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鴉片戰爭后,古老的華夏民族鎖閉已久的國門被撞開。在飽經傷痛之后,“五四”的號角吹響了,國人滿懷希望地請進了“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學)”。人們皆以為“科學”一詞是“舶來品”,殊不知,“科學”一詞是地道的“國貨”。
“科學”一詞起源于中國古漢語,原意為“科舉之學”:“科”,是分類、條理、項目之意;“學”則有知識、學問之意。“科學”的英文為science,源于拉丁文,其本意是“知識”“學問”。“戊戌變法”的領軍人物康有為引進并使用了“科學”二字。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在翻譯《天演論》時,也用了“科學”一詞。此后,“科學”一詞便在中國廣泛運用。
“科技”一詞是“科學”和“技術”的結合體,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從泛著古銅光澤的地動儀,到微觀世界的納米技術;從奔馳在印加廣袤平原上的蒸汽火車,到亮相在現代科技展館的空氣動力汽車……人類社會的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
1.聚焦時事,關注熱點。
科技離不開生活,我們要緊扣時代的脈搏,關注科技與社會、科技與民生。通過電視、網絡、報刊、廣播等傳播途徑,在社會生活的每一個地方找到科技的身影,學會用科學的、辯證的思想來看待社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各領域的新生事物,感受科學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如通過上海世博會體會人類的生活離不開科技,科技讓生活更美好。在接觸、了解時事熱點的過程中,積累第一手科技資料,拓展科技知識的寬度和深度,為科技類的閱讀與寫作積累“活水”,開拓“源頭”。
2.廣泛閱讀,探究奧秘。
閱讀是我們獲取科技知識的重要途徑,博覽群書、瀏覽網頁,從大量的科技類資料中,深刻感受科技對社會、時代的推動作用。如在“科技史話”中,我們發現了“貴州小春蟲”化石表明地球動物世界的第一批“居民”可能降生在中國;在“科普動態”中,我們詫異于在遙遠的2.5億年前的南極居然溫暖如春、繁花似錦;在“科技人物”中,我們了解到“涉滄溟十余萬里”的鄭和率15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開辟了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在“科海拾貝”中,我們感受到大千世界的鬼斧神工,宇宙太空的浩瀚神秘;在“科學之謎”里,我們探索著生物斷層之謎,詭奇的史前巖畫。在“科技前沿”里,我們癡迷于音樂高保真復雜的格式,執著于神奇納米技術的創新。在“科技未來”中,我們憧憬著能在太空漫步,幻想超現實的生活圖景……
3.親近自然,走進科技。
在科學的世界里實踐學習,是掌握知識技能直接的積累方式。通過制作葉脈書簽,我們了解到植物纖維素的特性;通過觀察螞蟻洞穴,我們發現這個微型王國里的社會分工與人類社會有著驚人的相似;通過觀察天上的云彩,我們明白了古人總結天氣變化的諺語俗話;通過記錄燕來雁去的時間,我們發現自然界中候鳥遷徙的秘密……豐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總讓我們為之著迷。在神奇美麗的自然界里,在變幻莫測的科技中,我們在發現中獲取知識,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在親近自然、走進科技的同時,我們也可以積累到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4.加強練筆,注重實戰。
要寫出理念清晰、定位準確的科技類文章,光有生活和閱讀的積累還不夠。正如游泳一樣,只看別人游、聽教練講還不行,我們還要親自下水去練習,才能成為游泳高手。因此,我們必須注重寫作訓練。
寫作前搜尋素材、構思時篩選素材、加工中提煉素材、修改時完善素材,寫作過程的每一步,都是積累素材的有效途徑。通過寫作訓練,能有效地更新自己的科技素材庫。
另外,科學知識每一分鐘都在“刷新”,刻板、單一的訓練內容自然不能適應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針對一個“科技點”,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琢磨,運用逆向思維、發散思維、螺旋思維等創造性思維,尋求對科技知識深層次的領悟。在寫作中,同學們要通過對素材的再加工,培養自己對科學的興趣和探索真理的精神,感受科學啟示,更新科學觀念。
總之,科技王國里的神奇知識為我們打開了探索科學的大門,為我們的閱讀和寫作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讓我們沿著書鋪成的小徑,踏上追尋科技之光的大道,去了解未知的領域,去探求科學的奧秘。
■
【故事引入】
孫悟空是克隆技術的鼻祖
1995年7月,一只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在英國誕生,立刻在全世界引起巨大轟動。但是,對克隆最早的幻想卻出自中國。
