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收獲中成長,在成長中收獲,有關武夷山的那些茶旅片段,從此被定格成我人生的珍藏,交織成生活的一幅幅篇章,而篇章多了便成書,待白發蒼蒼時慢慢品味追憶。
[ 前奏 ]
憶當年
過了二十多年安逸的生活,總向往著走出自己的圍城。總覺得城內的空間有限美好,城外的世界無限燦爛。近些年東奔西走,細細數來倒也去了不少茶山(茶區)以及茶葉嗜好地:杭州龍井村和梅家塢、湖州長興、南京、黃山、安溪、潮州鳳凰山、武夷山、廈門、廣州、昆明、北京等。茶葉無數,各有千秋,色香味形,銘記于心。這當中,兩年前的武夷山之行至今仍讓我念念不忘,于是最近又啟程前往,故地重游,帶著些許熟悉和期待……武夷山是我的福地,這個說法是在我返滬1個月之后在星座解析中看到的,也確實得到了部分驗證。
坐著晚上的火車,不安靜,鼾聲此起彼伏,交相輝映。不知何時入眠,我一覺醒來,已接近目的地,感覺渾身疲憊。跟當年開車前往的一路風景相比,人、時、物、事都發生了變化,可喜的是多了很多同行者,詩人雪漪還特地從北京飛來,我們一路天南海北、陽春白雪地聊,不亦樂乎。
還是有些想念那條被我們譽為“心中最美的高速”,不知她是否依舊?
[ 副歌 ]
尋文化
產茶之地往往人杰地靈,千百年來建陽文人墨客輩出,留下了不少華麗詞章和人文古跡。
代表人物—朱熹
朱熹集理學家、哲學家、科學家、書法家于一身,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現代人對其卻沒有如孔子般推崇。他的安息地位于建陽黃坑后塘村大林谷,當地人將他的墓冢重新修葺,全部由光滑磨圓了的大鵝卵石堆砌,高低錯落、質樸無華,低調得很雅致,沿襲了朱子“君子固窮”的好風范,有種回歸的寧靜感。朱熹和夫人劉氏合葬于此,不知是后人所為還是其本意如此: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人不在了,心卻依舊,我有些感動,就獻上山邊的野花,聊表敬意。
代表古跡—建窯遺址
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我們找到了建窯遺址,建窯以燒黑釉瓷聞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烏泥色,釉面多條狀結晶紋,細如兔毛,稱“兔毫盞”,也有燒成“鷓鴣斑”和“銀星斑”的,別致美觀。該窯始于晚唐,盛于宋,而衰于元,主要是燒制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等。
在山坡上裸露著一個個廢棄的古窯坑,爬上山坡后,只見碎片混著泥土暴曬于腳邊,無物遮擋、無人監管,這些宋朝的“古董”像石頭般不被重視。現此燒制技藝已失傳,而臺灣一帶有很多仿制品在市面上售賣,古代皇家式的高貴及精細索然不見。作為中國偉大文明的象征之一,真希望建窯可以恢復及更加發揚光大。
[ 高潮 ]
探茶香
一望無際的綠、一望無際的藍,這是我對武夷山的第一感覺。綠的是地,藍的是天,天地合一,不分彼此。藍得透徹空靈,綠得蒼翠欲滴,兩種色彩映入眼簾,直入心底,深深吸上一口空氣,清新怡人,還是當年那個味。
中午時分,烈日當頭,我們來到茶園體驗采茶,不到幾分鐘就汗流浹背,沒過多久汗又被吸干,渾身處于烘烤狀態,悶熱難受。而在這個季節采茶工們天天如此,因為今天不采,明天茶葉就老了,做出的茶品質就會下降,可謂是爭分奪秒。“204”茶種香氣優雅、略帶奶香,通常加工后稱作“金觀音”。為保證香氣,采摘時必定是一芽兩葉,真是技術活!我們一行八人本想幫著采摘增加些采茶工的收入,可一圈下來有些慚愧,幾斤鮮葉僅僅幾元錢,采摘費遠遠沒有我想象中多,一天下來能掙100多元的工人確實不易,是真正的辛苦錢。
當日采摘的茶葉必須當日加工,需要經過曬青、殺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因此就只能通宵達旦地做茶了。喝到剛剛制成的新茶你會有種莫名的感動,茶香怡然,令人聯想、令人陶醉、令人動容、令人感懷。
三天的行程排得滿滿當當,不分白天和夜晚,我們談論著已發生的事件,仿佛時光已過去久遠,可以記憶的太多太多。不得不提一下《印象大紅袍》,因為精彩二字已不足以形容它,應該說過癮,而且非常過癮!張藝謀將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宏大的氣場濃縮到了一個360度旋轉的舞臺上,燈光及現代技術都應用得淋漓盡致,使得遠處的大王峰、玉女峰和亭臺樓榭都被吸納進來做了背景,顯得蕩氣回腸。茶葉傳說、愛情故事、制茶工藝在短短90分鐘內利用詼諧、時尚的語態表達得惟妙惟肖,令人印象深刻。再欣賞其大膽的用色,中國紅、紫、綠、藍、黃,各種飽和度極高的色彩搭配交織出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畫面,直令人驚呼: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絢麗多彩;中國茶葉神秘莫測、變化無窮!
[ 尾聲 ]
享回甘
每一次出行都有收獲,在這一程,我收獲了經驗,收獲了快樂,收獲了友情。我在收獲中成長,在成長中收獲,有關武夷山的那些茶旅片段,從此被定格成我人生的珍藏,交織成生活的一幅幅篇章,而篇章多了便成書,待白發蒼蒼時慢慢品味追憶。
就這樣,沖泡時光,怡享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