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吸煙史話》
作者:袁庭棟
出版社:山東畫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年5月
定價:13元
誰是最早吸煙的人呢?據考證,最早種煙草并開始吸煙的是印第安人。有個傳說:一個印第安部落里的公主死了,按照風俗,公主被拋到野外天葬。結果幾天以后,公主忽然回來了,活著回來了。部落里的人很驚詫,公主說,她是因為受了一種植物的辛辣氣味刺激蘇醒過來的。后來,部落里的人找到了這種植物,這就是煙草。因為它曾經救過公主,所以還有個名字叫“還魂草”。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同時,也發現了印第安人吸的煙,煙草從此走向世界。煙草先是傳到葡萄牙,種植以后,種子傳到了西班牙。而后,法國駐葡萄牙大使讓·尼古特將煙草帶回了巴黎。那時候,人們認為煙草有藥用價值,能治療潰瘍和呼吸道疾病。因為煙草是尼古特帶回來的,所以管煙草叫“尼古丁安那”,也就是“尼古丁草”。1828年,海德堡大學的兩位科學家分離出了煙草中所含的生物堿,為了紀念讓·尼古特,就將這種生物堿命名為“尼古丁”。
煙草傳入中國
煙草是什么時候傳入中國的,對于這點,古文獻上沒有準確記載,也沒人做過專門研究。第一位研究這個問題的人是著名的史學家吳晗先生,他認為,煙草傳入中國應該在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當時有三條線:第一條線是福建水手從菲律賓帶回了煙草的種子,在福建種植,然后傳到廣東,再傳到江浙;第二條線是從南洋傳到廣東;第三條線是從日本傳到朝鮮,由朝鮮傳入遼東。關于這個推斷還有個旁證,有兩套大家很熟悉的書,一套是《水滸傳》,成書于元末至明朝初年;一套是《金瓶梅詞話》,刊行于明朝萬歷年。這兩套書對當時的社會生活描寫極細致,但都沒有提到任何與吸煙有關的事。1980年,廣西某地明代窯址中出土了一些文物,其中有個瓷煙斗,而同時出土的文物上有“嘉靖”字樣,嘉靖在位時間是1522~1566年,這就把煙草傳入的時間提前了幾十年。
紀曉嵐的旱煙袋
清代有書記載:有位何先生,賽孟嘗君,身上有古人之風,喜歡結交有本事的人,因此很多人都登門拜訪他。某天,一個穿著破舊的人來到何家,說自己會用煙筒吹喇叭。何先生覺得很新鮮,就問:能不能吹來聽聽?這人就從身邊拿出一個竹子做的煙筒,三尺多長,上邊尖下邊粗,兩端鑲著紫銅。他先吸了一袋煙,然后把煙灰磕盡,對著煙嘴慢慢吹了起來。最初像黃鶯歌唱,之后像大雁鳴啼,然后仿佛鳳凰長嘯,之后又像牛在低吟,咿咿呀呀地,比樂工奏的樂曲還要好聽。但是換成別的筒,就出不來這樣的聲音了。
我們熟悉的電視劇里有一位抽旱煙袋的清朝官員——紀曉嵐紀大煙袋。紀曉嵐能在翰林院里抽煙,是皇上特批的,所以他曾經開玩笑地自詡為“欽賜翰林院吃煙”。清時有文記載:紀曉嵐煙袋的煙鍋絕大,可以盛三四兩煙,盛滿一次,從圓明園吸到家都吸不完。有一天,紀曉嵐不小心把自己的煙袋丟了,家人很著急,紀曉嵐倒不急,說沒事,回頭你們去東小市看看,肯定能找著。第二天,家人就去了東小市,果然,花了很低的價錢就把煙袋買了回來。為什么呢?因為紀曉嵐的煙袋別人拿了也沒辦法用,太大太長,京城獨一份。雖然紀曉嵐的煙袋現在已見不到實物,但是煙袋的拓片卻留了下來。從拓片看,這根煙袋的煙管很長,差不多有兩米,“粗藤制作,刻鏤精美,煙鍋不小,口徑約5厘米,每鍋能裝煙絲一二兩。”
卷煙的產生
卷煙是所有煙中出現最晚的。1832年,一支埃及軍隊在與土耳其軍隊打仗時,截獲了一支商隊,繳獲了很多煙草。可是,大家都沒帶煙斗,抽不了。怎么辦呢?就有一個士兵,把煙草切成煙絲,然后用包火藥和子彈的紙把煙絲卷起來抽。旁邊的士兵一看:喲,這也行,那就來吧。于是紛紛向這位士兵學習,自己卷煙抽。就這樣,世界上最早的卷煙在戰場上誕生了。
1843年,法國建立了一個煙廠,半機械化生產卷煙。37年后,美國的一位機械師發明了現代卷煙機,單機日產煙可達到12萬支。
煙戲