《西游記》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寧”中,寫到了孫悟空拔自己的毫毛變做自己的故事。孫悟空覺得玉皇大帝封他的弼馬溫官職太小,一氣之下,回了花果山,自封為“齊天大圣”,從此,逍遙快活,好不自在。玉皇大帝惱孫悟空無禮,派遣托塔李天王捉拿他。孫悟空與天兵天將開戰,毫無懼色。哪吒三太子本領高強,孫悟空見三太子難纏,趁打得難分難解之際,拔下頸上一根毫毛,暗吹一口氣,變做自己,依舊與哪吒廝殺,他的真身卻是一縱,趕到哪吒的身后,掄起金箍棒將哪吒打傷。故事中的的孫悟空變幻出的另一個身形,應該是關于克隆最早的幻想。如此看來,神通廣大的孫悟空果然是克隆技術的鼻祖。
【生成過程】
1.追根溯源,深入了解。
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譯,起源于希臘文“Klone”,原指以幼苗或嫩枝插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現在,克隆已成為世界上最前沿的科技之一,特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個體組成的種群。克隆技術的產生,激起了世人極大的興趣,種種以克隆人為題材的影視、科幻作品應運而生。
2.提煉精髓,展開想象。
《西游記》將克隆的神奇圖景想象得出神入化,孫悟空有分身之術,在與妖怪的搏斗中,多次逢兇化吉,化險為夷。這就是我們今天克隆技術的雛形。如果孫悟空被再一次克隆,將會發生怎樣神奇的故事呢?我們可以以此為思維的發散點,展開想象,著力描繪孫悟空克隆自己的經歷以及他被克隆后的生活,這個想象空間將會無限擴大。
3.寄情于事,揭示真性。
單純的克隆素材,并不能表現出豐富深刻的主題。我們要在神妙的克隆故事中,弘揚真善美、批判假惡丑。在記敘文中,可假想孫悟空用克隆技術造福人類,幫助身處困境中的人們;在說明文中,可介紹孫悟空如何實現克隆及其克隆前后的性情、生活、命運變化等;在議論文中,可讓孫悟空幻化出幾個本相,去逐個發現社會中的丑陋現象,針砭時弊,弘揚正氣。
【打包入庫】
假如孫悟空被克隆……
□王晨星
孫悟空被克隆了!那就是我。
我原是大圣頸上的一根毫毛,在他與哪吒的一番惡戰后,大圣忘記了把我收去。于是,我決定到凡間走一遭,顯顯自己的本領,也長長自己的見識。
花香一瓣
月光下,清風搖曳著枝頭的樹葉,月光拉長了一個孤獨的身影,一位失明的老人茫然地坐在枯樹下,臉龐上刀刻般的皺紋見證了他走過的艱難歲月。微風拂過樹梢,一陣凄涼的嘆息聲從樹下飄向天空,升騰起一縷縷淡淡的憂傷。我駕著一片祥云,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飛上天庭,采來瑤池邊最芳香的沾滿仙露的花兒,送給這位風燭殘年的老人,并用仙露治愈了他的眼疾,讓他第一次睜開眼睛就看到了青山、綠水、芳草、鮮花……
書卷飄香
起伏的峰巒,偏僻的山區,一群衣衫破舊的孩子圍坐在長滿蒿草的田野旁。他們仰望蒼茫的天空,雙眸里透著強烈的渴望,他們就像久旱的幼苗,渴望得到知識甘霖的滋潤。我立刻大顯神通,念起咒語,剎那間,眼前變出如山般的書堆,看著孩子們們歡呼雀躍地手拉手跑著、跳著,貪婪地嗅著書墨香味,奮力攀登書山,盡情地領略知識的魅力——我開心地飛走了。
甘泉瓊漿
在茫茫大漠中,烈日無情地炙烤著大地。一位行人迷失了方向,他漫無目的地在沙漠里行走著。喝水,成了他最強烈的渴望。此刻,他多么盼望能有一杯水,讓他延續生命。這個鮮活的生命苦苦地在死亡線上掙扎著!我施展法術,立刻為他變出一口香甜清澈的水井,讓希望之水幫助他走出浩瀚的沙漠。
啊!無論是白雪皚皚的北極,還是苦難深重的非洲;無論是戰火紛飛的中東,還是恐怖彌漫的南亞。我真希望自己永遠是孫大圣,讓神通、法術和愛插上翅膀降降臨人間,造福世界!
點評:作者以克隆技術為思維的創新點,張開想象的雙翅,幻想“我”是被克隆出的另一個孫悟空,擁有神奇的法術和本領,帶著愛心飛遍世界,將真情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作者以播撒愛為線索貫串全篇,運用第一人稱的手法,將三個具有感染力的場景連綴成篇,感情真摯,將科技造福人類的真諦融入了生活,融入了情感,融入了主題。
■
1.閱讀下列故事,按要求作文。
1900年,著名的教授普朗克和兒子在自己的花園里散步。他神情沮喪,很遺憾地對兒子說:“孩子,十分遺憾,今天有個發現,它和牛頓的發現同樣重要。”他提出了量子力學假設及普朗克公式。他非常沮喪的原因是,這一發現破壞了他一直崇拜并虔誠地信奉為權威的牛頓的完美理論。他終于宣布取消自己的假設。人類本應因權威而受益,卻不料竟因權威而受害,由此使物理學理論停滯了幾十年。
25歲的愛因斯坦敢于沖破權威圣圈,大膽突破,贊同普朗克假設并向縱深引申,提出了光量子理論,奠定了量子力學的基礎。隨后他又銳意推翻了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空間理論,創立了震驚世界的相對論,一舉成名,成了一個更大的權威。
普朗克的固守和愛因斯坦的創新一定讓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請寫一段不少于400字的短文,談談自己閱讀這則故事的感受。
2.英國著名作家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記》中描繪了飛島國的種種荒謬的“科學”:從黃瓜里提取陽光,將糞便還原為食物,把冰煉成火藥,用豬耕地,蓋房屋從屋頂造起,軟化大理石想做出枕頭和針氈……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居然也有人熱衷于“偽科學”,吹噓“意念取物”,大談“遙感治病”,鼓吹“水變石油”,妄稱“豆治百病”等。何祚庥教授嚴肅地指出:“科學是真實的,她的尊嚴不容踐踏!”
請以“真”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自選角度立意,自擬題目,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