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衡水湖中沉水植物長期調查,將生物量最大的3種沉水植物,經過采集培養并采用JPB-607便攜式溶氧儀的測量和碘量法,對這3種沉水植物進行了水中溶解氧的測定及光合作用強度的測定,確定了3種沉水植物對水中含氧量的影響。結果表明,燈籠草為造成湖水污染的沉水植物。
關鍵詞:衡水湖;沉水植物;溶解氧
中圖分類號:X5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8-1551-02
Effects of Submerged Plants in Hengshui Lake on the Contents of Dissolved Oxygen in
Water and Water Quality
ZHENG Bo-ying,ZHENG Yun-xiang,LU Zhan-gen
(Life Science College, Hengshui College, Hengshui 053000, Henbei, China)
Abstract: Through long-term investigation,Potamogeton crispus, 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 Chara that are the largest biomass three kinds submerged plants were picked out to gain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causes of Hengshui lake pollution in summer.After collecting and cultivating, JPB-607 portable and iodimetry to determined dissolved oxygen and photosynthesis intensity of the there kinds plants in water, was used to confirm the effects of three kinds of submerged plants on dissolved oxygen content. It indicated that the water pollution was caused by chara.
Key words: Hengshui lake; submerged plants; dissolved oxygen
衡水湖是華北平原的第二大內陸淡水湖,對華北地區的生態環境起著重大的影響。近幾年來夏季湖內部分區域水體發生明顯污染,導致部分區域水體出現異常氣味,部分魚苗死亡,蘆葦及香蒲也受到了威脅并相繼腐爛死亡。為了摸清水體污染的原因,通過對衡水湖內的沉水植物生物量和覆蓋度進行調查,并通過不同溫度下幾種沉水植物的培養及對水中溶氧量的檢測,為衡水湖水質保護提供參考。
1沉水植物的調查
通過2007~2008年的早春及不同季節的多次觀察,生物量最大的是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輪葉狐尾藻(Myriophyllum verticillatum)、燈籠草[輪藻屬(Chara)的一種],其中菹草在衡水湖的北部和西北部有大量的分布,由于植物的生態適應,植物體長可達300 cm左右,生物量最大;其次是燈籠草,在鳥區和附近的航道有大量的分布,植株在6、7月份最大可達200 cm,是衡水湖大型沉水植物中生物量大的第二種代表;輪葉狐尾藻在早春也是分布較多的種類,但分布面較小,生物量較低,但是到6、7月份植物體可達170 cm,且植株單一;另外,5、6月份有一些線葉眼子菜、黃花貍藻、黑藻、大茨藻等出現,但數量相對較少,而格菱、金魚藻生物量極少。基于沉水植物分布狀況和生物量的多少,就3種對衡水湖水質影響大的植物進行了采集培養,并對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進行了測定。
2試驗材料的采集和培養
2.1試驗材料的采集
采集自衡水湖的沉水植物:菹草、輪葉狐尾藻、燈籠草,湖水距離水面10 cm處的溫度為18℃。
2.2試驗材料的培養
將每種植物用去離子水洗凈后分別稱取18 g分別放在1 000 mL的燒杯中,在燒杯中加去離子水800 mL,另取一去離子水空白對照為一組,共4組,每組3次重復;放置在HPG-400光照培養箱中,光照強度為5 000 lx,分別在20℃、25℃、30℃下各培養3 d。
3結果與分析
3.1JPB-607便攜式溶氧儀對各培養液中的溶氧量的測定結果
使用JPB-607便攜式溶氧儀測定各培養液中的溶氧量,結果見表1。
3.2碘量法測定3組培養液中溶氧量的結果
取4個250 mL的磨口溶解氧瓶,標記與培養瓶相對應的名稱,盛取水樣前將瓶中的水樣更換3次,然后用虹吸管從燒杯中取出待測的水樣,分別注入對應的磨口瓶內。按照碘量法測定溶解氧的方法[1]測定相應數據并依據碘量法測定溶氧量的計算公式計算出各培養液中的溶解氧含量(表2)。
3.3藻類植物光合強度測定方法[2]
測定3種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強度,每組取三角燒瓶4個(250 mL),依次放入輪葉狐尾藻、菹草、燈籠草各20 g,剩余的1個作為對照,然后將4個三角燒瓶各注滿去離子水,每組3次重復,再加塞置于陽光下,0.5 h后分別測水樣中的含氧量。根據測得的數據,利用光合作用強度測定的計算公式[2],計算出3種植物的光合作用強度(表3)。
4小結與討論
1)用JPB-607便攜式溶氧儀與碘量法兩種方法顯示的結果相差很大,推測是由于使用便攜式溶氧儀的方法是將測量端插入培養液中直接測定,幾乎沒有溶解氧的散失;而用碘量法測定水中溶解氧時,需先從培養液中用虹吸管將相應的培養液導出,在其后還要在培養液中加入相關藥品進行滴定,這一過程可能造成水中溶解氧的散失。但用JPB-607便攜式溶氧儀與碘量法測定水中溶解氧的試驗結果比較可得到相同的結果,即在相同的光照條件下,水溫越高,沉水植物在水中的溶解氧量越低。不管在哪個溫度段內輪葉狐尾藻在水中的溶解氧量最高,菹草次之,燈籠草最低,對照為零。
2)輪葉狐尾藻在水中的光合作用能力是最強
的,符合輪葉狐尾藻葉羽狀裂細長、受光能力最強的生物學特性;而燈籠草在水中的光合能力是最差的,在生長過程中吸收底泥釋放的N、P也較少。由此可知光合作用強的沉水植物對衡水湖湖水的凈化作用高于光合作用最差的沉水植物。
3)根據相關報道,由于燈籠草(輪藻屬)的莖和小枝有中央細胞和外圍的一層細胞組成[3],沒有角質層和表皮,很容易腐爛。在7、8月份,溫度升到一定程度,由于微生物分解其往年殘體的活動達到一年中最高強度,消耗大量的氧氣,此時的溫度也較為適合N、P的釋放。如果燈籠草大量存在,水中溶氧量低的情況下,且其光合作用放出的氧氣量也是3種植物中最少,極易形成厭氧條件,由于其形態結構上的特點,促使大量存在的植物體死亡腐敗,同時底泥中的N、P大量釋放[4,5],就可能腐敗成為水質污染的根源。在采撈過程中也發現在鳥區、航道等游覽區中燈籠草的分布數量相比其他區域分布的數量最多,而其他的沉水植物在鳥區、航道區等游覽區中幾乎沒有,同時在調查過程中還發現,存在燈籠草的區域的泥土黑臭,說明衡水湖湖水每年夏天7、8月份部分區域湖水出現異常氣味,部分魚苗死亡,蘆葦及香蒲也受到了威脅并相繼腐爛死亡,可能系燈籠草的存在造成的。
參考文獻:
[1] 成都工學院分析化學教研室.水質污染分析[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78.77-83.
[2] 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教研室.植物生理學實驗指導[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02-105.
[3] 大連水產學院.淡水生物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82-83.
[4] 王茹靜,趙旭,曹瑞玨.富營養化水體底泥釋磷和影響因素[J].江蘇環境科技,2005,18(4):47-49.
[5] 韓莎莎,溫琰茂. 富營養化水體沉積物中磷的釋放及其影響因素[J]. 生態學雜志,2004,23(2):98-101.