小時候常見人吐煙圈,一個個煙圈,圓圓的,濃濃的,從抽煙人嘴里吐出來,悠悠向前,有的飄出兩米以外才散去。還有人吐出一個個煙圈后,再吐出一根煙柱,自煙圈中間貫穿而過,甚好看。從那時到現在我都覺得,能吐煙圈的人很了不起。但看完這本書后我才知道,吐煙圈和做煙戲的人比起來,就太小兒科了。
古書中記載,有人給某官員推薦一個人,說這人很有本事,但這人在官員那里待了些日子,什么本事也沒露。忽然有一天,這人向官員辭行。官員為這人送行時,這人道:我有些小玩意想表演給大人看,您可以多叫些人來。官員于是叫了很多人來,然后問這人:你要表演什么呢?這人道:我擅長吸煙。眾人一聽都笑了。問這人:你能吸多少煙?這人道:多多益善。官員于是叫人拿來一斤煙,這人把煙吸完,一點煙都沒吐出來,大家覺得很奇怪,就問:你還能吸嗎?這人道:可以啊。于是官員又拿了些煙給他吸。吸完后他說道:大家請看。話音剛落,只見煙從他嘴里飄了出來,慢慢匯聚成各種樣子,有的像山水樓閣,有的像花木,有的像人,有的像動物,大家就像看海市蜃樓一樣,感覺很不可思議。
聽完這段記述,您是不是也覺得不可思議?但紀曉嵐卻說他兒子曾經親眼目睹過比這個還神奇的煙戲,他還把這個事記在了《閱微草堂筆記》里:有一次他去給人拜壽,席間有個人,抽完煙喝完茶后,張嘴吐出兩只仙鶴來,然后又吐出一個大煙圈,仙鶴在煙圈里往來飛舞。過了一會兒,這人的弟子來了,吐了一些亭臺樓閣出來,像畫一樣漂亮。類似的事,在《揚州畫舫錄》中也有記載。但本書作者認為,這很可能是夸大和渲染了的,不可盡信。
煙與放射性物質
“吸煙有害健康”的口號,是1924年美國《讀者文摘》雜志第一次提出的,在今天很流行,還被印在煙上,卻很少有人聽。但吸煙的壞處實在不小。最近很多人都擔心日本的核泄露,會讓放射性物質危害中國,但其實,我們日常吸的煙里就含有放射性元素。根據科學儀器測定,在點燃的卷煙中含有大量放射性有毒物質,主要是氡(東)和釙(坡)210。每天抽一包半煙的人,抽上一年,肺部所受的放射性劑量相當于300次X光透視的總量,厲害吧!據說肺癌的形成,有一半就是因為煙中放射性物質的侵害。所以,如果能戒煙,您還是戒了吧。
《皇朝的背影》
作者:(清)德齡公主王秀莉 譯
出版社:華文出版社
我們電腦的一些輸入法中,有些有“慈禧”這個詞組,有些則沒有,我不知道這是否代表了一種態度。據我的看法,中國人大部分對慈禧持否定態度。本書作者德齡,17歲時成了慈禧的首席御前女官,隨身服侍慈禧兩年。她在這本《皇朝的背影》中記述的慈禧,與我們一般人印象中威嚴、殘酷、工于心計的西太后有所不同。在作者眼里,慈禧愛查賬,很注重別人送給她的禮,既喜歡又恐懼紫禁城里的密室……這本書里的慈禧,更像是一個平常的女人,一個身體倍兒棒的老太太,一個愛打扮的老大媽,一個愛聊天的老婦人,一個喜歡把一切控制在自己手里的家族老奶奶。
《移民夢》
作者:賈保蘅
出版社:華夏出版社
作者有家傳,其祖父董秋芳先生是與魯迅同一時代的翻譯家,上世紀20年代時頗有建樹。可能因為遺傳了董先生的一些基因,所以盡管學的干的和文學沒啥關系,作者最終還是操起了文學創作的筆。操起筆的地點可不是中國,而是加拿大,因為她移民了。初看書時,以為她的創作是為了排遣孤獨,但看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先生評價本書的話“賈保蘅有著巴爾扎克式的野心,試圖繪制出一幅關于移民們的抱負、欲望、斗爭、愛情、猶疑、恐懼等的全景圖”之后,才明白不是那么簡單。大洋彼岸真的是天堂嗎?您不用萬里跋涉費錢費力去親身體驗,看完這本書就全明白了。
《出租車》
作者:[美]格雷厄姆·郝吉思王旭等 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很多人都坐出租車,卻不一定知道出租車的歷史和背后那些事。這本書講了從1907年出租車司機產生到2006年這百年間的出租車司機發展史。您會了解到,原來出租車這個行業的產生源自一場糾紛;出租司機里竟然臥虎藏龍;出租司機的一些行為原來是表演給乘客看的,等等。書中引用的資料有出租車司機口述,有故事、文學作品和電影,有報紙、雜志,還有政府文件,頗有趣。作者是紐約社會史研究方面的權威,在年輕時曾經開過五年出租車,對圍繞出租車司機的大事小情有絕對的切身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