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有了這碗涼面墊底,這個夏季便不覺得天熱心煩。
涼面是夏日里大眾美食的一道底線,守住它,這個夏季便不覺得寡淡;要是連這一口也沒吃上,這個夏天多少都會覺得缺了點什么,夏天的滋味仿佛也少了一截,口便不那么淡定了。
涼面,古稱冷淘,聽上去頗具形象感,就是把熱面過涼水,俗稱過水面。據說還與武則天有關,就因為她吃山西熱面燙了舌頭,于是研究出了涼面。據考證,最早做出“冷淘”的是蜀人(人家盛唐時就吃上涼面了,這也就難怪四川涼面能打入中國名小吃行列,成為全中國人都愛吃的涼面了),最早癡迷涼面的是杜甫,“君王納涼晚,此味亦時須”,一碗涼面他竟然都想給君王送去,可見愛吃得不行。
中國地廣人稠,但大部分地區都四季分明,于是夏季里各地人都有各自心頭的那一碗涼面。除了四川的“紅油涼面”、“雞絲涼面”,陜西的“狗肉涼面”,山東的“麻醬涼面”,廣東的“雞蛋涼面”,上海的“粗條涼面”,山西的“柳葉涼面”,天津的“打鹵涼面”,北京的“素什錦涼面”,蘭州的“清湯牛肉涼面”,湖北的“炸醬涼面”,等等等等,大概都能拼出一幅中國版圖了。
但這看似家家都吃、人人會做的涼面,做好吃了卻也并不簡單,且還頗費功夫。就拿四川涼面來說,首先是面條的處理。高手是不會吝水、吝火、吝時間的。煮時水要多、火要大,且八九分熟,斷生即可。面條煮好后,須立即撈出用冷開水過涼,再瀝干水分,抖開面條,加入少許熟油拌勻,然后是電風扇吹(估計古時就得雇人用扇子扇了),直至吹到面涼且表面沒了水分,用筷子拎起來如彎曲的鐵絲,蓬松、筋道。都說心急吃不了熱湯面,嘿嘿,心急同樣吃不到好涼面。調料、菜碼同樣不能茍且:辣椒油、香油、醬油、白砂糖、醋、大蔥、大蒜、花椒、味精一味都不能少,且要炒制;黃瓜切絲、豆芽、青豆焯熟,規矩地碼上,面好、味正、賣相好,這碗涼面才算大功告成。即便達不到“碧鮮俱照箸”、“芳香敵蘭蓀”,“經齒冷于雪”則是必須的。
精致的人家涼面都不會是大碗盛的,小碗,一碗一碗做,一碗一碗吃。有朋友曾專跟四川名廚學做涼面,卻始終藏而不露,便有朋友中的好吃者專門搞了次涼面聚會,請他來專展廚藝。師父所教,此君只會小碗一碗一碗地做,吃者不停,做者不斷,一直做到手軟,直到幾位吃貨腮幫子發木。回首一望,全體大吃一驚:四個人干掉了8斤面條!至此印象深刻,久為話題,且從此涼面非此君所做不吃。
涼面不僅讓人在夏天有了一種簡而不單的享受,也為廚藝達人提供了花樣翻新的平實舞臺。即便天天涼面,也可日日不同。任何事情做到極致都能成為藝術。
凡吃面條的國家都有涼面,朝鮮冷面已幾被我們接納為涼面的保留曲目了,少見的是意大利的涼面,除卻原料不同,做法與我們的大致相當。看來面條的確稱得上是國際食物,世界大同首先在面條上實現了。
天熱心煩,多少人有了這碗涼面墊底,把夏天過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