籍可以豐富我們的情感,增強我們的理解力,提高我們的思想修養;二是科普讀物、科幻作品,這類書籍可以擴大我們的知識面,培養我們的想象力,激發我們愛科學的情趣;三是藝術欣賞、歷史知識讀物,這類書籍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提升我們的判斷能力和審美能力。
張凱:我主張多閱讀經典,讓閱讀經典成為習慣。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遺產,是取之不盡的知識寶庫,經典的魅力在于它的恒久性。中華民族的經典作品可以說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無論是天文地理人事,還是修身治國平天下,都蘊藏在這些書籍中。從經典中采擷無盡的寶藏,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獲取無盡的智慧和才能,不僅可以使我們的精神家園充盈,更能讓我們懂得做人的道理。我們應當多閱讀經典古文,現在世界各地興起的中國“國學熱”就證明了這一點。我們應當多誦讀經典詩詞,因為詩歌是浩瀚的中華文化的載體,是華夏民族文化之根。當然,作為一名高中生,遍覽中華經典是不現實的,我們可以結合現階段的學習,優中選優,精中選精。
劉穎:我主張多閱讀時文。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不斷地涌現出反映當今社會變遷的有益精神食糧。多閱讀這類優秀作品,我們才能感受時代的脈搏和社會的變遷,才有益于自身心智的發展、情趣的培養和意志的鍛煉。與社會發展同步,與時代旋律唱和,我們要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這就要求我們多閱讀時文。作為高中生,我們不能一味追逐形形色色的“暢銷書”或另類的“時尚讀物”,應當有眼光,有辨別能力。比如可以選擇獲“茅盾文學獎”的作品閱讀,也可以閱讀《經典美文》《時文選粹》《青年文摘》等高品位的刊物。
張秀娟:讀書的目的在于提升自我,所以無論讀哪一類的書籍,都應該選擇有價值、有品位的;讀書的方法多種多樣,無論以何種方式讀書,都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真正的讀書并非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鉆研文本,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要養成深入文本、深思感悟的習慣;讀書不能浮光掠影、走馬觀花,更不能熱衷于情節等,要養成摘錄、點評、寫小結的習慣;讀書不能只是看書的內容,應該將讀書和誦讀結合起來,比如文本中包含的作者的感情,抑揚頓挫的節奏等,可以通過朗讀清楚地顯現出來,借以加深體會,增進理解,要養成閱讀與誦讀相結合的習慣。
何傳躍:余秋雨說:“生命的質量需要鍛鑄,閱讀是鍛鑄的重要一環。”古往今來,有關讀書的格言警語不勝枚舉,有關讀書和闡述讀書方法的文章也頗為多見,讀書的好處毋庸贅言。作為高中生,要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但面對繁重的學業和高考的壓力,尤其是在“網絡文學”“幻游小說”充斥校園的當下,你們該去讀哪一類的書,應當做出明智的選擇。上述幾位同學談了自己對讀書的看法,我在這里再強調一點,就是讀書要克服隨意性、盲目性的做法,應當使讀書有質量。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品味語言,提升表達能力;通過分析謀篇,提升寫作水平;通過參悟思想,提升思維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開卷有益。沒有閱讀的人生是殘缺的人生,學會了讀書也就學會了閱讀人生,讓讀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參悟天地,增知致雅,修身養性,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