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服,屬于制服一類,現在的學校為了彰顯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和本校特色,往往把校服設計得青春、運動、簡潔,而且一眼望去,學生們整齊劃一,便于識別和管理。可在上世紀40年代,老成都中學生們的校服及穿著規矩,就是另外一碼事了。
民國開始規定穿校服
辛亥革命以前的中國,無論是大、中、小學,不管是官辦還是私立,都沒有讓學生穿統一服裝的規矩,只是要求上學的時候穿得干凈體面一點,一則是表示對老師的尊敬,二是免得被人家笑話家境不好。直到民國時期,政府頒布章程,要求各個中等學校統一制服,男生多以中山裝和長褂為主,女生則為四季裙裝,要求:“寒季要準備黑色和藍色兩套上衣,暑季要準備白色或灰色上衣,裙子一律為黑色。”并且,這些衣服全部由學生家庭自己縫制。同時還規定,女學生進戲院看戲和去酒樓吃飯時,一律不準穿著校服;穿裙子時也不準坐轎子,以免“走光”。
如果你覺得當年的規矩看起來很時尚,那就錯了。要知道,雖然已經推翻了滿清統治,但是幾千年傳統封建思想依然影響著中國女性的著裝。雖說當時的女生可以穿裙裝,但規定裙子的長度必須在膝蓋以下兩寸,剩下的露腿部分還必須穿上長及膝蓋的襪子。至于上衣,也規定了袖子要長及肘關節下兩寸,衣服不準收腰,下擺不準扎在裙子里,必須露在外面把屁股包住,才算符合標準。可以說當時的女生服裝還是受到了以往“寬大、平直,裙、袍、褲長及足”的保守思想禁錮,女性在外人面前是絕對不能露出除臉、手以外的其他肌膚的。至于說要區分學校,那就要看胸前佩戴的校徽了。
到了上世紀20年代后期,隨著外國童子軍這個新鮮事物進入中國,不少地方的中小學開始把童子軍軍裝當成校服來穿。童子軍的服裝樣式很好看,都是“短打外扎”,即短褲短袖,上衣扎在短褲的皮帶里。可是,小學生穿著還算可愛,但隨著中學女學生的生長發育,這樣款式的衣服在當時人們看起來就過于暴露了,無論是學生、家長、校方,還是社會輿論,非議都逐漸多了起來,覺得這樣暴露女性身體曲線影響社會觀瞻,也不利于男女合校里男生的學習。于是,就只有再次進行服裝改革。
抗戰時期女生改穿旗袍
抗戰爆發后的1938年7月,國民政府當局以“厲行節約救國”的理由,加強了對20年代后期出現的“奇裝異服”現象的整治。當時的成都,電影院里不斷放映著教育宣傳幻燈片,“請不要燙發,不要著袖短至腋與儼同無袖之長衫,不要于長衫外緣肩被以彩色羅綺如披風,不要于發際或頭頂故加奪目裝飾如絨球綾辮等,不要赤腳穿鞋,不要著非中非西之奇異短服,不要著過短搖褲裸露上腿”……
在如此的社會輿論下,政府的教育部門也出臺了關于修改中等學校校服的規定,要求初中男女生一律著童子軍服;高中男生著麻灰色或青色中山裝;高中女生一律著藍色中山短旗袍。同時,要求初中男生不準蓄發,一律刮成“僧式光頭”;初中高中女生一律剪成齊耳根短發,不準燙卷發,否則一律不準報到上學。
上面提到的“藍色中山短旗袍”中所謂的“短”,有兩種含義,其一是旗袍的長度比以往規定的“膝下兩寸”稍微短了點,但一定不準露出膝蓋,這主要是考慮到學生體育課出操時少不了要運動的特點;另一種“短”,是指衣袖的長度變短了一些,在夏季南方暑熱時,女生旗袍的衣袖可以短至肘關節下一寸。
此外,還有一點改進就是旗袍的衣領。清代中國婦女旗袍的衣領很高,幾乎抵攏下巴,完全把脖子包裹住,想轉頭往下或左右看一眼都困難,更不要說上課時看書寫字了。辛亥革命后,提倡婦女解放,孫中山夫人帶頭穿起了降低衣領的旗袍,于是人們就把這種低衣領的旗袍叫做“中山旗袍”。
不僅是女生的穿著有規定,政府對于學校女教師的穿著也有要求。1940年,成都市政府向各學校發出訓令:“查衣冠服飾,故以蔽體肅儀。凡有矜奇眩彩者,皆應加以修正,用端風尚。茲規定本市女教職員,身為師表,今后衣服色彩,務取樸素。袖長必須蔽肘,袍長必須蔽膝,勿袒胸,勿赤足,整肅儀容,以為社會倡導,移風易俗。”
不穿旗袍被校方記大過
雖然著裝規矩是制定了,各個學校在每學期開學前也都要發出牌告,提醒學生們要注意著裝,但處在青春期的男女生都喜歡標新立異,經常有一些“膽大妄為,不守規矩”的學生因為著裝問題被校方“嚴懲”。
1943年5月的一天,成都蜀華中學的校告欄上出現了一封以“高十五、十六、十八班全體同學”署名的《致校長書》,上面寫道:“現漸值暑熱,為學生身體健康計,請將原定初中學生穿童子軍服裝必須佩戴的皮帶、綁腿以及女生必須穿著的過膝長襪,變通為解除皮帶、綁腿和穿著短襪。”路過校告欄的軍訓教官看見后,立刻撕下來送到校長手里,校長周某一看,氣得吹胡子瞪眼,找來訓導主任和三個班的老師,要求查清楚為首學生是哪些人。結果,花費了幾天時間去調查也沒搞清楚,校方除了重申著裝規定外也就只好不了了之。
不過,還有一些被校方抓住“證據”的學生,就只能接受處理了。1943年11月2日,成都私立濟川中學校長黃致中就親筆簽署了一份給該校高三女生劉成華記大過的處分牌告,原因是該女生“在校擅著不合規定之服裝,實屬不合。”其實,這個住校的女生只是在周日放假時穿著了旗袍之外的衣服,但是當時政府規定,只要學生在校內,女生就必須穿旗袍,如果是外出,可以不穿旗袍,但也必須著裝整潔。
雖然當年的社會風氣依舊保守,但是正值青春期的女孩子哪個不想把自己打扮得時髦一些?于是,女生們想方設法地在直筒旗袍上動起了腦筋,比如把旗袍的開叉開高點,在衣襟和袖口上鑲些滾邊,縫制旗袍的盤扣時加點彩線,或者悄悄把旗袍的腰線收一下等等,想著花樣地想要和別人穿得不一樣。如此一來,各校的訓導教員們每天瞪大眼睛四處打量,把愛美的女孩子們在著裝上的任何一點改變都當成了影響極壞的“越軌”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