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世人以為是一種修煉,一種功夫,一種人生美的追求。北京社科院王玲認為“飲茶亦有道,是指飲茶過程中貫徹的一種精神,茶為載體表達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
一、前言
四年前,本人曾在中國農業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茶文化叢書》中出了一本《茶館與茶藝》的專著。(ISBN978-7-109-11370-1)其中第六章論述了我對中國茶道與茶藝的認識。今天,在這個論壇上,將在已有論述基礎上,略加延伸,就茶道及其與人之間養生的關系,作一拋磚引玉之闡述,以求教同行先進。
二、“道”與“茶道”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用以說明世界本體、規律及原理。“道”,作為名詞,視為方向、道路,為一個人或團體運行之所遵循,如行為規范、處事方法、運行程序,運動規律均可稱為“道”。簡而言之,在中國,各學派把自認為最應崇奉、遵循的理想模式稱之為“道”。所以,技術、方法、藝能可稱為“道”;思想體系、學說理論也可稱為“道”。
而“茶道”一詞,首見于唐封演著《封氏聞見錄》和陸羽至交詩僧皎然《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越人遺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 ……
再飲清我神, ……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詩僧故去已近一千三百年,但“茶道”為何久盛不衰?因為“茶道”不僅是一種方法或藝能,還被世人以為是一種修煉,一種功夫,一種人生美的追求。北京社科院王玲認為“飲茶亦有道,是指飲茶過程中貫徹的一種精神。以茶為載體表達人與自然,人與人的思想情感和理想追求。”
我個人以為,基于儒家的治世理想,依于佛家的淡泊情懷,洋溢道家的浪漫色彩,并以茶為載體,在整個行茶中倡導:清和、儉約、廉潔、求真、至善、唯美的人文精神,這就是中國茶道。 茶道既是一種生活方式,也是一種高雅禮儀和養生需求。
日本茶道源于中國,但明景泰(代宗1449~1457)年間,由日僧村田珠光(1422~1502)在日推行“點茶法” 而奠定日本茶道基礎,后來他的門人宗陳、宗悟、紹鷗以及紹鷗弟子千宗易(利休)等人將其繼承和創新,形成日本式的茶禮儀和國粹。而“和敬清寂”的“茶道四規”也并非千利休首創。據日本學者西部文凈在《禪與茶》中之考證:有名的日本“茶道四規”,源自宋代僧人劉元甫在湖北黃梅五祖山開設的茶禪道場。劉元甫乃中國禪宗楊歧派二祖白云守端的弟子,與黃梅五祖山法演為同門,他以成都著名的大慈寺“茶禮”為基礎,在五祖山開設以“松濤庵”命名的茶禪道場,并確立了“和靜清寂”的茶道宗旨,以此制訂了《茶堂清規》。其中的“茶道規章”和“四諦義章”為后世抄錄為《茶道經》。這一中國佛門典藉,被日本南浦紹明帶回日本,在寺廟中廣泛傳布。到了千利休(1523~1591)手中,他將“靜”改為“敬”,成為日本“茶道四規”,完整地被保留和傳承下來,并得到弘揚光大。
三、“茶道”何以養生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這段文前綴見了東漢《神農本草經》。雖然至今人們對神農是否有其人仍存懷疑,但對神農所代表的三苗九黎等發明農耕文化的部落是無容置疑的。他們不僅在長江上游開啟了刀耕火種的農業文明,并且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且被茶圣陸羽和歷代中醫藥學家所肯定。在幾千年的漫長歲月中,隨著我國傳統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茶的保健養生作用再次獲得重視。
應當說,在煮水,烹茶和品飲的整個過程中,人們從其中得到的不僅有茶所賦予人們清熱、止渴、提神、益思的生理作用;其調節人體代謝功能,增強免疫能力,預防多種疾病和振奮人的精神,尤其在預防心血管疾病和防癌抗癌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晚唐詩人劉貞亮著名的《飲茶十德》以及陳藏器的《本草拾遺》均贊茶之養生功效“諸藥為各病之藥,茶為萬病之藥。”顯然這不僅是指茶可包醫百病,而且是指其強身壯體,清除毒素,增強人體免疫之功能。
現代茶的養生學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1.利用現代分析技術對茶葉中以茶多酚、茶多糖、茶氨酸為中心的多種成分的定性和定量。已知茶中500余種成分存在,并大多有益于人體健康的事實。
2.利用動物和臨床試驗,驗證了茶及其提取物的主要保健功能和抗腫瘤抗突變作用;抗衰老及美容作用;抗疲勞抗輻射及消除重金屬毒害作用;對有害微生物抑制作用;人體代謝及免疫調節作用等。
3.在中醫藥及預防醫學領域發明了以茶為原料數以千計的方劑和保健配方;并在湯劑基礎上發展了膏、丹、丸、散、沖劑、含漱、熏蒸、滴入、擦涂、外敷等保健品。并向茶餐、茶食品、茶日用護膚、堅齒、美容用品方向延伸。
4.茶作為保健飲料迅速向世界擴散普及。中國茶被科學史專家李約瑟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十六世紀開始,茶傳入歐洲、美洲和世界各地,今天全世界70億人口中,經常飲茶者達到50億,在英倫三島,茶首先被定為“國飲”,每人年飲茶兩公斤以上;在美國,茶與美國獨立緊密相關,政黨也以命為“Tea”為榮,甚至美國食品與衛生部把“綠茶”作為國民健康食品首選。20世紀初該國藥學家J.masenar就在<藥>期刊上載文稱:“茶有恢復元氣之效果,兒茶素有減少細胞組織損耗之性質。茶無不良后果,茶之作用猶如整理一紊亂之房屋,使之有秩序!”
5.飲茶頻率及量的多少與養生關系密切。我國著名茶學專家張天福以百歲高齡而梅開二度的事實告訴我們,飲茶必須有量的保證,他的飲茶量每日100杯以上(2000~3000ml)。美國Peters及其團隊對飲茶流行病學進行研究,經對806名男子調控其兒茶素飲用量,發現飲茶量與缺血性心臟病呈高度負相關,而每天多飲3杯茶可使心肌梗死發病率降低11%。日本靜岡藥科大學富田勛教授對日本靜岡縣75個村鎮胃癌發生率調查發現,經常飲茶的金谷町川根町產茶區比伊豆半島(漁港及觀光地)胃癌發生率減少65%以上。
如何以茶養生
據不完全統計,在我國清代以前,記載茶葉的500余種歷史古籍中,從不同角度介紹茶葉養生功效的著作近90余種,如陸羽《茶經》稱:“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痛、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李時珍《本草綱目》更為明白地說:“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也。”
參考文獻
1.劉勤晉主編.《茶文化學》.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2.劉勤晉著.《茶館與茶藝》.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3.陳椽.《茶藥學》.上海展望出版社(1998).
4.(唐)陸羽撰。沈冬梅校注《茶經校注》.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
5.朱永興,王岳飛編著。《茶醫藥研究》.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