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商業利益是今天的“活”,核心科技是明天的“命”,為了“活命”,中國家電必須走上科技創新之路,如果說做大是我們的第一代,那么,科技的強大就是中國家電業的新生代。
1、產量競爭階段
市場處于嚴重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狀態,消費者翹首以待希望最早享受到家電這一“奢侈品”。那時候行業競爭的關鍵是要拿到政府的生產許可批文、拿到政府撥款或貸款引進國外生產線,然后開足馬力生產,制造企業的利潤、中間商利潤,甚至能拿到供貨批條的掮客的“批條利潤”自然就滾滾而來。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彩電市場由外資把持,日本松下等品牌占中國80%以上的市場份額。1983年,牡丹從日本引進了技術領先的生產線并取得了50%以上的驚人市場占有率。但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長虹、TCL、康佳等新興彩電廠家的輪番價格戰把牡丹逼出了市場。
80年代中期-80年代末期
2、質量競爭階段
市場由供不應求逐步走向供過于求狀態,消費者逐步擁有了選擇品牌的機會,而選擇的主要標準就是質量,質量好,銷量就大、利潤也大,企業規模也就可以繼續擴大。而品牌作為識別質量的標志,其價值開始顯示出來。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廣東、山東等地涌現出了大量的家電制造企業,同時,一批合資企業紛紛成立,如1994年小天鵝公司與德國博世-西門子家電集團合資建立博西威家電有限公司等。到1994年年底,有20多家企業與國外家電生產企業合資。到1995年僅注冊的空調品牌就達到了400多個。1994年前,春蘭已成為世界空調七強之一,但隨后春蘭將觸角延伸到冰箱、摩托車、卡車、高能電池甚至汽車,從而拉開了中國家電行業“造車”的序幕。在經歷短暫輝煌后,春蘭空調也一蹶不振。
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
3、營銷競爭階段
市場已經逐步處于嚴重供過于求的買方市場狀態,消費者成了廠商心中的“上帝”,家電也由“奢侈品”轉變成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市場逐步細分。
因為各品牌產品本質差異不大,品牌和銷售渠道即營銷的價值凸顯出來,誰重視營銷、誰有一個重視營銷又懂營銷的一把手、誰擁有一支會做品牌和銷售渠道的營銷隊伍,誰就能贏得競爭優勢。而此時的服務雖然喊得很響,其實也只是企業的一個營銷工具而已。
1996年,長虹發起彩電有史以來最大幅度的價格戰,直降30%,長虹由此一躍成為中國“彩電大王”。但隨后康佳、TCL等企業跟進,長虹漸被超越。1996年在香港上市的科龍,本來很有希望成為中國家電業巨頭。但由于產權改制失敗,科龍高層多次震蕩,最后被海信收購。而在洗衣機行業名噪一時的小天鵝、在冰箱行業小有名氣的容聲也最終被美的收購。
9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
4、管理競爭階段
市場將由嚴重供過于求走向相對供求平衡(大量品牌消亡,可能只留下2~3個綜合性家電企業和20~30個專業品類制造企業),消費者不但擁有完全的品牌選擇權利,而且具備比較理性的識別能力,市場也相對更加細分,而競爭的要素也上升為戰略管理、全面管理階段。
如果你選擇了某種競爭戰略,你就必須把這一戰略落實到位。比如你選擇了差異化競爭戰略,你就必須在你的產品、品牌和渠道上與競爭品牌產生市場公認的差異;如果選擇了成本領先的全方位競爭戰略,你就必須有具體的措施降低成本,使自己的成本真正領先于對手。
進入21世紀后,家電品牌消亡的速度開始加快。國家信息中心的統計顯示,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有競爭力的彩電品牌有50多個,但現在已經減少到10個左右;空調從110個減少到現在的8個;冰箱從75個減少到10個;洗衣機從80個減少到了7個。這中間雖然還有一些品牌在勉強維持生計,但是大部分缺乏競爭力的品牌已經實際死亡。
2000年-2006年左右
5、核心技術競爭階段
家電升級,先抓核心技術創新,此時企業間的競爭已上升到核心技術競爭階段。通過核心技術的掌握和創新,使產品保持在行業中的領先地位,這是掌握產品“定價權”的關鍵。不管原材料價格、勞動力成本怎么上漲,都可以通過技術研發來消化,實際上就是通過人的復雜勞動來解決資源價值的增值問題。
像空調的等離子除菌、光觸媒,電視的六基色、洗衣機的殺菌消毒、冰箱的光合保鮮等等概念,這些只是在產品的周邊和表層進行一些功能概念的創新,均是沒有核心技術。
2007年至今
掌握核心技術者,可以左右行業的發展,但要具備兩大條件:一是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認同,諸如電視機上的3D、LED取得了科技上的突破;二是獲得市場的認同,讓行業和用戶產生技術的依賴性,實現叫好又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